谈学校对“雷军班”冠名的一些看法

一杯醽醁 2025-03-28 04:11:46

昨天雷军回到家乡仙桃中学,参加母校图书馆落成揭牌典礼,据说这座图书馆是雷军捐了四千万建起来的,命名为“雷军图书馆”,另外雷军还捐了一千万作为“雷军奖励基金”用于表彰学校的优秀的师生。并且在学校成立了一个“雷军班”,而“雷军班”在武汉大学也有,这种用个人冠名的建筑和班级似乎成了名人、明星和企业家的惯例,它即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从教育捐赠的历史来看,有些个人冠名的学校历久不衰,像中山大学,邵逸夫楼,但有的冠名因为企业衰落,个人道德和诚信以及出现法律上的纠纷被夭折或者被教育主管部门勒令更名。最有名的就是马云的“湖畔大学”中途被取消,改成研究院无疾而终。马云这所设想的大学有人说是资本家刻意培养精英阶层的“小圈子”,不是普惠型的面向全国的大学。还有董明珠的格力职业学院,深度捆绑董明珠个人名誉,办学方向也不明确,从筹建到现在没有激起一点浪花。因此,以个人命名的学校或者班级一定要慎重,不能用个人名声和利益来换取学校的冠名,即使捐了钱也要低调,最好是不要用个人来冠名。

原地产大亨许家印就喜欢到处捐款,以前也给武汉科技大学捐了一亿多元,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恒大管理学院”,还给他的家乡太康中学捐了五亿,把太康第一高级中学命名为“家印高中”,随着许家印房地产资金断裂,面临各种债务和官司,许家印冠名的一些学校也处于极度尴尬的境地,像“家印中学”这个牌子就不可能再存在对外宣扬了。改名,去许家印个人标签化是铁板钉钉的事。

调查问卷认为千万级的慈善捐赠者的动机大多在于公关而不是公益,许家印在2019年获得"中华慈善奖"时,恒大负债率已超82%,这种打肿脸充胖子,虚假做作的行为最终使得他名誉扫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捐赠人都像许家印那样名声狼藉,邵逸夫教育项目持续38年,在全国建校6013所。他的成功经验在于去个人化的标签,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构。中国现在还未出台教育机构命名专项法规,导致乱象频发。部分高校以命名权换取捐赠,导致教学楼冠名泛滥。未来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弱化个人标签的“匿名捐赠+基金会”的模式运行也许是最稳妥而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雷军捐资助教是好事,值得肯定,但要经得起时间和大众口碑的检验。当人们提起某个学校的命名时,第一反应不再是这是谁捐的?而是这里出现过哪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才?这个班级的命名才算真正成功。“雷军班”现在刚起步,关键要看毕业后的学生能否出一批改变行业的领军者。如果未来某天小米衰落了,雷军也不出名了,但"雷军班"还在持续输出顶尖人才,那就是真正的功德无量。说到底,群众反感的不是高调,而是拿慈善当遮羞布的虚伪人设;能接受的也不是低调,而是做好事不怕留名的坦荡。

0 阅读:2

一杯醽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