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悦一书成名,文学历史界的奇才
最近,一向低调沉稳的作家当年明月(石悦)沉寂多年后突然登上热搜,然而并非他的新作面世让人津津乐道,而是一则令人意外的传言说他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这样的消息来得突然且毫无征兆,许多人都觉得这大概是毫无根据的谣言。毕竟,以石悦往昔展现出的清醒与睿智,怎么会发生这样让人遗憾的事?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未经证实的传闻,不过石悦此次被大众重新提及并加以审视,也引发了不少人的疑问。想当年,他凭借《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火爆出圈,仅仅版税收入就高达四千多万,如此丰厚的收入,为何他依然选择留在体制内,甚至还在官场中稳步前行?按照人们对文人那种自由洒脱、笑傲江湖性格的固有认知,他完全能够脱离体制,在外面的山水田园生活中过上富足且自在的生活,可他为何偏偏选择了从政这条路?
△石悦从海关办事员,杂志编辑做起,在体制内乐此不彼
石悦在二十岁从大学毕业以后,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公务员考试,进入了佛山驻顺德海关办事处工作,而且他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完全是凭借自身能力考入的。在这里,他一待就是六年。也许是这段工作经历相对轻松,压力不大,有着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得他能够在工作之余进行小说创作。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后来选择留在体制内乃至从政的一个原因。在体制内,最起码工作稳定,每月有固定工资发放,还有各类福利待遇作为保障。这样一来,即使他的小说创作没有达到预期,或者遭遇瓶颈,也不至于失去经济来源,面临失业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许在他自己的认知里,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专业作家,写作仅仅是他的一种兴趣爱好。只要能够在工作和写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于他而言,或许就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石悦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火爆出圈,光版税收入达四千多万
2006 年,《明朝那些事儿》创作完成后,石悦瞬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现象级人物。同一年,他不仅入了党,还被借调到海关总署下属的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一职。他的这部历史小说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毫不夸张地说,整个 2006 年沉浸在一股“明朝热”之中。无论是市井中的贩夫走卒,还是身处高位的达官显贵;无论是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还是学界的专家学者,都在津津乐道地讨论着明朝的历史兴衰。这部小说的口碑不错,销量更是惊人,达到了一千万册之多,其收益光版税就有四千多万,这也让他一举成为作家富豪排行榜上的焦点人物。
他因这部小说声名远扬,而这部小说也成就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人脉的拓展,赏识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事业也迎来了新的转机。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和小杂志社的编辑,而是晋升到环保部宣教中心综合室担任副主任的副处级干部。此后,他又挂职担任副县长,从副县长的岗位上离任后,又被调到山东省办公厅担任综合处的处长,再后来空降到上海政策研究室担任副主任,职位相当于副厅级。
△石悦接受媒体采访侃侃而谈
按理说,他凭借写小说已经赚取了如此巨额的财富,理应辞去公职,离开体制内的工作环境,更不会涉足官场这片复杂之地。他自己也曾说过,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皆如浮云,都比不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撰写明史,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人阅读,也是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和认知。
从他对明朝制度弊端以及复杂险恶的人际关系的精准把握来看,他理应效仿古代那些隐士,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急流勇退,去过那种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可现实却是,他在官场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并且似乎乐在其中。实际上,政策研究室的工作难度很高,并非一般人能够胜任。在这里工作,不仅要撰写各类文件报告,而且要精准地揣摩领导意图,深刻领会国家大计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稍有不慎前功尽弃,可想而知,这份工作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是巨大的,甚至远超创作小说时所面临的困难。
△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与忠诚
当然,石悦的内心或许也有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与报恩之情。据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路走来都有贵人对他赏识和相助。倘若没有这些贵人的提携,作为一个普通职员的他,想要获得如此快速的晋升机会,恐怕是难上加难。既然有贵人提携重用,给予了他帮助和支持,他自然不会拒绝这份好意。
另外他长期以来都是在体制内工作,不像一些作家在作协、文联担任专业创作人员,写作对于他而言,只是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而非主业。也许,他内心真正的理想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领域,而是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和情怀。然而,这与他在小说中所阐述的
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人生海海,不过尔尔
的观点,又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以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世事的清醒认知,他在官场的发展轨迹以及他所做出的人生选择,确实值得我们回味和深入思考。
△财富自由也有追求中的烦恼和现实的冲突
有人觉得,石悦选择留在体制内,在官场中继续发展,着实有些可惜。毕竟,这也导致了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都没有新的作品面世,这无疑辜负了众多喜爱他小说的读者们的期待和厚望。也许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恰好拥有了创作这一部小说的灵感,而此后,他并不想勉强自己进行创作。
因为他深知,想要超越《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实在是太过困难,与其勉强为之,不如将这部作品定格为自己创作生涯中的最美风景,选择封笔离开,或许才是他认为的最好的选择。而留在体制内,他能够过上一种在他看来更加体面且有尊严的生活,这其中的缘由,或许是那些身处体制外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中国士大夫和文人很难摆脱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在我看来,无论是过去的文人墨客,还是当下的作家群体,似乎都难以彻底摆脱“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现实的种种需求与内心深处的理想追求产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选择屈从于现实,去追求那种世俗眼中的安稳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就石悦而言,如果他脱离体制内的工作,离开官场,全身心地专注于写作,或许这并不是他所认为的理想人生。他的精彩人生,一部分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另一部分则展现在他与人对谈时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之上。
中国的文人和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导致了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宿命感。就如同苏轼、王安石等历史名人,他们的人生轨迹便是很好的例证。能够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做到坚守自我、不为世俗所动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便像王维这样超脱的文人,其人生选择也难免掺杂着世俗的功利因素。石悦虽然凭借《明朝那些事儿》实现了财富自由,拥有了过上逍遥自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但从他的人生选择来看,他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古代士大夫文人的官本位思想,这也使得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
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