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是一件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神器。
它的本名应该叫作律管,在一万年以前上山文化创造的甲骨文里面,写作“官”,长这样。

甲骨文“官”字
“官”是.“管”和“琯”的本字。【說文】曰:
琯,本作“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或从玉。古者琯以玉。
也就是说,用竹子做的“官”就叫“管”,用玉做的“官”就叫“琯”。
《晋书》天文志记载:
“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孔,为十二月音”。
可见造律管是黄帝族的传统,贾湖文化的有虞氏禘祭黄帝,自然也会制作律管。
不过,贾湖遗址的骨笛,虽然是用鹤骨做的,但是已经被盘得玉化了,发出玉一般的光泽,似乎也可以称得上“琯”。


据说,有虞氏的虞舜也喜欢玉琯。《玉篇》就记载:
舜以天德嗣堯,西王母來獻其白琯。
这个故事有可能是编的,但是《集韵》的记载似乎又表明这事是真的:
前零陵文學姓奚,於冷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皇來儀也。
从“官”的字形来看,上半部分是一个倒“V”形的屋顶,和甲骨文里的“室”屋顶形状相同,所以这个律管应该也是放在有虞氏大室里的重要物件。

甲骨文里的“室”是有虞氏的大室
大室,又叫作太室、明堂,是有虞氏人饮至喝大酒的地方,大室西北角的屋漏,是放置漏箭和漏壶的地方,也是圣人伏羲氏听风辨律的所在。
律管候气,就是在这样的屋漏帐篷里完成的。
《律历志》就说: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

所以,贾湖的这些鹤骨律管,原本也应该是放在大室屋漏里的,甚至有可能就是候气用的律管。
那么,甲骨文“官”字底下的律管,为什么要写成一个“B”的样子呢?它看起来和贾湖的骨笛一点也不像!

B字形的律管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甲骨文里面这个“B”字形状的物件。
《说文》说“官”字从“duī”,是众人之意。
犹众也。此与師同意。——《说文》
这个“”的字形确实在金文“师(師)”字里面也出现了,如下图所示。

金文的“师”字里面有个“”
那么,这个“”形的物件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师”字里的那个“”,比起甲骨文里“官”字底下那个“”多了一根管子的形状,看起来多少有点像根律管的样子了,上面两个圈圈也像是律管上的孔。
但是这样的两孔律管有没有呢?
有的,甲骨文里面的“龠”字就长这个样子。

《说文》曰:
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
可见这个龠就是竹制的律管,字形就是“官”字底下的律管特写。“龠”的甲骨文里面只在律管上画了两个孔,实际上有人说龠有三孔,有的说法是六孔,还有的说有七孔——总之,不管几个孔,在甲骨文里面通通写成两个孔。
两个孔,只不过是简略的写法罢了。
这样的两个孔,分开来看就是一个“吕”字——十二律管中的六根阴律之管,也叫六吕。
【前漢·律歷志】云:
隂六爲呂,呂以旅陽宣氣。
甲骨文里的“吕”字,正是律管上的两个孔的样子。

十二律按阴阳各分为六律和六吕,所以阴阳律管的数量都是六根,阴阳各司六个月,这就是“六官”的由来。
《周礼》中的六官,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实际上就是“六管”,六律和六吕都是六根律管,它们按时候气,各司其职,所以后来才引申出官职、官员的意思来。
应该叫华夏文明。不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切都不是平白创造的,都是有根有据可查询的。一字一太极,果然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点赞][点赞][点赞]
万年…会不会太欺负人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