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科普:揭秘“瞽”字的历史与文化

雪儿浏览文化 2025-04-05 09:23:23

在汉字的庞大体系中,“瞽” 字或许并不像一些常用字那般为人所熟知,但它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瞽,读作gǔ(读音:古)

从字形上看,“瞽” 字由 “鼓” 和 “目” 组成。“鼓” 在古代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常与祭祀、仪式等活动相关联。而 “目” 代表眼睛,二者结合,直观地传达出这个字与眼睛、视觉有关。“瞽” 的本义是眼睛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表示失明的汉字。

先秦文献中,"瞽"特指盲人乐师群体,《周礼》中就有关于 “瞽矇” 的记载,他们是古代的乐官,多由盲人担任。这是因为盲人的听觉往往更为敏锐,在音乐的感知和演奏上有着独特的天赋,往往拥有超常的听觉和记忆。作为乐官的“瞽”,象征古代礼乐制度中对“听觉智慧”的重视。

二胡名家:瞎子阿炳——华彦钧 雕像

在古汉语中,“瞽”、“盲”、“瞎”三字虽然均与“目不能视”相关,但其含义、用法及文化象征存在显著差异。三者从不同维度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目不能视”的多元诠释,既是医学观察,亦是道德隐喻与世俗批判的载体。

“瞽”为“目有翳(眼球表面浑浊)而无法视物”,《说文解字》释为“目但有眹(眼缝、瞳仁)也”,指眼部有疾但未完全失明,或仅有微弱光感。后引申为完全失明,但更强调因疾病或先天缺陷导致的视觉障碍。儒家经典中常用“瞽”隐喻不明事理,批评缺乏洞察力之人。

“盲”指完全丧失视力,无光感。《释名·释疾病》载:“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侧重描述视觉功能的彻底丧失,包括先天与后天失明。道家与佛家常以“盲”喻指认知局限,借“盲”批判执着于感官认知的狭隘。

“瞎”为后起字,约汉代后出现,本义为“目盲”,但更强调后天致盲(如外伤、疾病所致)。《玉篇》释为“目盲也”,常用于口语中。俗语中常用“瞎”表达否定,如“睁眼瞎”讽刺有眼无珠,“瞎猫碰死耗子”形容侥幸成功。

另外还有“矇”字,《周礼·春官》中说“有目眹而无见谓之矇”。简单地说就是指指眼睛外表无异常,但无视力。多见于文言。

0 阅读:0

雪儿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