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通州区有全国唯一以县命名的千年古镇——漷县,“漷”这个字在这里读作huǒ(读音:火);而在山东省滕州市、济宁市有一条漷河,“漷”字在这里又读作kuò(读音:阔)。那么那个读音历史更为久远?又都是因何而来呢?

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漷,水。在鲁。从水,郭声。苦郭切” 。意为:漷,是河川名。该河在鲁地。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郭”作声旁。读作kuò(音:阔)。

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杜预在对《春秋》的注释中曾说“漷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经鲁国,至高平湖陆县入泗”。据考证,“漷河”也称“郭河”,就是山东省南沙河的古称,源出滕州市,汇入京杭大运河。

北京通州区漷(huǒ)县镇,汉代的时候称霍村。现在的名称源自“漷阴县”,据《辽史》记载“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金史》注云:“辽太平中,以漷阴村置。” 清顺治十六年,以漷阴连遭水患,并入通州,后省去阴字,称为漷县。在这里,“漷”的读音可以理解为是“霍”的转音。

另据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漷河,在 (漷)县西。一名新河。自卢沟河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其正河为漷河,东入白河。”也就是说历史上,北京市通县境内有一条古河流称作“漷河”,又名新河。

《集韵》
漷,在作为形容词时,还读作huò(读音:霍),表示水势相激的样子。《集韵》中解释“漷,忽郭切,音霍。泧漷,水势相激貌” 。东晋文学家郭璞所写《江赋》中有诗句“溃濩泧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