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所射的“日”是并非天上的太阳,而是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

韬滔谈易 2024-09-16 21:55:47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的太阳是天帝的儿子。天帝有十个儿子,他们负责巡天,每天一个,轮流出动。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儿子一齐出动。十日同出,河水干涸,庄稼枯死,这就苦了天下的老百姓,于是帝尧便请来擅长射箭的后羿,把其中的九日射下。

以现有的常识来看,后羿射日显然是不可能的,谁有这种能力?不妨让大家开开眼界。

这个故事从何而来?大概就是《山海经》,后羿是什么人物?在《海内经》就有这样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羿”就是擅长射箭的人,“后”是掌权的意思。后羿就是专门管理射箭的官员,也就是弓箭队的队长。

后羿所射杀的“日”,大概就是羲和的儿子,《大荒南经》有这样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在上述这则文献中,羲和既是一个国家的名称,又是一个女子的名字,大概是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已经记不清女子的名字,由于她来自羲和之国,所以就用“羲和”来表示。至于“十日”,文献已经表达清楚,就是羲和与帝俊的儿子。

结合以上两则文献来看,帝俊赐给后羿彤弓素矰,就相当于将军权交给了后羿,说明后羿就是帝俊值得依赖的人。然而,后羿却射杀了帝俊的儿子,不就是射杀帝位的继承人吗?

后羿射日明显就是帝位争夺战啊!怎么与天上的太阳扯上关系呢?很可能是看到羲和给帝俊“生十日”而故意借题发挥。想必大家都比较明白,一些荒诞离奇的奇闻趣谈更有吸引力,神话传说比真实历史更能迎合普通人的口味。比方说,现在比较流行的影视作品中,带有玄幻色彩的作品更加受人欢迎。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大家就是喜欢看,反而真实的故事却很少人看。

不过,如果对《易经》稍作了解,后羿射日还真是与天上的太阳有关系。伏羲创立八卦的故事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按《易经》的记载,八卦的创立者叫包牺氏,《系辞》在下篇第二章这样说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与伏羲都是八卦的创立者,人们常常将他们混在一起,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包牺氏”就是古人对狩猎高手的尊称,而“伏羲氏”已经不再是依赖单一的狩猎,而是以游牧为主的生活,这从从“羲”字的字形结构便可以体现出来。在古代,“羲”字的形状可分为上中下结构,上部为“羊”,中间为“我”,下部为“兮”,表示是对羊群的驱赶吆喝。

羲字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阳光,这个含义就来源于《易经》离卦的卦象:“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如果对《易经》八卦稍作了解就知道,离为火,也代表太阳、雷电等能够发光的现象。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大人就是指象包牺氏那些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通常用来指首领,他们就象天上的太阳,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大家都听说过三皇五帝的故事吧?伏羲就是三皇之一,但是否了解“皇”的真正含义呢?

在早期的文字中,“皇”字的形状结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个圆以及五根向上的射线,代表初升的太阳,与离卦的卦象是不是吻合呢?“皇”字的下部是一根竖线,表示一条路从眼前向远方延伸。因此,“皇”字最初的含义就是领路人,也就是部落首领,他们就象天上的太阳,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为何这么说呢?前文说过,伏羲氏以游牧为生,频繁地从某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到达新的地方后,能否找到充足的牧草和水源,直接关系到部落的生存。经验丰富的领路人对于部落的生存极为重要,因而被誉为天上的太阳:羲皇。

伏羲氏是上古时期的皇族,“伏”就是匍伏于地上的意思,从字义上理解,伏羲就是正从地上爬起的太阳、也就是初升的太阳,或者是早上的太阳。

将首领比作天上的太阳是伏羲氏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帝时期。黄帝的长子叫玄嚣,号青阳。黄帝的次子叫昌意,“昌”字由两个日上下重叠而成,表示蒸蒸日上的意思。

黄帝的两个儿子在古籍中又称作太昊和少昊,昊就是天上的太阳。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之后便是昌意之子颛顼登上帝位,号称帝高阳。高阳就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如日中天的意思。

颛顼之后就是帝喾,一些学者通过对古文字进行研究,在早期文字中,“喾”的字形结构可分为上下结构,上部象天上的太阳,下部象一个正在行走的人,其含义是人间行走的太阳。在《山海经》中,帝俊其实就是帝喾,如在《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将帝俊的儿子比作天上的太阳属于正常吧?所谓的“十日”,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反复可以看到用用天干名称命名的帝王。

由此看来,后羿射杀的是羲和为帝喾生养的儿子,那就更不可能是天上的太阳了。

为了上位,家族成员相互残杀在所难免,颛顼之后,他的两个孙子相互残杀,《史记·楚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这段文字含有太多《易经》的概念术语,比较难理解。共工氏作乱的时候,帝喾还没有登上帝位,大概是年代久远,没人能够记得他的名字了,所以就用帝喾来代替。他先是支持重黎,后来投靠吴回,吴回在帝喾的帮助下诛杀了重黎,夺取最高权力,诛杀共工氏不尽很可能就是一个借口。

后羿射日也是一场帝位争夺战,却有着特别之处,帝喾之前的首领人物常被誉为天上的太阳,后羿射日发生在帝喾与帝尧之间,从此之后的帝尧和帝舜,尽管也是拥有最高权力,但已经不再是天上的太阳了。因此,后羿射日这件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上古皇族的没落。

后羿并非某个人的名字,前文已经说到,后羿就是专门管理、训练射箭的军事机构,我们可以称之为弓箭队队长,或者羽林军首领,这个首领很可能就是炎帝的曾孙殳,《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这里的“侯”是指箭靶,发明者叫殳。表面看来,作为箭靶的“侯”以及它的发明者殳,似乎都与后羿没有任何联系,问题是,殳为何制作箭靶?显然,殳设计制作箭靶自然是为了训练队伍,选拔精英,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能成为羿,而殳则是决定着哪些人可以成为羿。因此,殳就是后羿,他是专门管理、训练军队的人。

军队是重要的国家机器,并不是什么人都可能染指的。殳的父亲叫伯陵,是炎帝之孙,掌控军队的殳带有炎帝的血统。另外,弓箭的发明者般也带有炎帝的血统,《海内经》提供了难得的线索:“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这里的炎居对应少暤,只是名称叫法不同,前面的章节已作详细讲述。弓箭发明者般是少暤的儿子,包括帝尧之后登上帝位的舜,都带有炎帝的血统,他们之间有着十分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后羿射日这场帝位争夺战,本质上是伏羲氏与炎帝血统群族之间的一场较量。

炎帝本属于共工氏,也就是上古时期的能工巧匠。炎帝之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制造黄帝后,这些人员就不再属于共工氏了,却保留了自己的特长,精湛的工艺技巧,他们依然是从事工艺制作,而伏羲氏则从事游牧生活。因此,这场帝位争夺战也是两种不同职业之间的较量。

不同职业所创造的产值就有所不同,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上古时期,从事手工制作所创造的产值最高,其次是农业,伏羲氏的养殖业是最低的。职业不同,产值不一样,收就有所不同,帝喾在位时,他能够处理协调。帝喾之后,羲和掌握权力,矛盾就开始激化了,于是因争夺帝位而发生激战。

从事农业耕种的叫神农氏,从事手工制作的叫共工氏,但在《易经》中,共工氏也归属于神农氏,大概与上古时期两大阵营的对抗有关。后羿射日之后,神农氏主导中原王朝,从事游牧的伏羲再次被排挤到北方地区,演变成为北狄、犬戎之类游牧民族。

在《海内经》中,更多的是讲述人物之间的传承关系,至于后羿是否真的射日,整部《山海经》中都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从辑录于其他文献的条目出现了关于后羿射日的说明。比如唐人成玄英在《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锦绣万花谷》也引用《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以上这两则文献的内容基本相同,这就说明在古本《山海经》中,确实有羿射日的记载,却不知是何种原因失录。值得一提的是,《锦绣万花谷》还提到尧,说明后羿射日就发生在帝尧期间。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