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10日,台北桃园机场挤满了中外记者。
这些记者并不是奔着哪个知名明星和大腕去的,而是去采访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寻常老人自然是没什么好看的,然而这两位老人却不一般,他们是被蒋家父子软禁半个多世纪、刚刚获得自由不久的张学良将军和夫人赵一荻,他们正准备从台北飞往美国探亲访友。

在这场同中外记者的谈话中,已经年过九旬的张学良公开表示想回大陆探亲。
此言一出,迅速引起了海峡两岸的广泛关注。
中共中央专门开会研究了迎接张学良回大陆这个问题,还选出一位代表亲赴美国转达中共中央对张学良将军的欢迎之意。
张学良见到这位代表,沉吟许久说:“回大陆可以,但我有三个要求。”
中共中央选出的代表是谁?张学良所提的三个要求是什么?他最终是否如愿回到祖国大陆了呢?

“55年没有见面了”
中共中央经过周密思考和多次讨论,决定由吕正操同志亲赴美国迎接张学良。
与张学良将军有故交的人在党内有好几个,而且大多都是张学良以前的旧部。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吕正操同志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吕正操同志当时享受副总理待遇,是所有人选中地位最高的一位。
选定吕正操同志去迎接张学良,能够更直接地体现出中共中央对于迎接张学良回大陆的诚意和尊重。

对于这个安排,吕正操同志欣然接受,并十分愉快的准备前往美国的相关事宜。
1991年5月23日,载有吕正操同志等人的飞机跨越太平洋,直飞旧金山。
飞机穿过蓝天白云,吕正操同志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思绪纷飞:
已经有55年没有见过少帅了呀!
此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吕正操,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和少帅的往事。
1922年,早已国耻家恨的滋味吕正操,在听说张学良是拥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后,便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张学良的卫队旅当兵,想要跟着张学良打日本人。可是作为卫队旅的一个新兵,又哪里能见到张学良呢?

过了不久,卫队旅的旅部招考文书,当时部队里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吕正操的小学文化帮了大忙,他被考官选中做了旅部副官处的文书。在这里,吕正操才和张学良有了直接接触。
张学良见吕正操成熟稳重、写字也工整,非常赏识吕正操。
吕正操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张学良拍着他的肩膀说:
“你不应该当一辈子文书,去考讲武堂吧!”

报考讲武堂,成为吕正操人生中意义重大的一次选择。正是在讲武堂期间,吕正操打下了数学、化学、英语等坚实的知识基础。
当时张学良已经是讲武堂的校长,而吕正操顺利考进讲武堂后,两人又多了一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也让两人之间更加亲密。
后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看着一身戎装的张学良来找大家,说要陪同蒋介石去南京。
吕正操等人强烈劝阻张学良不要去,可是张学良没有听。吕正操当时就认为蒋介石绝不会放张学良离开,果然几天后就传来了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的消息。

从1936年12月25日那一面后,55年已经过去了,风华已逝去,少年今已老。
终于要见到少帅了吗?吕正操同志的思绪终于穿过半个世纪,回到了现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到达美国旧金山后,吕正操同志才得知自己一行人来晚了一步,张学良已去了纽约。
随后吕正操同志又经过张学良的侄女,辗转联系上了他。为了避免被媒体捕捉,两人秘密约定在纽约张学良的朋友家见面。
当电梯门打开时,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

“必之,终于见到你了!”张学良难掩欣喜的情绪,不知是见到青年好友还是身上的西装,使年迈的他显得年轻了一些。
“少帅!久违了呀,55年没见面了!”吕正操同志同样十分高兴,一出电梯就握住了张学良伸过来的双手。
两位老人满含深情地看着对方,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55年前那一场惊心动魄的事变不觉浮现在二人眼前。
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蚕食了我国东北三省,在这种危局下,共产党号召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依然固执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亲自从南京飞到西安督战。当晚,蒋介石和张学良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张学良面对蒋介石坚定的剿共之心,痛心疾首地说:
“不要再搞内战了!现在日本人已经打到东三省了,接下来一定还有动作,我们一直剿共而不抗日,这样下去等于向日本投降!”
蒋介石显然很不满意张学良的想法:“汉卿呀,你不明白,我并不是要向日本投降呀!”
“可你继续一意孤行,继续搞攘外必先安内,只打内战而不抗日,就是把中国拱手让给日本人,你是连投降都不如!”
蒋介石哪里听得进去张学良说的话,在他的眼里,红军才是他的“头号敌人”,于是两人不欢而散。

从这次争吵到西安事变爆发之前,张学良曾在各个场合反复劝说蒋介石放弃围剿红军、团结一致抗日,但每次都被蒋介石严词拒绝。
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参加宴会。在这个宴席上,蒋介石宣布要对红军组织新一轮反围剿。
张学良多日来的愤怒终于按耐不住了,他后来曾回忆说:
“我只有一句话,我要教训教训蒋介石!”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逼蒋抗日,毅然发动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五时,东北军奉命捉拿蒋介石。随后,蒋介石和一众南京政府的官员被张学良将军扣留在西安。

当时,吕正操作为张学良的副官,直接参加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最终通过周总理的从中斡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放弃剿共、联合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建立。可是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却因此被怀恨在心的蒋介石软禁起来,失去了自由。
吕正操和张学良对过往非常感慨,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帅和年轻挺拔的副官,今天都已经成为八九十岁的老人,进入人生的晚年了。
张学良风趣地对吕正操说:“我现在可迷信啦,我信上帝。”
吕正操深知张学良被软禁半个世纪得有多痛苦,失去了现实的自由,只能去追求虚幻的精神的自由了。

吕正操忍住一阵心酸,对曾经的少帅坚定地说:“我也迷信,我信人民。”
张学良也点了点头,表示对自己的这个学生很满意,转而问到:“你那时怎么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呢?”
吕正操想了想,说:
“当年你要送蒋介石回南京,我就知道他不会放你走,可你也不听。他把你软禁起来以后,东北军就散了,队伍不好带。我当时就接受了共产党的指示,一直坚持在敌后抗日。”
“我当时托四弟学思转告你,说你这条路走对了。”

张学良显然很矛盾,他一边非常认真地听吕正操讲那些他不知道的事,一边又觉得十分愧疚。
“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直接参加抗日,你能在敌后坚持抗日,我感到很欣慰呀!”
吕正操听到张学良这样讲,心里也平添了一些伤感。
“对了,那东北军后来怎么样呢?”
吕正操正色回答张学良说:
“很惨的呀。东北军在抗战中很英勇,可是蒋介石哪里危险就要东北军去哪里。队伍越打越少,最后番号被取消了,部队也被解散了。”
张学良默然无语良久,他缓缓地抬起头,目光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思绪似乎飞到了遥远的过去。
“我总讲一句诗‘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我觉得我什么都没有做,说真的,我没有对国家做什么贡献。”

吕正操见张学良情绪低落,忙宽慰道:“您这一辈子呀,西安事变一件事就够了。不要太过贬低自己呀,你对于国家和民族是有大功的!”
张学良有些落寞地说:
“我这一辈子,21岁到36岁是我的生命,再往后就没有什么了。”
吕正操在与少帅叙旧交谈之余,并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
吕正操把张学良约到了一个清净的地方,将邓颖超女士写的亲笔信转给张学良阅看,并将中共中央极力欢迎他回到祖国大陆看一看的想法讲给张学良听。

张学良沉吟许久,才开口道:
“我回大陆可以,但我有三个要求:第一不要欢迎、第二不要记者、第三大家可以常见面,但是不要搞恭维那一套。”
吕正操很明白张学良的用意。
被蒋家父子软禁了半个多世纪的张学良早已经孤独惯了,也不问政治,更不爱什么出风头要名气,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生活,享受所剩无几的生命。
吕正操答应了张学良的要求,并向张学良保证,无论张学良想去上海看病,还是回东北看看家乡,还是去大陆其他地方,中共中央都会给予充分便利。
张学良还提笔给邓颖超女士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
“我在台湾居住,每当抬头看看蓝天白云,没有一天不思念家乡故土。一旦有机缘能够回去,我一定会踏上祖国的土地的。”

吕正操不久后就告别了张学良回到国内,将此行情况报告了中共中央,等待张学良夫妇择机回到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然而,张学良将军并没有实现他当时在台北桃园机场所说的话。
当时,他非常爽朗地对大家说:
“我不排除回东北的可能性,大陆是我的老家,我非常想回去。”
1991年6月27日,张学良夫妇从美国飞回台湾,原路返回了台北郊区的寓所,继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张学良将军没有回到大陆,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当时台湾当局解除了对于张学良的禁令,恢复了他的人身自由。张学良将军认为自己一经解禁就提出回大陆,会遭到台湾当局的拒绝,于是他想着先与大陆联系差不多了再告知台湾当局,这样台湾方面也不好拒绝。
于是,张学良将军通过与大陆有关部门私下沟通,希望大陆方面能够写一封邀请函,这样台湾方面就一定可以放行。
张学良将军甚至已经规划了回大陆的行程安排:他希望先礼节性会见邓小平同志,然后回老家沈阳看看父老乡亲。
可是没成想,大陆方面的邀请函还没到张学良手上就到了台湾当局的手中。
台湾当局很快派人对张学良将军兴师问罪,言语上很是咄咄逼人:
“你怎么可以背地里搞这种名堂呢?难道你还要搞一个台北事变吗?”

张学良将军很是为难,他后来跟好友说,自己现在两头难做,一边得罪了台湾当局,一边也辜负了中共中央一直以来的诚意和努力。
在台湾当局的刻意阻挠下,张学良将军的大陆之行的计划被迫搁浅,于是和妻子赵一荻离开台湾飞往美国定居。
2000年9月26日上午,邓朴方当时率领残疾人艺术团在美国巡演,他特意去探望张学良将军。
邓朴方紧紧握着张学良将军的手,十分激动地说:
“您是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大家都很敬仰您!”
张学良将军看到邓朴方,就想起邓小平同志曾经对他回大陆一事的关切和帮助。他虽然没能有幸和邓小平同志见面,但在有生之年与邓小平同志的儿子邓朴方相见,也算了遂了平生之愿,心中十分畅快。

2000年,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去世。
赵一荻女士对张学良将军非常细心,几十年来张学良将军的衣食起居都是妻子来照顾。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接受采访时曾说:
“对大妈来说,大伯的生活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赵一荻女士去世前张学良将军还跟她开玩笑,吓唬老伴说:
“你要是走了,我就去找一个女朋友去!”

赵一荻女士则“威胁”丈夫说:“那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几天后,赵一荻女士去世,张学良将军想起这件事,一时间失声痛哭。他漫长的被囚人生中,是赵一荻女士从一而终的陪伴,让他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呀!
2001年,在赵一荻女士去世一年后,张学良也因病辞世,享年101岁。两人最终魂归异国,可悲可叹。
张学良将军因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失去自由长达半个多世纪,而后又因为台湾当局从中阻挠,耄耋之年仍然不能回返回故土落叶归根。

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始终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努力奋斗,为早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