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克什米尔之殇:区区弹丸之地,印巴到底在争什么?

文逸看社会 2023-02-28 01:11:06

说起克什米尔地区,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不同于西欧的悠美和北美的富庶,与这个地区相关联的,则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乱。

而说起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还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破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其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威信也日益衰退,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附属关系愈发摇摇欲坠。

恰巧,彼时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于是,印度坐不住了。

最终,印度人民奋起反抗,成功赶走了英国殖民者。

英国摇摇头拍拍屁股,人是走了,却也给印度留下了一个棘手的烂摊子——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困扰着印度和巴基斯坦,让双方如同仇人见面一样,分外眼红。

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提出了“将印度分而治之”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即:把印度民众根据宗教信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一是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此外克什米尔地区交给当地王公土邦自行决定。

这个“自行决定”的含义可非同一般。这意味着印巴双方都有可能得到克什米尔,也意味着双方可以进行合理的争夺。写到这,笔者不禁长吁一声,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英国人印度分治之后是故意留下这么一块肥肉,让双方鹬蚌相争的。

另外,巴基斯坦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在印度西面,一个在印度东边,并不接壤。

这样的布局让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坐立不安,一旦日后东西巴基斯坦交战,印度就很容易陷入双面受敌的地步。巴基斯坦就如同悬在印度头顶的一柄利剑一般,让尼赫鲁的心始终悬着。

戏谑的是,克什米尔地区有将近80%的居民是穆斯林,但统治者偏偏却是个印度教徒。因此上层和民众的意愿始终未能达成统一,克什米尔的归属始终未能确定。

争论无果后没过多久,印巴双方就爆发了武装冲突,此后愈演愈烈,克什米尔归属问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个遗留性问题,不仅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带来了冲突与仇恨,还为整个世界都增添了几分火药味。

那为什么说印度内地之间的这块1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全球火药桶呢?

来,看一看地图。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克什米尔位于南亚西北部,向东是中国,向西是巴基斯坦,向北是阿富汗,向南是印度。

单就地理位置而言,这个地区的处境就十分微妙。

来给大家捋一下:

1、与克什米尔东南西北接壤的四个国家中,三个都具备核武器;

2、加上克什米尔地区是争议地区,常年战火不断,战争打着打着可能就会影响第三国的利益,极易使周边国家牵扯进去,无形之中就放大了核武战争的风险。虽然1945年之后再未发生过核战争,但一旦发生不测,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3、印度河上游流经克什米尔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印巴双方谁能占领克什米尔,谁就能掌握更多的水和土地资源,更能控制印度河的流量,限制对方的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

由此观之,谁掌握了克什米尔,谁就能掌握对方的命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区,印巴自然谁都不会甘心拱手相让。

二、

自古代起,印度大陆就有多种宗教思想在这里进行碰撞,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先后在这片土地播种发芽并穿插交错,形成了各自的教徒。

其中,就有时至今日仍在对立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

事实上,宗教和文化冲突带来的鲜血与战乱每天都在真真实实地上演。

而克什米尔的混乱不仅有宗教和文化的冲突,还有领土冲突、大国博弈等等。争论不休的领土归属,难以和解的宗教冲突,错综复杂的势力交汇等等,都在这里体现地淋漓尽致。

从1947年到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前后发生了三次战争。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双方总计共投入9万左右的兵力进行火拼,经过一年多的争夺,也没能分出个输赢,反倒死伤惨重,收获甚微。

无奈之下,双方只好鸣金收兵,心照不宣地约定来日再战。只是没想到预想的来日,竟然已经是18年以后。而这18年间,印巴双方的关系不仅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加紧张。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此次,积怨已久的印巴双方动起手来不死不休,但是如此不要命,也不过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终的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打了个头破血流之后,在联合国的调停和苏联的斡旋下,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模样。也就是说,人白死了,钱白花了,仗白打了。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这次印度人似乎学聪明了,矛头直指东巴基斯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孟加拉并扶持新的政府,意图分解巴基斯坦削弱其实力。最终,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独立出去,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

这意味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再也难以和解。

失去了东巴基斯坦的巴基斯坦,绝对不可能再放走克什米尔;

志在称霸南亚的印度得到好处之后,也会士气大涨乘胜追击。

印巴之间小规模的冲突更是不计其数。而长期的战乱中,克什米尔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民兵武装和游击组织。和印巴的正规军不同,这些非法组织并不受任何一方的控制,他们不断制造事件,引发争端,让当地的局势更加混乱和扑朔迷离。

据不完全统计,克什米尔地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达1250万,伤亡人数达10万以上。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个数字还会持续增加。

三、

在某种程度上,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既是印巴之间解不开的死结,亦让彼此痛不欲生。

对于印度而言:

自从印度建国以来,尼赫鲁就说要缔造一个强大的印度,意图统一整个印度大陆,将原先印度分离出去的领土再次收回,甚至表现出了称霸南亚的想法。

而克什米尔,就相当于印度的北方门户。

从南亚地区到中亚地区,除了开伯尔山口就只有踏过克什米尔。也就是说,拿不下克什米尔这条战略要道,就意味着印度直接北上中亚的路线被封堵,意味着印度很难向北边的邻国发展经济贸易合作,只能被封锁在南亚。

印度现在的状态,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干不掉又无可奈何”。

可以说从1947年印度建国以来,克什米尔地区就是其心中的一个痛点,这个痛点一天解决不掉,印度就不会甘心。一转眼70多年过去了,那根刺始终在那里扎着,也就难怪印度会感觉到痛不欲生了。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巴基斯坦是一个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国家,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和印度长期的对立与冲突中,巴基斯坦的政坛衍生出了一股军人势力,这股势力对该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张和印度死战到底不能让步。

平心而论,在治国理政这一方面,武将是不如文臣谋士的。军人主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专制独裁,这样的后果就是引发民怨,让本就不好过的国家雪上加霜。

明眼人都能看出,现在巴基斯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进行经济建设,而非是备战印度。

长期的对峙已经让巴基斯坦骑虎难下,而且由于国家综合国力实在有限,纵使如何火拼,也拿不下克什米尔,解决不了问题,以至痛不欲生。

除此之外,几十年的大小战争和冲突,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两国的国力。打仗不仅要花钱,还要死人的,双方单单是每年购买武器的花费都是一笔价值不菲的开支,再加上武器维修和装备维护,对于阵亡军人家属的抚恤金发放,对于两国的财政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庞大的军费开支如果处理不善,就势必会引起赋税的加收,激起民怨,影响本国的经济建设,阻挡发展的脚步,以至于最后国库空虚,越打越穷。

但时至今天,印巴双方仍然没有达成和解,谁都不愿后退半分。

光哥说

平心而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并非无药可医,无法可解。

上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还身为盟友,戮力同心;40年代就撕破脸皮,明争暗抢尔虞我诈。1941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作为回礼,1945年美国回赠了两颗原子弹。

按理说双方已经结为世仇老死不相往来才对,但是没过10年,日本和美国就再次眉来眼去,建立起了友好合作关系。让人不禁感叹,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或许也应该多考虑一下是否真的能够和解,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了,也没打出来个所以然,所以不难推测打是没有用的。

要知道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两者都是一个同属一个国家的,虽然后来分家了,但也是一片土地上走出来的,总归是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的。诚然和谈成功的几率属实很小,但伤口总会有愈合的那一天,总归有一丝机会也是应该抓住的,毕竟一旦真的成功和解,那么不仅对双方都有好处,而且也为世界减少了一个易燃易爆炸的火药桶,岂不美哉?

如今的世界局势变化莫测,扑朔迷离,一个地区的变动就有可能引起世界的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依旧历历在目,人类的未来就在我们所有人的手中。

最后,珍爱和平。

0 阅读:98

文逸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