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爸爸,媛媛好想你......”
1976年,一位泰国女子望着中国的方向,泪流满面。不久前她得到消息,周总理去世了,她再也见不到周爸爸了,每每念及此,她都觉得心痛不已。
这个泰国女子正是曾经当年前往北京学习的西林·帕他诺泰。而她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常媛”。
周总理去世之后,她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常念周”,寓意怀念周爸爸。
那么,常媛和周总理之间有什么故事?她为什么要叫周总理为周爸爸呢?
来自泰国的“人质兄妹”西林·帕他诺泰,是泰国著名政治家桑·帕他诺泰的女儿。最初西林之所以会去中国,是因为泰国想与中国建交。
19世纪,由于英缅战争的爆发,门户被逐渐打开的泰国就成为了英、法、美等国家的殖民扩张目标。
但是,由于此前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泰国为各自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区,因此泰国最终成为了东南亚地区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二战时期,因为日本的施压和变相占领,泰国的经济发展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之后,泰国就一直处于被美国控制的状况下。
不过事实上,泰国也并不想一直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压力和阴影中,始终在尝试谋求新的解决办法。
——尤其是他们著名的政治家桑·帕他诺泰。
因为中国和泰国相距不远,所以桑·帕他诺泰在工作中就一直对幅员辽阔的中国格外关注,认为泰国应该和中国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
当桑·帕他诺泰开始收听北京英语广播的时候,他们终于等到了首个尝试与中国联系、交流的机会。
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銮披汶同意派遣一向以开明著称的泰国外长旺亲王作为代表出席。
也是在这一次,旺亲王认识了代表中国前来的周恩来总理,对他的谈吐作风都颇具好感。后来旺亲王还和周总理一同参加了宴会,并被赠予了一块精美的彩色丝绸。
正是这一次的交流,让旺亲王对周总理做出了高度评价:“他称得上我们时代的勋爵。”
这样的认可极大地影响了銮披汶最后的决定,甚至每天都要询问桑·帕他诺泰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和中国建立联系的方式。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某天在桑·帕他诺泰又一次打开中国历史书籍时,一个古老的词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质子”。
所谓“质子”,其实就是人质,指的是在古代中国两国交战时,战败方会将子嗣送到胜利的国家,用来交换和平或者其他事物。
因此,桑·帕他诺泰在征得了他的儿子与女儿的同意后,向中国提出了将孩子们送过去求学以表示诚意的想法。
“周爸爸”对泰国兄妹的关怀备至最初,周恩来总理并不赞成桑·帕他诺泰的提议。
他就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婉拒之情,称桑·帕他诺泰桑现在的处境不适合暴露,建议他不如选择更为积极稳妥的方式发展关系。等待将来,或许有更合适的时机让孩子们前来。
但桑·帕他诺泰的心意已决,并不打算更改。因此,中方顾全大局,在反复思考后终于再次作出答复。
在1956年7月9日的回信中,周总理用温和的口吻表示,这件事应当由你来做出最终决定。如果你认为现在可以将儿女送来求学,那么我们会尊重你的意见,竭尽全力照顾好他们。
后来,根据西林的回忆,桑·帕他诺泰在得知此事时十分高兴。他当即派人,将儿女秘密送往中国。
1956年8月25日,桑·帕他诺泰的一双儿女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在落地后,西林最初想到的是临别前父亲和自己说过的话——北京是一个伟大强盛国家的首都,一处值得游览的绝景。
所以,最开始西林对于这次旅程是满怀期待的。他们去参观了天坛、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西林被没见过的景色吸引住了,很是兴奋。
但随着时间变长,兄妹二人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想家。
他们曾经尝试学着看过的杂技那样,用橡皮泥当作小丑的球玩抛接游戏,结果打碎了灯泡;而在和中文老师学习时,又总是兴致缺缺。
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兄妹二人,周总理要接他们去自己家吃午饭。
而周总理最近非常忙,经常工作一整夜,上午才能短暂地休息一下。但为了能见孩子们一面,他今天起得特别早,几乎没有合眼。
知道这件事后,兄妹二人又想起自己之前的胡闹,心中都有些歉疚和害怕。
但出乎这对泰国兄妹意料的是,周恩来总理并没有批评他们,反而非常和蔼地安抚了孩子们,就像一个寻常的长辈那样,甚至还问负责照顾他们的人,为什么不带他们多出去玩玩。
周恩来总理笑道:“我了解你们的感受,以前我在日本的时候,也会感觉孤独。”
为了让两个孩子开心写,周总理请孩子们一起品尝烤鸭,给他们讲俄国人都想要请走一些厨师去莫斯科开餐馆;答应西林帮她找喜欢的布娃娃,安排人带她去市场逛一逛;他也告诉了他们学习的重要性。
“汉语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学好汉语将会是每个人永远不会后悔的事。你们也要好好学习,努力进步,好吗?”周总理柔声劝兄妹二人。
周总理用真心换真心,真正的从衣食住行每个角度为泰国来的这对兄妹考虑。
而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很快也和两个孩子亲厚了起来。她领他们去看清朝官员留下的房子,教他们用筷子和分享玉米,和丈夫一起告诉他们可以把这里当做自己家。
在这样的鼓励和关怀下,两个孩子很快就重新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他们认真上课,利用休息时间练习中国话,还亲切地称呼周总理和邓颖超为“周伯伯”和“邓伯母”。
1956年的十月一日,周恩来总理邀请两个孩子一起去参加国庆节。
他们看到了飘满红旗的天安门广场,神采奕奕的游行队伍,拿着彩花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孩子,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焰火。
那天晚上,西林仰起头,认真地用中文对周总理说:“您好,周伯伯,现在我已经能对您讲中国话了。”
周恩来总理也笑眯眯地回应了这个又长大了一些的孩子:“我喜欢听你讲中国话就像你喜欢看焰火一样。”
而等到这对泰国兄妹的中文说得更好一点,他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名字——常怀和常媛。
那时候常怀和常媛与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称呼也变成“周爸爸”和“邓妈妈”了。
后来西林也常说自己就是周总理的养女,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敬爱。
常怀和常媛一共在中国度过了十余年时间。期间,他们的父亲桑·帕他诺泰被逮捕入狱,但周恩来却始终安慰和保护着孩子们。
“现在,代他照看好你们是我的职责,我们将通过把你们培养成这一事业的接班人来实现他的愿望。你们现在也是中国人民的孩子,邓妈妈和我把你们当作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朋友。我们珍视他们。”
周总理用坚决的口吻这样说着:“邓妈妈与我总是和你们在一起。”
常媛对中国的无限怀念后来,出狱的桑·帕他诺泰发现美国已经开始尝试和中国联系,一向政治嗅觉敏锐的他,当即意识到现在中国和泰国的建交时机已然成熟。
于是,1972年,他第一时间联系上了被周恩来总理送往英国留学的女儿常媛。时隔数年,常媛再次回到了她度过青少年时光的中国大地,见到了她的“周爸爸”。
因为“亚洲乒乓球赛”的召开,泰国也派出了泰籍华人巴实·干乍那越,作为此次的球队代表来到北京,以“乒乓外交”的方式商谈中泰两国建交事项。
在常媛和泰国的努力下,中泰关系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年之后,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得知此事,常媛和她父亲一样心潮澎湃。
那时候,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其实已经大不如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但他还是强拖着病体起身,亲自签署了这份文件。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
为了致敬自己心中永远的“周爸爸”,常媛为自己的长子取名为“常念周”。
“念周”,就是对周爸爸永恒的思念、纪念与怀念。
常念周是亚欧混血,他的父亲是常媛在英国读书时结识、相恋的。
常念周两岁那年,常媛带着他去拜访了“邓妈妈”邓颖超。等到孩子再继续长大,常媛还将他和小儿子都送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读书。
既是泰国豪门之后,又是“中国外孙”的常念周从此就在母亲的第二故乡——中国居住了数年。
于是常念周也像母亲一样,学会了中文,始终铭记着中国对他的不同意义。在他公司“战略613”的名片上,还用中文写着“六幺三”的字样。
等到常念周也结婚生子,他也给孩子们取了中文名字,分别叫做“常恩周”和“常颂周”。
“恩”者,仁也,是恩泽的意思;“颂”者,歌颂,便是赞扬和祝愿。
常媛和她的家人始终铭记着周恩来总理那十余年时光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以及他优秀而值得被人铭记传唱的品格。
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关心和爱,才让异乡变作了另一故乡。
这个故乡不是常媛出生的地方,却是承载了她无可替代的记忆、有着她无法忘怀的人的地方。
事实上,直到多年以后,在中国生活的那十余年时光,依旧是常媛心中一段不可磨灭的重要回忆。
她那时候定居在巴黎,但每每看到中国元素,就会不由得想起自己曾在中国的往事。思前想后,她最终将自己那十几年的时光写成了《龙珠》一书。
书中的每个单词,无一不凝聚着她深厚的情感。
后来,《龙珠》又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被搬上大荧幕,将泰国女孩在中国的故事、她对“周爸爸”的爱和怀念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现在,常媛也已经年迈,但她依旧会经常会到中国,看一看曾经那个泰国小女孩记忆里熟悉的风景又有了什么改变。
结语时光漫长,岁月更迭,很多事情都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唯独真心,会始终被人铭记。
周恩来总理用一颗真心,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泰国兄妹宾至如归,最后推动了中泰建交的圆满结局。而时至今日,常媛一家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在对他表示怀念。
今年是中泰建交47周年,也是中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
历史已经又翻过一页,而过去却不应该被遗忘。我们要做的便是铭记前人的努力,而后以辛勤付出去共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