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份刚刚加急翻译出来的电报。
看过电报内容后,蒋介石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破口大骂道:
“郭汝瑰!原来你才是我身边最大的共谍!”

郭汝瑰是谁?他和蒋介石是什么关系?他到底做了什么事让蒋介石如此愤怒?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与共产党的不解之缘郭汝瑰的父亲名叫郭朗溪,他学识深厚,有望考中举人。但没想到不久之后科举制便被废除,郭朗溪的愿望便落空。
郭汝瑰出生那天,正好是清朝科举考试第一天入场应试的日子。入举无门的父亲便为其取名为“汝桂”,以弥补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

当时的社会时局混乱,军阀割据一方。郭朗溪时常抨击社会的腐败无能和统治腐朽,表达自己对于北洋军阀统治的不满。受到父亲的影响,郭汝桂逐渐明晰了自己追求的方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社会主义思潮盛行。彼时郭汝桂的老师胡子霖,经常在课堂上讲起与社会主义相关的内容。
郭汝桂也在潜移默化之下,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与好感。
1924年,郭汝桂所在中学的校长主张在校园内推行封建教育。这一主张引起了学生群体的强烈反对,郭汝桂也参加了反对行动。在此期间,郭汝桂结识了一些进步学生,从而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26年,郭汝桂接受其堂兄郭汝栋的建议,决定去黄埔军校进行学习。在去往学校的路上,他结识了彼时为秘密党员的袁镜铭,从而了解到很多关于共产党的信息。不久后,郭汝桂自改名为“郭汝瑰”,并产生了革命思想。

黄埔军校里的教官大多都是共产党员,如萧楚女、吴玉章等人,都曾教过郭汝瑰。在这些人的教育下,郭汝瑰逐渐开始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下定决心要走革命道路。
机缘巧合下,郭汝瑰得知与自己同行、并一起考入黄埔军校学习的袁镜铭是共产党员。于是他便向袁镜铭表示自己想加入共产党。袁镜铭告诉他: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四川军阀杨森,有出兵攻打武汉的倾向。而郭汝栋是川鄂边防司令部的副司令,且与杨森走得很近。于是吴玉章请郭汝瑰与傅秉勋一起前往四川,劝说郭汝栋出面阻止杨森。

到达四川后,二人便向郭汝栋转达了吴玉章的想法,郭汝栋当场便向两人表示自己绝不会支持杨森。可令二人没想到的是,郭汝栋暗地里已派特使向蒋介石表达自己的忠心。
在四川期间,郭汝瑰被郭汝栋安排在政治部做科员。工作之余,郭汝瑰四处演讲,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公开抨击蒋介石叛变的行为,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不久之后,武汉的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同流合污,武汉局势变得错综复杂。郭汝瑰在此期间与吴玉章失去了联络,只能继续留在郭汝栋的部下工作。

1929年5月8日,时任重庆綦江县驻军连长的郭汝瑰,在袁镜铭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追求。
郭汝瑰滞留在四川三年,期间发现堂兄郭汝栋的反共情绪日益高涨:他先是因共党身份杀害自己的恩师李蔚如,从而取代了杨森在军队中的地位;后又为了扩张势力,参加了两次军阀混战。
为了加强对军队人员的控制,蒋介石命令郭汝栋清缴共产党。得到命令后,郭汝栋不敢再多留郭汝瑰和傅秉勋二人,于是劝他们前往日本留学。

郭汝瑰此时已与党组织彻底失去联系,无奈之下便和傅秉旭一起启程前往日本。
能力出众,被蒋介石赏识1931年4月,经过学习后二人均考入了日本士官学校。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日本人对留学的中国人有很深的偏见与歧视。
郭汝瑰与傅秉勋在此期间,也受到过许多不公平的对待与侮辱。但二人深知必须忍耐,学习军事技能、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得知消息后群情激奋,士官学校内的留学生均自发申请退学。日本排遣了大批宪兵前去驱赶,但学生们态度坚决,誓要回国保卫家园。

日本陆军省见状,便派人恐吓:一旦退学后,就再也不能回来。
郭汝瑰等众多中国留学生听后,均愤怒高呼:
“亡国奴才再回来!”
就这样,这群学生于1931年底回到上海。
随后在机缘巧合下,郭汝瑰代替一名学生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因个人卓越的成绩和独到的见解,郭汝瑰受到了教育长杨杰的格外关注与器重。
三年后,郭汝瑰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陆军大学毕业。毕业后,郭汝瑰不愿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任职。于是,杨杰便引荐他到陆军大学研究院继续学习深造。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下,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击日寇。郭汝瑰见状认为自己为国效力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同学的引荐下到陈诚的部队做参谋长,在第十四师任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第十四师受命被派往华北地区抗击日寇。然而行军途中突生变故,日军集结火力进攻上海,第十四师又被下令回上海参加战斗。
彼时蒋介石为保卫南京,派遣了百万兵力参与淞沪会战。第十四师中有一位旅长胆小怕事,十四师师长怕其误事,便任命郭汝瑰代替这位旅长参加战斗。
在作战期间,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郭汝瑰始终坚守阵地,亲自督战。在关键时刻甚至留下遗书以表决心。士兵们受其感染,士气高涨,以一旅之力坚守数天。人马损失惨重,但所守阵地始终未曾失守。

此战之后,郭汝瑰的声名远扬,不久后便被升任为五十四军的参谋长。
淞沪会战失败后,蒋介石等人并没有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打算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于武汉三镇地区建立防御体系,以阵地战的形式死守武汉。
在作战会议上,郭汝瑰得知陈诚等人拟定的作战方案后,内心充满忧虑。于是便向众人坦言自己的看法:
若以阵地战的形式防守,一处被攻破则全线崩溃;背水作战,一旦失利,那么我方战士就会面临被逼下水的困境。

同时,郭汝瑰还提出了自己“不重核心重外围”的战略:
建议利用地形优势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长江以南的守军应该快速撤离,以免被敌军歼灭;武汉撤退后,又可凭借地形阻挡与敌人周旋。到那时,我方军队将占据优势。
陈诚等人听闻后认为此方案极具全局意识,皆惊叹于郭汝瑰的军事谋略。除此之外,陈诚还点名要让郭汝瑰参与进来,制定一套新的作战计划。
结果,此次战役因郭汝瑰的战略而成功守住武汉,而日军损失惨重。蒋介石听闻此事后,也注意到了郭汝瑰。
在后来的长沙会战中,郭汝瑰因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赏识,并受到蒋介石的单独召见,蒋介石还称他为“军界精英”。

1945年3月,在经陈诚任命、蒋介石批准后,郭汝瑰升为国民党军政部军务署副署长,后胜任署长,同时兼任国防研究员副院长。
在进入国民党上层政权后,郭汝瑰接触到了更多军政要员,也时常听到蒋介石的现场讲话。在亲身体会后,郭汝瑰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黑暗。
此时正值家仇国难之际,百姓生活贫苦、流离失所。远在前线的战士们奋勇抗击敌人,前仆后继无畏牺牲,鲜血洒满战场。而国民党官员们却挥金如土、争名夺利,甚至滥用职权大发国难财。
郭汝瑰看透了国民党一派的虚伪冷漠,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学到的社会主义思想。所见所闻,无不令他想要弃国转共,去追寻真正的民主与和平。

有一天,郭汝瑰在军务署偶然看到一位故人,此人是郭汝瑰在黄埔军校时的同学任逖猷。郭汝瑰一见到他便心下大喜,连忙把他拉到无人的地方询问关于共产党的事情。
可是任逖猷却给了他否定的回答,并解释说自己早就脱离了党组织,现在并没有什么联系。郭汝瑰大失所望。可任逖猷随后又补充道:
“我的堂弟任廉儒,他也是共产党。不知他还有没有关系,我帮你问问。”
几天后,一个人找到了郭汝瑰,此人正是任廉儒。郭汝瑰确认对方身份后,激动地把对方拉到自己房中,锁紧门窗、拉上窗帘。在确认环境安全后,郭汝瑰才向对方表明自己近些年来的经历与想要重新入党的愿望。

经过几番考察与了解后,在任廉儒的安排下,郭汝瑰与董必武见了一面。两人促膝长谈,董必武得知郭汝瑰的想法后,并未明确给他回复,而是在几次见面过后让任廉儒转达:
“你要求恢复党籍,原则上可以,但要经过一番考验。你去延安作用不大,希望你留在这边能为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于是郭汝瑰继续留在国民党内部,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名高级情报人员。此后更是秘密传递了许多重要情报,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郭汝瑰在暗中传递军事情报,国民党在两党对战中频频失误。就在这时,杜聿明怀疑郭汝瑰有“匪谍”嫌疑,并向蒋介石打报告说:
“郭汝瑰这个人,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家里的沙发也满是补丁。很有可能是共产党派来的卧底。”

蒋介石听闻后勃然大怒:
“难道我国民党军官人人都贪财好色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
杜聿明依旧怀疑郭汝瑰的身份,但一直没有证据。直到去世前,他对郭汝瑰的怀疑也始终没有消除。
蒋介石虽没有明说郭汝瑰就是共碟,但这样的怀疑还是为郭汝瑰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郭汝瑰暗自决定,做好随时返回延安的准备。
自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失败后,国民党军队已是强弩之末。后来在党组织的建议下,郭汝瑰自请带军出兵。
蒋介石此时还不知道郭汝瑰的真实身份,便任命他为七十二军军长,要求其立即重建部队,并前往四川对抗解放军。

郭汝瑰领命后,暗中招兵买马、囤积武器,并重任自己的亲信。同时,暗中与组织保持联系。很快,七十二军便发展成为了国民党四大主力军之一。
在军队准备进攻四川之前,蒋介石来到重庆。召开作战会议后,蒋介石亲自召见了郭汝瑰,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并升任他为二十二兵团司令,直接指挥三个师的兵力,并要求其集中军队主力,与解放军进行决战。
然而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1949年12月11日,正值解放军入川之际,郭汝瑰率领军队在宜宾起义,大开城门迎接解放军入城,直接破坏了他妄图“固守大西南”的计划。
刚逃亡至台湾的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怒火攻心,破口大骂道:
“郭汝瑰!想不到他是一个最大的共碟!”

新中国成立后,因身份的特殊和局势的复杂性,郭汝瑰并未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能对外宣称自己是投降军官。
直到1980年4月,郭汝瑰向中央申请恢复自己的党籍身份,不久后便得到了批准。在73岁时,郭汝瑰终于恢复了党籍,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