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桂实现“易姓革命”,建立朝鲜王朝后,为了稳固政权,先是派遣赵胖以都评议使司的名义上奏明朝,后又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名义遣赵琳赴明通报自己即位之事,据《明史·朝鲜列传》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高丽知密直司事赵胖等持国都评议司奏言:“本国自恭愍王薨,无嗣,权臣李仁任以辛旽子禑主国事,昏暴好杀,至欲兴师犯边,大将李成桂以为不可而回军。禑负罪惶惧,逊位于子昌。国人弗顺,启请恭愍王妃安氏择宗亲瑶权国事。已及四年,昏戾信谗,戕害勋旧,子奭痴呆不慧,国人谓瑶不足主社稷。今以安氏命,退瑶于私第。王氏子姓无可当舆望者,中外人心咸系成桂。臣等与国人耆老共推主国事,惟圣主俞允。”
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后,以“高丽僻处东隅,非我中国所治”令礼部移谕:“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不启边衅,使命往来,实尔国之福,我又何诛。”
大明太祖高皇帝
不久,明太祖又口谕赵琳曰:“在前汉、唐、宋时,差官到尔国守御。差去者,爱酒恋色,以致害民,尔国人便行致害,何益于事?为是,朕不教人去。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做王。我不问,教他自做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言下之意是他并不相信李成桂所陈述的即位理由,但大明也无意干涉半岛内政,只要李成桂不侵犯边境,双方就可以保持宗藩关系。
诛王氏,封功臣,迁都城,立世子李成桂即位伊始就听从大司宪闵开的建议,将绝大部分的王氏宗亲流放至江华岛和巨济岛。此后,郑道传、南誾等大臣以“今当草创,人心未定,宜去其裔,以一众志”反复劝说李成桂。李成桂最终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四月决定肃清王氏,不仅遣人将恭让王及其二子绞死,还把囚禁在江华岛与巨济岛两处的高丽宗室成员全部诛杀。据朝鲜大臣南孝温所著《大东野乘》记载:
前朝王氏之亡也,放诸王于海岛中。谋臣皆曰:“不除必有后患,不如杀之。”于是恶其杀无名,使善水者具舟,诱诸王曰:“教书今下,置诸君岛中,为庶人。”诸王喜甚,争登舟。舟离岸,舟人穿其舟潜入海底,水没半舟。有僧人与王氏有素者,在海岸举手呼之,王氏即口占一联,呼谓僧曰:“一声柔橹沧波外,借问山僧奈尔何!”僧痛哭而返。
除了诛杀前朝宗室,李成桂还大封功臣,册封裴克廉、赵浚、郑道传等十七人为一等开国功臣,尹虎等十三人为二等开国功臣,安景恭等二十二人为三等开国功臣。此后几年间,朝鲜国政一直由开国功臣们所主导;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八月,在功臣们的建议下,李成桂以汉阳“表里山河,形势之胜,自古所称,四方道里之均,舟车所通”为由,宣布迁都汉阳。次年,改汉阳为汉城府(今韩国首尔);
明朝末期的朝鲜疆域
李成桂一生共娶有两任妻子,原配夫人为韩氏(追尊神懿王后),史书记载其出身“安边世家”,十五岁嫁给李成桂,先后生长子李芳雨、次子李芳果以及李芳毅、李芳干、李芳远、李芳衍和庆慎公主、庆善公主。根据《神懿王后齐陵碑》记载:“后能竭力营家,勉以成功,又性不妒忌,礼遇妾侍,克有多男,教诲以义。”
后来,李成桂为了巩固自己在高丽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选择与新兴贵族联姻,又娶了判三司事、象山府院君康允成之女康氏(追尊神德王后),并以韩氏在故乡所娶而称“乡妻”,以康氏在京城所娶而称“京妻”,康氏生李芳蕃和李芳硕;
韩氏病逝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翌年,李成桂即位,由于宠爱康氏,因此排斥韩氏诸子,在考虑继承人人选时,选择了与康氏所生的幼子李芳硕,此举引起了李芳远的不满,也为后来的两次“王子之乱”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李芳远,字遗德,朝鲜太祖李成桂第五子,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高丽恭愍王十六年)丁未五月十六日辛卯,出生于咸兴府,其在朝鲜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功劳是数一数二的,只不过在李成桂即位之后,李芳远仅授封为靖安君,并且没有被录入开国功臣之列,李成桂解释是为了避嫌,实则是排挤韩氏诸子;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朝澉浦守军抓捕了几名海盗,其中一位名叫胡德的供称是奉朝鲜将领之命来刺探情报,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后遣使至朝鲜,要求李成桂派一名王子将胡德所供的将领押解来明朝并作出解释。李成桂打算派李芳远赴明,芳远表示:“臣为宗社大计,岂敢辞避?”遂与赵胖、南在等人启程前往中国,还带了二十匹马作为贡品;
燕王朱棣
途中,李芳远与当时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会面,二人都给对方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朱棣“温言礼接甚厚”。据后来朝鲜人徐居正所著《笔苑杂记》载:
我太宗(李芳远)之朝京师也,太宗文皇帝(朱棣)以燕王在藩邸,太宗过谒,文皇帝与言。大悦,宠遇款至。及太宗还国,我朝士大夫问太宗曰:“天下其大定乎?”时高皇倦勤,建文为太子。太宗曰:“我观燕王,天日之表,龙凤之姿,恢廓大度,非久为藩王者也,天下之定未可知也。”未几,文皇帝以燕王有天下,人皆服太宗先见之明。文皇帝登极,眷佑我太宗异常数,每语国人曰:“朕尝见汝国主,真天人也。”
没过多久,李芳远等人顺利抵达南京,鉴于朱元璋一向对李成桂信任不足,因此几次三番的派人探查,以确认李芳远是否为真王子,在确凿身份之后,也就此打消了对朝鲜“心怀不轨”的怀疑并“优礼遣还”;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李成桂长期“不豫”,为此深居宫中养病,除世子外不接见任何人。此前郑道传、南誾、沈孝生等为革除诸王子对世子的威胁,上书请求解散几位王子的“私兵”,原本就心怀怨恨的李芳远为求自保,在亲信河仑的建议下,决定先发制人,趁机发动军事政变,除掉李芳硕、郑道传等人;
八月二十六日夜,李芳远与同母兄益安君李芳毅、怀安君李芳干、姐夫上党君李伯卿(庆慎公主之夫)以及心腹李居易、赵英茂、辛克礼、徐益、文彬、沈鬼龄等,另各率奴仆十余人,在取出闵氏(李芳远之妻)“潜备”的兵仗后,全城搜捕郑道传等人。李芳硕听闻有变,想要率兵出战,于是令人登上王宫南门观察叛军的数量,史书载:自光化门至南山,铁骑弥满,芳硕等惧不敢出,时人以为神助。”
古代军事政变
当晚,郑道传、南誾、沈孝生等正聚集在南誾的婢妾家中会谈,毫无防备的几人在李芳远的突袭下尽皆被杀,郑道传虽成功逃匿,但很快就因有人举报而遭到逮捕,李芳远当场将其斩杀;
次日,李芳远率百官入宫,众人皆欲拥戴其为世子,但李芳远坚决不从,而是请以二哥李芳果为世子(时长子李芳雨已死),于是百官上疏曰:“立嫡以长,万世之经。殿下舍长立幼,道传等挟世子,欲害诸王子,祸在不测,幸赖天地宗社之灵,乱臣伏诛。愿殿下立嫡长永安君为世子。”
李成桂沉思良久后说道:“皆吾子也,何不可之有?”随后转头看向侍立在旁的李芳硕说:“於汝便矣。”至此,第一次王子之乱以韩氏诸子获胜而告终,史称“戊寅靖社”;
戊寅靖社
事定之后,李成桂将李芳硕流放远方,芳硕“泣辞,拂衣而出”,然而刚出宫城西门,李居易、李伯卿等就密使人将其杀害于途中。此外,康氏的另一个儿子李芳蕃也被流放,据《朝鲜太祖实录》记载:
都堂又请出芳蕃,上谓芳蕃曰:“世子则已矣,汝不过置远方耳”,芳蕃将出宫城南门,靖安君下马入门内,携手曰:“誾等既剪除我辈,则汝亦终不免,故我招之。汝何不从耶?今虽出外,未几必还矣,好去好去。”将至通津,过杨花渡,宿渡丞馆。芳干与李伯卿等,又议于都堂,使人杀之。
同年九月初五,李成桂召世子李芳果入宫,以“身体多疾,无心理政”为由决定禅位于李芳果,并亲手将禅位诏书交付其手,书曰:王若曰,余以否德,承祖宗之阴,奉天子之灵,肇造邦家,抚有臣庶,于今七年。乃缘久于军旅,蒙犯霜露,迨今年衰疾作,难于宵旰,庶务丛剧,恐多遗失。惟尔王世子芳果,身居嫡长,夙著仁孝,且当开国之初,赞襄弘多,一国臣民,咸共知之。肆于洪武三十一年九月初五日,告于宗庙,乃命以位。尔其率由典章,亲君子远小人,视听无一己之偏,好恶公国人之论,无敢或荒,无敢或怠,永绥厥位,以昌后嗣。于戏!尔父薄德,虽不足效,先圣之道,布在方册,夙兴夜寐,尔尚敬哉!”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勤政殿
随后,李成桂又召左右政丞入宫曰:“我今传位于世子,卿等戮力辅治,毋坠大业。”左右政丞遂奉传国宝为前导,引世子李芳果至勤政殿正式即位,是为“朝鲜定宗”。
第二次王子之乱“庚辰靖社”李芳果登上朝鲜王位后,宣布更名为李曔,尊李成桂为“上王”,同时晋封三弟李芳毅为益安公、四弟李芳干为怀安公、五弟李芳远为靖安公。李芳干和李芳远还分别被任命为左、右军制使,掌握军权;
李曔为人宽厚中庸,虽然被弟弟们推上王位,但实权主要掌握在李芳干和李芳远手中。又由于李曔无嫡子,且三弟李芳毅无心争夺王位,因此李芳干与李芳远之间的矛盾就日益突出;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正月,李芳干趁李芳远外出狩猎之际,召集私兵准备伏击李芳远,但因为被李芳远提前获悉而未能得逞;
既然已经撕破脸皮,李芳远也绝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为抢先争取到李曔的信任,先是派人入宫提醒其固守宫门,随后又亲自率军迎战李芳干,双方于是从“暗斗”转为“明争”,在开京城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眼见同室操戈再起,李曔急忙遣大将军李之实前往调停,奈何双方早已杀红了眼,李曔再三降谕劝降李芳干却始终无济于事;
激战一段时间过后,李芳干军开始落入下风,此时,李芳远麾下大将李伯卿一箭射死了李芳干的得力手下,士卒顿时陷入慌乱,李芳远趁势挥军掩杀,李芳干败北,只身逃走后被捕获,李芳远将其流放至兔山,史称“庚辰靖社”,第二次王子之乱遂以李芳远获胜而告终;
二月初四,李曔正式立李芳远为“王世子”,同年十三日,李芳远接受兄长的禅让正式即位,是为“朝鲜太宗”。
朝鲜太宗李芳远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