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我国曾花费7460万美元,从法国进口了一款超级鸡肋的直升机。法国以为坑到了冤大头,谁知这架直升机到了中国手里实现了华丽蜕变,从此成为了我国军事力量中的一款“硬核”机,法国看到后直呼后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e279c95c6bcdb348d82790a9c960de.jpg)
这架直升机就是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研发的多功能直升机海豚AS365。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直-5因为性能跟不上而被迫停产,后续自行设计研发的直-6和直-7又因为技术手段不过关也全面下马。
与此同时,美国的直升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的水平,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国拿出宝贵的外汇,先后从国外购买引入了部分型号的军民用直升机,其中就有法国的AS365海豚直升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4774fb7eedb24d0d8f5e4afab8608f.jpg)
这款直升机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鸡肋”,整体性能并不尽如人意。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仅有4吨,最大有效载荷差不多在2吨左右。对比同期的黑影直升机,两台强劲的通用电气T700涡轴发动机,赋予了其惊人的飞行能力,每小时轻松突破300公里的速度。同时,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9979公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6a4d56416b187acf245307b8e9ec57.jpg)
对比下来,海豚直升机的任务执行能力十分有限,而且法国给出的价格也不算便宜,50架直升机总共花费了7460万美元。因此,大家都以为中国成了冤大头,被法国狠狠宰了一笔,事实却并非如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7410eb42dff822c0334b91ae1321be.jpg)
中国和法国协商的50架直升机,并不是成品,而是技术的转让。这50架直升机和发动机,全部由法国派遣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国内参与试飞和制造。1980年12月1日,三机部发文将“海豚”直升机在国内的正式命名为直-9。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e3850d877403c9a7d265e6760d4629.jpg)
直-9作为中国在引进并完成国产化后批量生产的直升机,涵盖了陆军、海军、民用等多个领域,有着许多的衍生型号,比如直-9的A系列包括直-9A运输型、通信指挥型、侦察校射型。B系列包括直-9B多用途运输型、警用型等,直-9S搜索救援型等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aa0d9fe74eff7ab5da6bea84b9eafcd.jpg)
直-9
直-9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当时我国缺乏可用的中小型直升机问题,同时还推动了我国直升机制造能力的发展,后续研发出的武直-15、武直-19这些优秀的直升机,直-9可以说功不可没。
虽然武直-19的编号和直-9看上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但从标志性的涵道尾浆还能看出两者的联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f13b55c3b4eda55c3c579b45030e79.jpg)
直-19
武直-19就是在武装型直-9W基础上研制而来,它采用了纵列串联式座舱,迎头面积更小,不仅降低了风阻,提高了飞行机动速度,还减小了雷达反射面积,显著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同时,武直-19还配备了先进的武器系统和航电系统,确保了其在战场上的火力支援和侦察能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ec0cc806009c1991a0f88097abc215.jpg)
武直-19
直-19的成功研制,证明我国坚持的“引进-吸收-创新”的发展线路是完全正确的,引进法国海豚直升机完全不存在“被坑”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从引进技术到吸收创新,承上启下的直-9直升机
【2】学习,改进,超越!中国这架直升机不输美国“黑鹰”
【3】舰载直升机有多难造?中国也曾长期依赖进口——航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