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鸟类世界中,巢寄生行为堪称一种极为特殊且引人深思的生存策略,大杜鹃便是其中臭名昭著的代表。它把蛋产在其他鸟类巢穴,幼雏刚破壳,就将巢中其他成员推出巢外。
这一行为不禁让人疑惑:被寄生的鸟为何难以识别自己的孩子?如此下去,宿主鸟岂不是会灭绝?实则不然,寄生杜鹃与宿主之间有着复杂微妙的关系。


鸟类中有5个科80种鸟存在典型的巢寄生行为,杜鹃鸟几乎成了巢寄生的代名词。并非所有杜鹃都如此,多数杜鹃还是会自行筑巢育雏,大杜鹃则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寄生者,它能寄生100多种鸟类,尤其偏爱雀形目鸟类。大杜鹃的行为不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宿主死亡,却会让宿主断子绝孙。大杜鹃会挑选繁殖时间、食性、孵化和哺育时长相近的鸟类作为宿主,芦苇莺是常见宿主之一。
繁殖季时,大杜鹃不筑巢,雄鸟负责引开宿主,雌鸟趁机在宿主巢内快速产下一枚卵,同时拿走或吃掉宿主一枚卵,维持巢内卵数量不变。寄生杜鹃的蛋通常蛋壳更硬更厚,可能是为防止被宿主识别后刺破,也可能是避免在放入巢穴时被碰碎。相比之下,同为巢寄生的牛鸟产卵时,因慌乱常抬高屁股,导致宿主的蛋被砸碎。宿主鸟并非毫无察觉,它们积极反抗。

大杜鹃

第一道防线是将巢筑得更隐蔽,提前驱赶、攻击杜鹃,不给其下蛋机会。若此防线失守,便进入第二道防线——识别巢中寄生卵并移除。若再次失败,就只能在喂养雏鸟时识别并移除寄生雏鸟。研究发现,常被寄生的鸟类对寄生卵识别率更高,说明识别卵的能力需后天学习;寄生卵与宿主卵颜色差异越大,越易被识别;若杜鹃重复寄生,宿主接受度可能提高。
不同鸟类识别寄生卵方式各异,有的靠记住自己蛋的特征,有的依据卵的一致性。长期被寄生的鸟类,进化出独特卵色和超强识别能力,迫使杜鹃开启模仿军备竞赛,其卵越来越像宿主的卵。若宿主没识别出寄生卵,能识别寄生雏鸟吗?寄生杜鹃让卵在体内多保留24小时后产出,雏鸟孵化更早,能优先获取养分、独占资源,还能让宿主先看到自己模样,利用宿主对雏鸟破壳头几天的印记敏感期。


有些寄生雏鸟还进化出拟态,增加宿主辨别难度。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雌性仙女鹪鹩在孵卵时会发出独特叫声,雏鸟孵化后能重复,杜鹃却无法模仿,一旦仙女鹪鹩怀疑,就可能放弃巢穴重建。巢寄生中还存在“黑社会”行为,像褐头牛鹂和大斑杜鹃,若发现自己的卵或雏鸟被剔除,会报复宿主,弄死其所有卵或雏鸟。这可能是为迫使宿主重建巢,以便再次寄生,也可能是教训宿主,让其不敢再移除。
巢寄生本质是一场心智博弈,寄生杜鹃的种种行为,恰似“恶”的进化过程。这让人联想到《自私的基因》中老实人、骗子和斤斤计较者的博弈。若所有宿主都是毫无抵抗的老实人,寄生者数量可能远超宿主,最终同归于尽;只有存在斤斤计较者,才能制衡寄生行为。斤斤计较者需更聪明、勇敢,付出巨大代价抵御骗子,使骗子难以得逞,老实人也能间接受益。在生态系统中,这样的博弈时刻都在上演。

文本来源:林林Ei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