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房子、人口与就业

匠心心态 2025-01-18 03:33:28

国家统计局在1月17日发布了涵盖人口、消费、经济、就业、地产等相关最新数据,看完后,觉得“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还真是不易。

根据数据,我做了个提炼,然后我们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来看重点跟理解延伸:

1. 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16—59岁劳动力人口比重继续下降,老龄化持续加深。

2. 经济:2024年GDP增长5%,名义增速4.2%,出口表现强劲但消费偏弱。

3. 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5.1%,私营与国营部门投资分化,就业质量和结构需关注。

4. 房地产:新建与二手房价普遍下降,一线城市部分回暖。房市“去库存”仍面临不小阻力。

5. 未来可能的走向:政府聚焦财政与货币“双发力”,考虑在2025年保持5%增长目标,或适度允许人民币贬值以应对美国关税;另外通缩隐忧、房地产调整、日本化指数走高、贸易保护主义或加剧。

一、人口

1. 人口增速放缓与自然增长率转负

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底全国人口总数约为14.08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39万人。这一数字标志着人口连续第三年出现净减少。全年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99‰。人口老龄化趋势继续加深,65岁及以上人群达到2.20亿,占比15.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行业调研报告

人口与经济的关联

劳动力供给:16—59岁人口为8.58亿人,占总人口的60.9%,这一比例呈下行态势,意味着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和供给结构都将发生变化。

住房需求:人口减少与房地产需求息息相关,若新增人口不足,城镇住房需求可能难以快速回升。

消费动力:人口红利减弱也会影响消费市场的规模和结构。虽然政府推出多种鼓励生育、住房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但是否能扭转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尚待观察。

2. 城镇化与区域分布

数据显示,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5亿,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00%。虽然城镇化率继续提升,但增速放缓。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之后,如何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与就业机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点。

二、经济

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349084亿元,同比增长5.0%。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5.3%,第三产业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4.7%,三季度4.6%,四季度5.4%。全年整体表现略高于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期,但也有机构指出,名义GDP的增速仅有4.2%,这说明通货紧缩或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利润增长。

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解读

财政与货币政策:2024年9月以来,央行多次放松货币环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出台地方政府债务再融资措施,并支持基建支出。种种政策在四季度形成合力,带动了最后三个月的GDP增幅。

出口:强劲的出口在2024年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很多企业因为担忧美国关税上调,选择提前发货或加快出口。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创下新高。

制图:FINANCIAL TIMES

消费:内需政策不断加码,但2024年居民消费依然相对疲弱,全年零售额增长只有3.5%,家庭信心并没有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2025年,美国新一届政府威胁提高关税,让中国出口可能承压。部分外媒与国内专家认为,如果关税或技术管制进一步升级,中国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货币和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在5%左右的增速。同时,一些市场机构担心,如果短期数据“向好”会降低政策紧迫感,导致对刺激措施的力度和时机判断不准确。

三、就业

1. 就业形势

“根据数据”,2024年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外来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6%,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农民工总量接近2.997亿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行业间不平衡依然存在: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在2024年下半年加速用工,但部分服务行业和小微企业仍面临经营压力。

私营部门投资与就业结构

有机构指出,私营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数月收缩,国有部门投资则保持增长。这可能导致就业机会更多集中在基建和国企相关领域,而民营企业在人员招募和薪资提升方面相对谨慎。失业率的表面稳定不代表就业质量没有挑战,特别是在房地产业、互联网行业和线下服务业,一些企业正经历裁员或转型。

2. 居民收入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实际增速为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188元,农村居民为23119元,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幅度比城镇更快一些,但城乡差距仍然较明显。

说到收入,不禁想感叹一下现在的存款利率,几年前,攒够100万,把钱存在银行能有4%的利率,一个月能有3000多的被动收入,相当于有个牛马给你打工了,目前的六大行的利率不断下调,而且持续的下降已成趋势,如果还想靠利率躺平或半躺平,那你得在未来三年内积累上述财富的两到三个倍数(无大欲望的基础前景下)。

四、房地产

1. 房地产调整与日本化担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房价和销售面积均呈现下行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8%,销售额下降20.9%。二手房价更是出现普遍走跌。如果政府托市政策和信贷放松力度不足,市场信心可能继续受挫。

来源:国家统计局

日本化指数与长期风险

巴克莱银行在其“日本化指数”中指出,中国已经高于日本。所谓“日本化”,指的是经济可能进入低增速、低通胀甚至通缩、利率偏低但刺激效应不明显的状态。如果房地产泡沫难以完成有效出清,政府再次出台刺激时的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2. 城市差异与去库存进程

2024年9月起,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陆续放松了住房限购或减税政策,一线城市部分房价出现微幅上涨。但全国二手房价总体仍在下行,居民部门债务收入比并未大幅回落。各地“去库存”措施进展也不一致,有些地方政府尝试用特别国债或专项债券收购未售住房,但操作细节和执行效率不高。美国和日本以往经历证明,想要成功消化房地产泡沫,需要果断的金融、财税手段和长时间的市场信心重建。

五、未来“可能”的走向

1. 增量政策与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和多家机构均提到,2025年政府会继续采用多种政策,包括:

1. 加大财政赤字与发行更多国债或特别国债

2. 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3. 房市新政:取消或放宽限购,鼓励以旧换新

4. 刺激消费:补贴家电、汽车、数字设备等消费品

这些举措旨在维持5%左右的增速,并化解外部贸易摩擦与内部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

2. 可能的风险与结构性难题

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如果短期数据好转,会让政策部门放缓刺激节奏,进而错失对潜在下行风险的防范。此外,国内结构性问题仍待解决,包括:

1.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庞大,如果继续加杠杆,后续还本付息压力会加剧。

2. 民营部门信心:私营部门投资增速偏低,企业盈利能力不均衡,可能阻碍经济活力的释放。

3. 通缩隐忧:生产者价格指数长期负增长,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低位,代表消费与投资热情仍显不足。

4. 老龄化与生育率走低: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成为中长期挑战,也会影响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的供给。

3. 对外压力:美国关税与地缘环境

贸易与外需:2024年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表现突出,但这种态势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对美国关税的提前“备货”应对。若2025年美国新政府提高关税20%-60%,可能对中国出口形成更大冲击。欧洲方面也可能跟进贸易保护政策,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环境更趋复杂。

人民币贬值的选择:为了维持出口竞争力并抵消关税影响,中国可能在2025年允许人民币适度贬值。不过,过度贬值又会引发资本外流担忧,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限。财政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包括推出更多基建项目、地方政府债券和专项支持计划等。

小结

总体来看,中国在2024年经济增长达到5%左右的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官方设定的主要发展指标。但名义GDP增速只有4.2%,通缩压力和结构性风险依旧存在。人口连续第三年减少,劳动力供给结构正在变化,内需支撑不足,出口面临外部干扰,这些因素都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就业市场表面上保持稳定,但城镇化与产业转型的长期压力还需关注。房地产下行和“日本化”的潜在风险也让各方高度警惕。随着川普的正式上任,美国关税威胁和全球地缘政治演变有可能再次冲击中国的贸易与制造业。政府预计会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继续发力,推动内需、稳定市场预期。

2025,中国要在保持一定增速的同时,努力构建更健康的内需结构,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挑战。如何确保收入与就业同步提升,让市场对长期增长抱有信心,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多方协调。只有在稳定宏观经济的同时,解决结构性问题,才能使中国在人口、经济与就业方面找到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0 阅读:18
评论列表
  • 2025-01-18 19:10

    依靠多建房子,解决就业[大笑]

匠心心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