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Economist:当下的中国经济

匠心心态 2025-01-14 03:59:18

马斯特里赫特是荷兰的一座小城,但在经济史上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2年,欧洲各国领导人聚集于此,签署了建立欧元的相关条约,并一致承诺将财政赤字保持在GDP的3%以下、政府债务维持在GDP的60%以内。虽然有经济学家嘲笑这些数字纯属“财政玄学”,但它们却成了判断一国财政政策是否“合规”的重要标准,影响范围远远超出欧洲本身。

中国一直以“财政稳健”著称。多年来,总能把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即便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官方财政赤字也不足GDP的2.8%。

过去五年,我们有三次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红线”,2020年,中国财政部曾解释称,“特殊环境需要特殊措施”,结果五年过去,当初被视为“临时”的举措似乎逐渐成了惯例。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国计划在2025年把财政赤字提高到GDP的4%。之所以选择加大赤字力度,是因为当前国内需求依旧低迷: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房地产投资不断缩水,出口还面临关税威胁,政府希望通过自身的财政扩张,带动其他领域的支出。

去年11月,财政部长蓝佛安表示,中国仍具备充足的财政空间来支持经济发展,这一观点引发了多方关注。根据评级机构惠誉的分析,如果将社保账户、土地融资的基建支出以及与国企的资金往来纳入计算,2024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可能达到7.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扩展赤字”概念,将更多未列入预算的支出(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建投入)纳入统计范围,并估算2025年赤字占比或将超过13%。

惠誉指出,中国预算内的赤字水平已高于同等A评级国家的中值,但中国在政策调控和经济韧性方面仍然具有潜力。未来需要密切关注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和市场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

中国的公共财政正在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IMF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显著提高,这对财政负担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财政收入的减少似乎也并非短期现象,根据惠誉的分析,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30%下降到了2024年的大约23%。此外,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短期内也缺乏明显的替代来源。

当前的经济环境为政府财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由于消费和民营投资低迷,私人部门的储蓄意愿增强,资金更多流向政府债券市场,降低了融资成本。数据显示,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创历史新低,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低成本融资对经济进行适度支持。

此外,国内资本市场的特性和政府资产规模也为财政政策提供了支持。IMF估算,中国政府掌握了包括国有企业股权、金融机构资产和社保基金在内的大量资源。这些条件短期内为财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分析指出,目前的重点在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例如,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未完工楼盘的资金投入,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当经济逐步复苏、私人消费和投资回暖时,财政政策可以适时调整。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财政紧缩的最佳时机是经济繁荣期,而非低迷期。”这句经典的财政原则,或许能为当前的中国经济提供一些参考。

1 阅读:21

匠心心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