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当时陕北地区的红军总兵力将近75000人,延安方面希望编为四个军,刘伯承、贺龙、徐向前和林彪四人担任军长。但蒋介石只同意陕北红军编为两个师八个团,而且总兵力不能超过15000人。由于分歧太大,改编谈判进行的十分艰难。
不久后北平和天津先后失守,蒋介石急于让八路军开赴前线,这才开始认真谈判。为了抗日大局,延安也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最终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三个师,每个师定员15000人。改编完成后,八路军就开赴前线,在打击敌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在师级编制之外,又有了纵队和支队这样的编制。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八路军只有115、120和129这三个主力师,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当时八路军除了三大主力师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第一师,而且该师的番号存在时间长达6年之久。毛主席更是对该师的师长十分欣赏,信任有加,称自己是他最大的后台。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这段故事。
平型关大捷之后,时任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奉命前往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由于需要用兵的地方很多,因此尽管任务很重,但聂荣臻身边却没有多少兵。当时跟随他前往敌后的主力是杨成武的独立团,该团总兵力1700余人,除此之外,还有1300人的地方武装,加起来共有3000余人。
要想在敌后开辟根据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宋时轮和邓华这样的猛将都没能在冀东站住脚,后来的萧克同样没能在平西打开局面,由此可见要想在日军占领的敌后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杨成武是政工干部出身,红军时期担任过连指导员、教导大队政委和团政委,很少担任军事主官。
再加上聂荣臻身边只有3000余人,因此没有多少人相信他们能在华北敌后打开局面。但杨成武却在此时爆发了,展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指挥才能,挺进敌后之后连战连捷,一个多月内接连从日伪军手中收复了七座县城。沦陷区内的百姓见八路军如此能打,而且军纪严明,纷纷自发前来拥军,不少地方抗日武装也主动上门要求收编。
在这种情况下,杨成武的独立团像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大,到1937年10月下旬的时候已经由最初的1700余人发展到了7000多人,远远超出了一个团的规模。此时再叫独立团已经不合适了,于是八路军总部在当月月底的时候下发命令,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杨成武任师长,此时距八路军成立才刚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当时独立第一师的实力还不能和八路军的三大主力师相提并论,但从职务上来讲,杨成武已经和刘伯承、贺龙、林彪等人并肩了。八路军中征战善战的将领很多,但在当时能达到这种成就的,只有杨成武一人。晋察冀军区成立后,不少人认为杨成武的职务仅仅是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
但杨成武在自己的回忆录第460页中写道:“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了,聂荣臻同志担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我们独立第一师所开辟的察南、雁北、平西及保定以西的冀西地区,被划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我被任命为独立第一师师长兼一分区司令员,邓华同志任师政委兼一分区政委。”
也就是说此时杨成武的主要职务依然是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的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罢了。黄土岭战役结束后,华北日军亲自给杨成武写信,询问被消灭的日军士兵埋在何处并准备取回骨灰,信中对他的称呼不是杨司令而是杨师长。
1944年8月,杨成武调任冀中军区司令,这才不再担任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的师长。抗战胜利后,杨成武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是聂荣臻最为倚重的战将之一。毛主席对杨成武的军事才能也十分欣赏,称他为“军中赵子龙”,多次对他委以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成武率志愿军第20兵团入朝作战。
当时美军不仅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而且还有许多坦克、装甲车和重炮,火力十分凶猛。杨成武率部入朝后奉命接防文登川,工事还没有构筑完毕,美军就实施了所谓的坦克劈入战,百余辆重型坦克在飞机和重炮的支援下向20兵团的阵地发起了猛攻,妄图以坦克为先导打开突破口。
当时志愿军的反坦克武器十分缺乏,杨成武命令部队组成了梯次配置的反坦克小组,以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为主要武器打击敌人的坦克。经过激战击毁美军坦克28辆,击伤8辆,不仅干脆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坦克劈入战,还消灭敌军17000余人,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单月歼敌最高纪录。
从朝鲜回国后,杨成武担任了华北军区副司令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后来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杨成武进入总参任职,担任过副总参谋长和代总参谋长。“文革”开始后,杨成武受到冲击,有人说聂荣臻是他的后台。聂帅为此专门给毛主席写信,讲明了情况。
毛主席先是回信对聂帅进行宽慰,不久后又当面对他说:“如果讲杨成武的后台,第一个是我,第二个才轮到你。我是他最大的后台!”虽然后来杨成武还是遭到了“四人帮”的迫害,但在毛主席的关心下,很快就复出工作,担任了第一副总参谋长,主持总参的日常工作,后来又兼任了福州军区的司令。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杨成武的信任和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