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广东南雄篇

吴钩斩古今 2024-08-13 08:58:43

“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群山北绕,二水东流,粤海咽喉,京华屏障。”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南雄周边地形

公元前355年,越王无疆伐楚兵败被杀。“越以此散,诸侯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其中一支越王后裔改姓为梅。

秦灭楚后,这一脉族人梅鋗跟随越王自零陵(醴陵)迁往南海(广州)。居于台岭,筑城浈水上,是为梅鋗城,又称中站城。

清 道光南雄州志中的州城图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筑横浦关于大庾岭上。秦末天下大乱,赵佗檄告横浦诸关,绝道聚兵守。梅鋗则募兵北上投靠同为越人的番县县令吴芮。因伐秦有功,被项羽封为台侯(十万户侯),“食台以南诸邑”。但当时台岭以南地区已为南越王赵佗所据。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南雄县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汉军兵分四路进兵南越国。其中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水军五万,出豫章(九江),度梅岭,平定南越。

1941年广东省南雄县图

唐光宅元年(684年)取境内浈水、昌水为名置浈昌县,筑城浈水之北。开元四年(716年),辞官归乡的张九龄向朝廷提议开凿大庾岭山路,或准督办,梅关古驿道就此开通,古道穿梅鋗城而过。

民国时期南雄县全图

南汉乾亨四年(920年),析韶州置雄州,设治浈昌县。宋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汉,因与河北雄州重名,改称南雄州。

南雄城厢图(此图为上图之附图)

天圣元年(1023年),为避仁宗赵祯讳,改浈昌为保昌。皇祐四年(1052年),南雄知州肖勃筑斗城环绕州治,设三门,东门春熙、西门凌江(武定门),南门政平(正南门)。皇祐八年(1063年),广南东路转运使蔡抗与弟江西提刑蔡挺,各自督民修砌境内大庾岭山路,植松夹道,并署表曰梅关。

梅关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南雄州为南雄路。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镇守指挥王屿率民在斗城东面扩筑土城三百四十丈,增设三门,北门拱极、东门朝阳、南门迎熏(小南门)。扩建后原斗城东门春熙门改为钟楼,是为顾城。

1945年南雄平面示意图

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南雄路置南雄府,于梅鋗城设递军所(负责运递官方物资及军需的机构)。成化二年(1466年),巡抚韩雍檄文南雄知府罗俊以砖石包砌老城(即斗城与顾城之合称)。

1987年雄州镇街道图

成化五年(1469年),韩雍再命佥事陈贵在老城外扩筑土城,新城自拱极门起向东北方绵延三百余丈,并于城南沿河设木栅。

正德三年(1508年),知府王珀将新城改为砖墙。正德九年(1514年),知府李吉增高女墙,增筑宾阳、文明二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梅鋗城,由江西南安府、广东南雄府各督其半,完工后亦由两府共同拨兵戍守。

南雄古城范围示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欧阳念改沿河木栅为砖石,修筑水城,并沿河开设诸多码头水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知府蒋杰修梅关关楼,为关楼题额:“岭南第一关”。

南雄境内盛产的钨矿,曾是苏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希特勒上台后向国民政府大量购买钨矿用以发展军工业

清康熙十四年,流寇假借伪周(吴三桂建立的政权)之令攻陷南雄,次年清军将领莽吉图克复,战后新、老两城俱损毁严重,历经康雍乾三朝多次修缮。

南雄正南门(政平门)

乾隆二年(1737年)于梅鋗城内设红梅巡检司署。嘉庆十二年(1807年),南雄府降格为直隶州,保昌县并入南雄州。

南雄正南门(政平门)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为县。1951年南雄县政府开始有计划地拆除县城东、北、西三面城墙,以城砖建设人民电影院、人民礼堂、县公安局等,仅保留南面临水城墙及码头,供水上运输和防洪。

复建的南雄水城

1996年6月,撤南雄县设南雄市(县级)。2006年复建了广州会馆至河南桥头,长约1400米的沿河城墙(即故水城)。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