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是六七十年代农民生活的实情,我没抹黑!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5-13 20:36:36

今天收到一个网友的私信,见下面的截图。

这位网友说的这段话的背景,其实我何尝不知,我写的东西都是我熟知的,网友们看看我写的东西就会知道,我写的东西除了我的经历、我的感想,其他的方面很少涉猎,因为一是可能不熟悉,再就是不感兴趣的事也不愿意写。

我在文章已经写明白了,这句话虽然老人家总结,以最高指示印发全国,但这是底层农民的生存经验的高度总结,即使老人家不总结,千百年来农民的日子也会不知不觉这样过。

“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其实农民都知道,因为直到八十年代包产到户以后,绝大多数农民粮食才有了富裕,主食才能任性的、有选择的放开肚皮吃,解放前、六七十年代都要计划着吃,不计划就会断顿、一年就会缺少几个月的粮食。

农民自己过日子都是看米下锅,计划着吃,天天吃个水饱或七八成饱,能接上新粮下来,才不至于断顿!

成立人民大食堂后,同样多的粮食,伙到一块吃,不再计划,放开吃,结果几个月吃完了半年粮,听奶奶说刚成立大食堂的时候,确实吃的不错,因为自己过日子农民谁也舍不得这样吃,即使粮食赶上某年收成好,也有防备“欠年”,况且还要婚丧嫁娶的钱也要从嘴里省,所以,以前吃饱饭对农民来说是很奢侈的事情。

我八0年在县一中上高中,星期天伙房也是两顿饭,城南几个乡镇一直保持着一天两顿饭的习俗,连农村小学、初中的作息时间和城里都大不一样,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改变两顿饭的习俗

老人家语录中指出: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我们鲁西北那时粮食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地瓜,谷子、高粱、豆类杂粮较少。

小麦主要交公粮了,一般年份每人分30多斤,最多的一年每人分了80斤麦子,创了历史记录,所以至今犹新。

全年口粮玉米、小麦、杂粮加到一块也就二百多斤,其他就是地瓜了,直到包产到户头一年,每到深秋家家户户挖地窖存鲜地瓜,晒地瓜干,地瓜、瓜干半年粮,这应该算“杂以番薯”吧!

每年春天,榆钱、槐花是大家争相采摘的代食品,白菜帮子、萝卜缨子只要能吃的,尽量粗粮细作人吃,实在不能吃才用来喂猪、喂羊,这算是“青菜、萝卜、瓜豆”吧!

我知道老人家的“最高指示”是三年困难时期提出的,但六七十年代一直对农民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你说我“为了诋毁新中国前三十年不择手段!”这话我不能接受,我哪里诋毁了,我说的不是事实吗!

看了网友的资料,知道是东北的,这就难怪了,东北六七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比山东好太多了,我们五六百人的小村,七十年代,下东北的年轻人就有近三十位,解放前叫“闯关东”,七十年代叫“下东北”!

包产到户后日子好过了村里下东北十之八九回来了,现在绝大多数都健在,再说如果你真是东北的就应该知道,东北六七十年代山东跑过去多少人。

为什么下东北?你应该清楚吧,

我说六七十年代农民“下东北”,这在你的眼里算不算“抹黑”!

1 阅读:1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