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两件事●两本著作——《中国互联网之最》非正式出版

大林品诗词 2024-04-02 03:16:15

两年●两件事●两本著作——写在《中国互联网之最》非正式出版之际

今年(2024)是中国互联网30周年。我的《中国互联网之最》非正式出版了。

760页,约50万字。不敢说“厚重”,但确实是又“厚”又“重”。

之所以称“非正式出版”,是因为:一,没有出版社及书号;二,不公开发行,仅供研究互联网史的同行及互联网史爱好者交流。

《中国互联网之最》是我在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工作期间(2019年2月—2021年1月)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北京大学。此项研究是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一部分,而这个课题就是为“中国互联网30周年”而设的。在中国互联网30周年之际,《中国互联网之最》如果没有面世,当然是一件遗憾的事儿。

《中国互联网之最》由326条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的词条组成,比如“最早的汉字输入法”、“第一封电子邮件”、“第一家商业网站”,诸如此类。每一条,都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这些点串起来,大体可以呈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脉络。作为一名几乎完整经历了这30年的互联网使用者,在考证这些互联网发展节点的过程中,每每都能发现自己的影子,或者勾起身在其中的记忆。我相信,一定也会有很多读者感同身受。

回想在北大工作的两年,真可谓“峥嵘岁月稠”。这两年,是迄今我的人生中最为忙碌、最为充实也最有收获的时期。具体说来,主要做了两件事儿:一是作为课题组的一员,独立负责考证编写《中国互联网之最》(课题的一部分),这是“规定动作”,必须完成;一是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尝试,我同时利用数据库进行唐诗考证研究,这是“自选动作”,也想做好。在北大期间所做的唐诗考证共完成了30篇万字左右的论文,其中大部分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并于2021年10月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结集出版了《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一书(此书为简体字版。该书出版后又写了9篇论文,一并收入到澳门商务印书馆2023年7月出版的繁体版《唐诗正本——大数据考辨唐诗系列论文集》中)。

那两年,我的生活及工作非常规律。几乎每天都是早上6点左右起床,经过约1个小时的公共交通行程,7点左右到达燕园。请注意:我说的是“每天”,也就是说双休日及节假日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上午考证互联网史,中午在实验室(办公室)休息一会儿,下午考证唐诗,晚饭后练习一两个小时书法,然后整理一下当天的研究成果,晚上10点左右离开实验室,11点左右回到租住的斗室,洗漱一番,翻翻手机(白天基本不看),12点左右睡觉。为了同时把两件事儿做好,我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很少与外界联系,也很少回郑州的家。课题组的实验室在王克桢楼,而我喜欢到学一食堂吃饭,两处相距比较远(约有五六百米),来来回回,我总是三步并作两步,甚至是一路小跑。冬天夜长,有几次我到达燕园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出发的时候还不到6点,繁星满天,行色匆匆,我曾随手拍了一张皓月当空的照片,并发了一条朋友圈:披星戴月。这与此前此后的20多年新闻媒体生涯完全不同,我仿佛进入了另一种平行空间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模式。

作为一名本科生,我知道北大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所以,我很珍惜在燕园的每一天。两年,两件事,两本著作。自以为,没有虚度。

(注: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的开端。)

附:《中国互联网之最》目录

0 阅读:0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