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不被理解的雷军

人汽解读吧 2024-07-29 04:06:43

作者:宋家婷

车圈以外理解雷军的人不少,车圈以内质疑雷军的人很多。

“胡峥楠出走小米,网上各种喷雷军挖墙脚,周受资出走字节,挨喷的还是雷军。”

雷军的第五次年度演讲结束后,意料之中地又收获了铺天盖地的争议。在一篇文章下面,一位读者如是留言。

毫无疑问任何为雷军说话的人,都会被无差别地盖章为小米的“无脑粉”。

这大概也是几天后,雷军在抖音开启返场直播的原因之一。名义上是继续聊聊演讲现场因时间限制无法展开的细节故事,实际上还是为那场演讲中的无心“事故”带来的争议做解释。

可是,恐怕这场提前了的演讲也正是为了“辟谣”而来。

辟谣

三个小时的现场演讲,两个小时的抖音直播,加起来五个多小时刨除新品介绍、带货时间,全部围绕一个词:辟谣。

三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串起了整条线索——

一是回答汽车业内一直没有停下的质疑:小米为什么非要造车?

雷军解释说,2021年初小米遭遇多事之秋,小米手机被美国制裁,面临着三四万人何去何从的难题,结果一个不小心牵扯出时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国际部总裁周受资——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周的离职给了他当头一棒。

于是人们注意到,在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听证会上一战成名的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原来曾是雷军的肱股之臣。

雷军大概没想到这段话会在网络引起热议甚至误解,他不得不在番外直播里专门解释,当时小米上市两年半,处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型的过程中,同时高端化刚刚开始,就遭遇被制裁、重臣离去——这些话是形容当年小米的状态,没有丝毫抱怨或指责的意思,并且重申他与周至今还是很好的朋友。

二是解释胡峥楠加入始末。雷军说,胡曾两次拜访过小米。小米官宣造车后的一个晚上,胡突然打来电话,说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想出来看看,特别想知道互联网公司到底是如何造车的。后来胡加入顺为资本,再后来兼任了雷军的顾问,直到现在顺利“转正”。

此前三年,雷军对此不置一词,现在站出来辟谣,乃是因为在汽车业内一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也正是这一说法成为小米造车最大的争议,并且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了小米汽车的形象。

三是澄清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小米空调销量第一的质疑。雷军主动确认,今年上半年米家空调的销量是中国第四,“我们和格力的差距还很远,进步空间很大,要继续向格力学习”。

没错,在笔者看来雷军这次的演讲主旨之一,就是为了解释这些网上影响力特别大的质疑。虽然,最终的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但是,我们如果只是作为理性的看客,而不是拿着放大镜来逐一挑毛病的人,其实是能够串起小米造车的整个脉络——这才是正确认识一个企业的态度。

原因

毕竟,一个品牌能够走过十几年还好好地活着,就说明它不只是空有一副皮囊。

过去十年里我们都看到了,跨界造车者前赴后继,有些也损伤了汽车业的口碑,这让汽车业内的人不由得对新的进入者提高了警惕心,总是揪着小米为什么造车不放。

实际上,一开始雷军是不太愿意造车的,因为风险太大。雷军早就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亲眼见证过新势力这些年的起起落落,他没有理由在2021年那样的节点跳进巨大的未知。

但是因为几乎所有高管都支持,于是雷军组建了6人调研组,在70多天里马不停蹄去了十多个城市,访谈85场200多人,经过4次高管会议最终得出了结论:智能电动车是大势所趋。

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是后面的那句话: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正在快速融合。

这一点雷军在返场直播中给出了更明确的回答:一位小米早期员工直接建言,小米不造车会丧失领先性——当时的情形是,不少消费电子行业的人才也在被造车新势力挖角。

井水不犯河水,保持现状没问题,但是楚河界限已破,那就只能背水一战。

小米董事会对雷军提出了点将要求,雷军也顺势亮出了底牌:汽车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只有干到全球前五才能活下去。如果决定干,一定要做长期投入的打算,至少要投100亿美元。

说到底都是被迫为之。毕竟世界上聪明勤奋又有野心的人不那么多,少年成名的天才更是爱惜羽毛,正如中国古典武侠小说里所描述的,高手通常选择归隐山林以保全一生盛名。

姿态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雷军和小米用什么态度造车。

被迫造车的小米还是认真的。

我们都知道,新势力起步之初都选择轻装上阵,雷军也坦承小米想过收购、代工等快捷模式,当时也有几家投资机构给小米开价,估值了100亿美元。

“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零风险”,但是雷军深思熟虑后还是拒绝了。

他决定:不融资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因为造车周期很长,如果拿了别人的钱,想法就很难长期一致。

雷军坦言这来自于小米曾经的教训:14年前创立小米时根基不扎实,(拿了融资的钱),到现在还在还那时的债——这段话在官方发布的演讲稿里隐去了。但是我们认为,保留它更可以佐证小米为什么要重资产造车。

被迫躬身入局的雷军也是严谨的。

不同于我们曾经看到的一些跨界造车者,一上来就大手一挥指点江山,雷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十足的理工科特点——造车要懂车,宣布造车的时候,他决定自己重新回到主驾位置。

为了弥补汽车知识的空缺,从起初到处借同事的车到去4S店试驾,三年下来雷军说自己试驾了170多辆车,笔记资料有20多万字,他还组织管理团队和工程师,100多位同学去学赛车并拿到了赛车驾照——目的是为了懂车。

我们从他跟车主的聊天中能够发现,这是一个条理清晰、学习力极强的人。

比如他喜欢先问车主几个问题:一、你觉得这辆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二、你当初为啥买这辆车;三、下次你想换一辆怎么样的车。接着,认真开上一两天,再到网上看看资料和评论,对这辆车就有了完整认识。

传闻中的学霸雷军也不是万能的,每次换车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遇到过好几次,车主在边上站着,他上车后鼓捣了几分钟,就是没有把车发动起来,急得一头汗。

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绝不仅仅是鸡汤。如果说雷军有打动过数以千万计的网友和“米粉”,不是他的口才多么好,而是人们看到了一个如同邻家少年一样接地气的天才——他是普通人踮起脚尖努把力能够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

炮火

不是神的雷军,还是有妥协的。

比如,在这次演讲的“One More Thing”中曝光的小米SU7 Ultra,是小米最早就规划好的,但雷军认为要聚焦,决定先砍掉Ultra项目,后来造车进度还不错,才把Ultra项目加回来。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小米汽车三年造车初长成。SU7上市发布会后订单远超预期,小米汽车连夜开会商量怎么接住泼天的订单。紧接着,在全行业瞩目下接连实现第10000辆和累计20000辆小米SU7的交付——这一切完成于77天内。

小米汽车带来泼天流量的营销法则,也成为传统汽车业争相借鉴的“教科书”。

保守地说,小米汽车迈出的第一步算是成功了吧。

若要复盘小米SU7成功的关键是什么?雷军说,总体小米造车还是遵守先“守正”再“出奇”的策略,“一个造手机的企业造车,保守一点是对的”,“一进来就掀桌子不现实”,他认为SU7的成功源自对自己能力的清晰认知。

在演讲的最后,他感慨小米汽车终于挤上了牌桌。

然而,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挤上了牌桌的小米汽车,反而遭遇了更为猛烈的炮火。

从材料到技术的品控问题,再到销量的起起伏伏——包括特斯拉在内,电动汽车新势力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一在小米SU7上演。

新势力们没有经历过的,小米也正在经历。

比如,小米被无差别攻击的“招黑体质”。正如我们在一场演讲加一场直播里所看到的那样,一本书、一个名字都能成为导火索,遑论小米SU7上市三个多月来退单的消息层出不穷。

雷军在直播里也回应了这些传闻。实际上SU7首月销量有60%是没有试驾过的“天使单”,直到现在“天使单”的占比仍高达30%——简单来说,很多人还没有碰过这款车。

雷军直言SU7从上市到现在一直在“百万网友亲测”的监督下,其实“大家不用这么费劲了,周末来我们店里摸一摸试一试……当你试过了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车好不好。”

这一刻,情绪稳定的雷军多少有些无奈。

勋章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车圈以外理解雷军的人不少,车圈以内质疑雷军的人很多。某种程度上,这句话可能对于曾经的“特蔚小理”和华为都适用。

毕竟传统汽车业的老炮们不相信初出茅庐的小子能造出像样的车。

而雷军们可能一开始也没有想要把故事讲得这么跌宕起伏。

对于受众和资本市场而言,只让他们看到光鲜的一面就可以了,这也是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公司保持完美和神秘感的不二法门。谁知道这十年来的网友和友商强烈反对只被投喂“绝对的好”。

只是,不理解雷军,不妨碍他们成为雷军——为了梦想向现实低下头颅的人。

这当然需要勇气。

然而就如同雷军此前所言,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的成功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没有谁会永远一帆风顺。但是,很多成功都是从既往的失败经验中得到的明示和启发。

“昨天的失败可以照亮今天的道路,今天的伤痕也将会成为明日的勋章。”——这无疑是对他自己最好的总结。

按照计划,小米汽车今年初的销量目标是7.6万辆。目前小米汽车工厂已经完成改造,后续交付能力将会有大的提升。雷军也透露最新的目标是年内交付10万辆,预计11月就会提前完成。

产能打开的小米汽车究竟能拿到多少分?让市场去检验,这就是最好的荅案。

0 阅读:0

人汽解读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