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诗·第二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一)黄庭坚《戏咏江南土风》

如果要遴选最能够代表宋诗特点的诗人,我想应该就是黄庭坚的,以他为中心形成的江西诗派成为有宋一朝及其以后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其实想想也好理解,像唐诗那样以性情性灵为诗固然好,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如江西诗派那样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散文为诗虽然对诗人的文化素质要求高,但毕竟有迹可循,容易操作,而且逞才炫技,是文人人际交往的一道催化剂。
戏咏江南土风 黄庭坚 〔宋代〕
十月江南未得霜,高林残水下寒塘。
饭香猎户分熊白,酒熟渔家擘蟹黄。
橘摘金苞随驿使,禾舂玉粒送官仓。
踏歌夜结田神社,游女多随陌上郎。
1. 胡天八月即飞雪,但此时的江南仍然是另外一番景象,十月了(农历),虽然寒塘瑟瑟,林高水残,但仍然未有霜雾,迥异于北方。
2. 中间四句典型地体现了以散文为诗的特点,变化句式,营造一种文学陌生化的古奥感觉,我们把它调整过来:猎户饭香分熊白,渔家酒熟擘蟹黄。摘橘金苞随驿使,舂禾玉粒送官仓。如此调整,诗意也就简单了。
3.江南富饶,人们祭祀社神、踏歌寻欢,在郊外路上赏游景色的女孩子也大多随着自己的情郎。最后两句写得很有画面感,浪漫长情,令人陶醉。据说吴越王在给他夫人的一封信里写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于斯可见。
(二)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
都说文人相轻,但你看白居易和元稹,那关系真是好到凌乱,离别赠诗可能会有逢场作戏之嫌,那别后仍然念念不忘,那才是真感情。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1. 梧桐叶在落雨中飘零,木槿花在秋风中萧瑟作声,人物尚未出场,先把氛围感拉满,凄凉萧瑟。
2.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为啥“闲”?最后两句交代了答案——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好朋友要走了,顿时感觉整个长安城都空了,手足无措,心虚空茫,自然“闲”,非悠闲也,闲愁也。正闲愁满怀,更何况要与故人离别,“中怀正无悰”,愁着呢。
3. 莫说我不送你,我的心已随你而去,气氛也差不多到位了,那就拿出警句吧——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4. 知己不在多,同心同德,一人足矣。知己离去,顿时觉得整个长安城都空了。如此情谊,怎不令人羡慕?
(三)王安石《雨过偶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每次读王安石的“三不足”都热血澎湃,这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当然,再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正所谓“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且读他的《雨过偶书》: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 久旱逢甘霖,老百姓们都很喜悦,一片升平,正是一“洗”尘寰,这个“洗”字意味深长。据说,熙宁七年夏秋,大旱。三月,郑侠进《流民图》,猛攻安石新法,王安书上疏请辞,最终被罢相。好了,现在雨来了,你们……。
2. 中间两联在写雨过天晴景色,霈然甘泽,丰收有望,风调雨顺,生意盎然。雨后转晴,风雷停息,风入轩窗,枕簟清凉。读至此处,好像还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别慌,宋诗总能在结尾处冷不丁地冒出两句警句,给你一些沉思。
3.谁又能够像浮云那样能进能退呢?你看云,人们需要雨的时候,它就遍布天空,行云布雨,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会功成身退,隐居深山。这里是在说云,更是在说自己。看过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你争我斗,诗人也不免厌倦了,是不是也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