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联申
交通路永和豆浆。王炎生摄
前些时,“人文武汉”摄影达人、网名“一人行”、好友王炎生传给我一组他拍的交通路“永和豆浆”的照片。这张照片是2007年5月12日拍的,一晃17年过去了。交通路与花楼街转角处的永和豆浆系租此楼营业,70年代此处为副食品店,我在这里打过酱油。
我的初中同学、家住花楼里6号邹协和金号四房澄之的后人邹楚栋告诉我,这栋房子与他居住的花楼里及街面的交通副食店,都是邹氏家族兴建于民国时期。这栋有欧式立柱、半圆拱券、外挑凉台、精致山花、机制红瓦、水磨石地坪的大楼,位于交通路花楼街拐角处,可以从交通路大门进,穿过殿堂,花楼街大门出。
2009年,花楼街永和豆浆
永和豆浆,台湾品牌的连锁店,1995年来大陆发展。说实在话,虽然该店经营的食品真材实料、品质优良,但价格有点贵。记得我住花楼街的时候,只在该店买过一次油条,2元钱一根;一步之遥的顺香居的油条,6毛钱一根,价格差了3倍多。当时听说,永和豆浆炸油条的油,当天用过的油当天处理掉,所以成本高。而花楼街上其他炸油条的店做不到这一点,至今,很多炸油条的店仍然做不到。
2012年建地铁6号线,在民间要保,建设方(其实是官方)要拆的争议中,以建设方胜利告终,交通路片,即交通路—中山大道—江汉路—花楼街合围区域,百年建筑全部拆除。崽卖爷田不心疼!
2012年7月,交通路片建设工地
百年建筑为地铁让路
2009年,交通路。潘厚德摄
网上都说武汉地铁盈利,这一大片汉口黄金商业区都变作了地铁的地盘,为武汉地铁赚了多少银子?
左图民国时期、右图拆除前花楼街交通路。关耳制图
交通副食对面为顺香居。网络照片
花楼街交通副食品商店的后面是花楼里,照片右边有花楼里的巷子口。建筑形式与永和豆浆是一样一样的。
拆除中的交通副食
拜拜,永和豆浆
如今,我们只能从照片上看花楼街,交通路。当然还有电影,文革前拍摄的《风暴》、《飞刀华》曾在花楼街取景,商铺还原成民国模样,施洋大律师在花楼街皮业巷5号被捕,就是在实地拍摄的。文革后80年代拍的《贺龙军长》也在花楼街取景,北伐军一队骑兵,策马从交通路经过,在“永和豆浆”门前左拐,进入花楼街。
1926年的交通路
老汉口人都知道,交通路永和豆浆这栋楼,解放前是邹协和金号。《武汉工商经济史料》第一辑有邹风祥写于1965年的文章《汉口邹协和金号》,1989年《武汉文史资料》第4期刊载略加修改的此文,详细讲述了“邹协和”的前世今生,摘录如下:
旧汉口的金银首饰行业,素有本(湖北)、江(江西)、浙 (浙江)三帮。自清末以迄民初,浙帮即拥有:宝成楼、老天宝、老风祥、老物华、老宝盛、老宝兴、老文元等大的银楼,以经营金饰为主,进行垄断。江帮都是小本经营的“银匠铺”,本帮以炉房为主,不重门市,均不敢与之争衡。
第一次欧战期间,江帮有邹协和的新军突起,行业才开始起了变化。邹协和在汉口曾先后增设金号十家,典当五家,并购置房屋二百栋,还在故乡买了大批田产,人称百万巨富。
邹协和的老板,有兄弟五人;长沛之、次济之、三源之、四澄之、五润之。原来都在江西省丰城县燕山乡湖塘村,由其父怀愈(村塾教师)领着他们务农和读书。至清光绪末叶,因家大口阔生活艰难,得其姑父熊长春的照顾,把沛之、济之、源之三人,先后带到他在汉口开设的“熊和兴”银匠铺当学徒。沛之学手艺十分专心,满师后在首饰行业中有些名气,人称“六大名师 之-- ”。而他也因此很想辞事出店另谋出路。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沛之在汉口小董家巷租了一间房屋,安置济之以打造首饰为生,每天提盒子穿街走巷去叫卖。沛之在店里没有夜活做,就回家帮济之干活。兄弟三人一起都住到小董家巷,节衣缩食,勤干苦做,略有积蓄。
1908年秋,澄之也从江西来汉。1909年(清宣统元年)迁搬至前花楼正街,分租了杨恒源丐店的半边门面,开设邹协和银匠铺。原始资金主要是沛之积蓄的三十七两银子,也有家属陪嫁的部分饰物。
开张不久,有个和尚拿了一尊小罗汉上门来卖,济之看了一遍说:“里面含有金子,但店小本微买不起”,那个和尚说:“走遍汉口未遇识家,难得你如此坦诚,今天便宜卖给你”,当下济之向面店内老板借了点钱,将它买下来了。这个金罗汉,约有十多两重,经过提炼以后,除买本净赚了四两多金子。这四两金子,在当时这个小店里,应该说是一个突出的事。
1913年就将店子搬至汉正街新街口,租赁全栋门面,仿照浙帮银楼的排场,扩大营业。不料头角微露,就遭到了浙帮的歧视,幸得药、油、钱帮中同乡的支持,才稳定下来,并确定了以银饰为主、金饰为辅的经营方针。
邹协和开始货源不足,邹济之与各家典当联系,采取每两高出浙帮一元的办法收购满当饰金,招来四乡同业往来,才逐渐活跃起来,形成小批发店,以小店开支做大店生意,所以积累很快。
至1916年就积累了约值八、九百两金子的底货。为了扩充业务,在汉正街永宁巷口增设邹协兴银楼,交源之负责管理。随着金价上涨,又赚了一笔钱,至1918年乃在交通路口增设老邹协和银楼,由济之负责。是年润之来汉,住在店内,请一个姓刘的老师教他读书。
交通路口邹协和开业时,生意很好。有一天晚上,店里快要打烊,有一个穿着很讲究的人,在柜外看了很久不肯离去,济之上前接待,他也只说是“随便看看”。当时店里正在酬客请酒,济子顺便邀其入席,他也未加推辞。他酒后才说:“我是直鲁豫巡阅使派来的副官姜显宗,带有一点金子,放在旅馆不便,想交给你们柜上,留下印签,等我买了东西,陆续按当日牌价折算,由你柜上付款,行吗?”济之满口应充,随即派人陪他到荣生旅馆,把九百两的金子取回来了。这笔金子,三个月后才搞清。
后来姜副官介绍邹济之认识了吴佩孚部下的许多人物,关照他的生意,从此声名大振。邹协和得到这一机会,才又从发展角度上,确定了金银并重的经营方针。
在1928—1930年的三年中,营业特好,邹协和的资金积累,是以金子为标准,而每店的流动资金,定额又都保持在五百两金子左右。超出资金定额的盈余,大半是购置房地产和以较高的利息贷于典当业。至1930年,先后购置房子三十六栋。
1931年分家。此时,邹怀愈年事已高,维持这个大家庭已力不从心。于是,在他主持下,兄弟五人分家,每人各分得黄金370两,白银8000两。房屋按大小搭配:沛之5栋、济之7栋、源之4栋、澄之5栋、润之5栋。老五时未满20岁,寄托在济之名下。
民权路邹协盛金号旧址。关耳摄
所开店铺原则上是谁管理就分给谁。沛之当时在上海坐庄,分家时将民权路花布街口的一块地皮交与沛之开了一家邹协盛金号;由于分家,各立门户,因此招牌也不能完全相同。大房叫邹协盛金号,二房和五房分得交通路花楼街口的那家老字号,叫老邹协和金号。三房分得汉正街永宁巷口的那家,叫邹协兴金号,四房分得汉正街新街口的那家叫邹协和金号。
从此邹协和金号一分为五,兄弟五人各自在金银业中大显身手,除了与浙帮相抗衡以外,邹协和内部在生意上也互有竞争。
在创业时期,没有经理名称,至交通路邹协和开业时,才用邹鉴仁当经理。经理工资二十四至三十元。后来各店虽有经理,老板在各店挂名,也拿一份经理工资。
1937年 “七七事变”以后,邹澄之在法租界长清里口,开了一家邹协和。1938年武汉沦陷之前,除法租界长清里口的邹协和以外,全部金号收歇,各留有少数职工守门。邹澄之在法租界长清里口开的邹协和,营业特好,并铸制金条、金锭供应门市。他在沦陷期间,挥霍很大,万国旅社有长期房间接待宾客,打牌取乐;大舞台长月留有三、四排位子看戏;并收京剧演员新谷莺为干女儿,送给她一对金手蠲和不少的衣物。
1939年,邹济之也在法租界潞安里开设了邹协和金号(1944年,迁至笃安里口)。同年,邹源之又在伟英里口开设(兴记)邹协和,地点在长清里对面。
1944年浙帮武昌老万年解体,遗下自置店屋和装备招卖,扬言“不顶与邹协和”,邹澄之就请惠民钱庄葛楚材出面,花了黄金三百四十两,把它买了下来。日寇投降后,筹备开业,悬出了“邹协和金号分店江西老万年金号,修理工竣,择吉开张”在老万年开业时,引起了武昌本帮同业十几家的抵制,是时邹澄之为金银首饰业常务理事,就邀请同业开会,通过这次会议,也就互不抵制了。
解放前后,邹家兄弟沛之、济之、源之、澄之相继去世。解放后不允许金银私营,润之将交通路邹协和改为同和茶叶店,并在那里工作。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