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时,他设想市场本身是由一个中央实体负责管理。直到今天,我们在世界上看到了许多市场:如证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外汇市场等等。这些市场共同构筑了市场经济的支柱,引导和优化资金流向正确的行业和资产。然而,这些交易的大多数,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效。在买卖双方有许多中间人,有些交易需要非常复杂的人工结算程序。算法交易应用而生,它也被称为自动交易、黑盒交易或者机器交易,是利用电子平台,输入涉及算法的交易指令,以执行预先设定好的交易策略。算法中包含许多变量,包括时间,价格,交易量,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由“机器人”发起指令,而无需人工干预。算法交易广泛应用于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其他买方机构投资者,以把大额交易分割为许多小额交易来应付市场风险和冲击。卖方交易员,例如做市商和一些对冲基金,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自动生成和执行指令。黑盒交易也被称为科学与经济学的联姻。一个集中的市场是一个黑盒,它依赖于所有参与各方相信市场是高效和公平的。然而,情况并不总是这样。有些外汇交易平台是根据买卖价格的差价而不是交易费用来盈利的。这意味着市场运营者也可以作为交易对手方参与交易,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买卖价格,并且可以在所有参与者之前对市场做出反应。这种不公平的优势给中央交易所运营商带来了持续的交易利润。例如,对于一只流动性不高的股票,你需要一个能够模仿这只股票价格和交易量的仿真系统,理想的情况是两个时间序列完全一致,这对于提供流动性的交易策略来说很重要。如果你希望下20%的买入指令单,你不能把这20%的指令单全部下到系统中。你需要把这20%的买入指令单拆小。这样,该仿真系统就可以模仿该只股票的价格和交易时间的流动性的分布形态,使流动性看上去非常自然地进入市场。当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时候,你不能同时取消和替换你所有的指令至下一个价格水平。高频率交易捕捉价格交易策略的能力有限,这种交易策略的盈利主要依赖获得亚毫秒的响应时间优势。 但同时也伴随着边界相关性,很多情况取决于你隐藏交易策略的程度。如果你隐藏得很好,市场很难发现在提供流动性,因而,对投资者有利的市场环境持续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从经济学角度看,黑盒交易属于计量经济学范畴,计量经济模型是广义主题,用于量化技术指标在预测股价走势、波动性和流动性中的统计意义。这些模型是基于健全的经济理论和直观概念形成的。数学模型允许经济学家们测试理论的优点,并量化股票之间的相对价值。黑盒投资策略可以更好地被描述为一种“哲学”。投资者要么是信徒,要么根本不信。量化投资者一直是投资专业人士中一个隐蔽的群体。基于价值的投资者与黑盒投资者之间几乎没有相似之处。量化投资者关注任何可以测量的方面,而传统投资者看的是业务中无法测量的部分。量化投资者关注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问题。他们不关心对市场或总体经济形势的长期看法,他们关心的是投资者之间如何互动, 这种互动如何通过波动性、流动性、价差等股票交易表现来显现出来。投资者们也并不了解市场的总体估值。量化投资者想要了解供需不平衡是否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导致;市场结构是否影响股票波动性;投资者行为是否有很多典型性偏差。这些都是通过“价格异常”显现的因素,也是那些非随机波动的市场行为模式。可以说,黑盒交易是一定框架内的产物,也是当今股市隐形操纵者的内核。
对于黑盒策略产品,用户并不知道系统调仓的逻辑,所有的判断都是系统根据用户一开始填写的问卷而计算出来的。事实上,大部分国外的同类产品也都是以黑盒策略为主。可以说,良好的赚钱氛围、可见的客户利益以及丰富、便宜的被动型产品是黑盒策略产品在过去几年中在国外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成立于 1986 年,是历史最悠久的量化对冲基金之一。除了 2008 年 58% 的回报率以及其自成立以来的两位数年均回报率外,几乎没有关于该公司的公开信息。量化对冲基金是一个隐蔽的群体。
多数黑盒公司都避开了华尔街的灯光,偏爱更加宁静的环境,如长岛、密尔沃基、德梅因或圣菲。它们的高管没有参加备受瞩目的投资者会议,也没有受到 CNBC 财经新闻广播市场评论的追捧。黑盒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隐蔽,部分原因是外界对它们的投资策略缺乏兴趣——这一点很难得。传统投资界认为它们的策略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科学。诸如模糊逻辑、分形方法和遗传算法等术语对传统投资者并不具有吸引力,后者更喜欢投资者会议,以及和鲍勃•盖尔多夫这样的人共进晚餐。
随着黑盒现象的发展,人们对这些公司的兴趣也逐渐增加。很多量化基金经理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收入最高的人群——詹姆斯•西蒙斯、大卫•肖(David Shaw)、克里夫•阿斯内斯(Cliff Asness)、门罗•特劳特(Monroe Trout)和彼得•马勒(Peter Muller)——他们的成功受到大量关注。黑盒公司间一种更加普遍的共性是它们与众不同的文化。这些公司与传统资产管理公司的区别在于,它们有着强大的学术积淀。德劭基金,行业内旗舰式统计套利公司之一,不仅是量化交易的先驱,同时还是量化这个品牌的孵化器。
大卫•肖是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以其公司严格的招聘政策而闻名。这家公司特别偏爱数学和科学专业的人才。德劭基金的员工包括很多罗德奖学金得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普特南数学竞赛获奖者、全美国际象棋冠军以及其他世界知名研究者。德劭基金卓有成效地将黑盒公司打造成金融界的“火箭科学家”,但这个称呼有它的缺点。少有投资者对他们策略的内部运作有过兴趣,部分原因是缺乏兴趣,同时也因为量化公司的性质。这些基金经理保卫着他们的模型,仿佛它们是一种在等待美国专利保护的新药。量化交易商的隐蔽性令它们声名狼藉。它们的隐蔽性是从事传统资产管理的同行所面临的独特困境的副产品:知识产权。如果其他黑盒竞争者采用类似策略,它们跟踪的短期差异将开始消失。
黑盒公司的困境在于要持续识别、发掘并维持有利可图的交易机会。当它们发现这些成功策略,它们必须尽可能长时间地为自己保护这些策略。结果, 它们对黑盒投资策略的内部运作守口如瓶。量化基金有一种臭名昭著的文化,就是保护它们珍贵的模型。受它们的算法监控、以启动买卖决策的信号可能只有公司内部一小部分高管知道。它们不参与市场评论,除了向其核心投资者披露外,不太可能透露业绩数据。
虽然对冲基金对交易策略进行保密并不罕见,但量化对冲基金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困境。黑盒策略是嵌入计算机语言的一系列公式。任何一位交易员或分析师都可能轻易带走它们珍贵的模型。一个成功的统计套利策略或交易算法可能要经过多年的研究,花费几百万美元进行风险交易才能发展出来。如果一个雇员要将算法复制到软盘上,所有这些专项研究会很容易丢失。量化经理经常对这种出逃风险感到过度焦虑。一个保护他们知识产权的方法是非竞争协议。一份非竞争协议的基本结构阻止员工在离开公司后的一段时间(1-3 年)内成立自己的基金或加入竞争对手公司。非竞争协议可能还包含进一步降低风险的条款:限制向基金的投资者募资、与前同事合作或与公司任何支线基金联系。这些合同可能也禁止雇员之间共进午餐。
非竞争计划仅仅是量化基金为减轻其自有的损耗风险而采取的一小部分措施。量化公司可能将团队划分成同心圆结构,尽可能减少不同业务功能之间的互动,阻碍知识分享。结果,不太可能看到它们的研究专业人员出席 CLSA 举办的大型投资者会议。诸如文艺复兴和德劭基金的黑盒公司的持久发展,不仅源自其投资过程,同时也得益于其独特文化。
过去十年,量化对冲基金位列行业内业绩最好的基金。它们在各种经济周期都能获得两位数回报率。不管在美国、巴黎还是东京市场,黑盒交易在过去十年已经发展成熟。投资于黑盒交易的资产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回报。量化对冲基金一直是风险回报比方面表现最佳的基金之一。诺贝尔奖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提出的基金业绩指标夏普比率将量化基金的投资策略评为最高质量的策略。夏普比率通过将基金的平均回报率除以回报率的标准差得出,从而以风险为单位来评价基金的回报。收益率波动性大的基金在业绩质量方面的排名较低。过去十年,排名最靠前的基金的夏普指数超过 3.0,这意味着相对于为达到目标收益所需承担的风险,它们的年收益率异常高。例如,像文艺复兴这样的公司可能产生平均每月 2% 的收益率,很少(如果有的话) 有月份出现亏损。
人们也认为黑盒公司的业绩与市场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它们的收益率独立于市场走向。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它们一样可以赚钱, 只要市场波动率和流动性充足。正如詹姆斯•西蒙斯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宣称的那样,“他的量化交易公司与市场关系不大”。考虑到量化投资基金产生两位数回报率与市场走向关系不大,投资于量化对冲基金的资产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一项学术研究估计,在 2007 年峰值时期,超过 1600 亿美元资产投资于量化对冲基金。有 600 多家对冲基金声称自己为量化投资者。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当下黑盒公司在全球权益市场的足迹。据估计,它们在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或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等主要市场的每日交易额中占有超过 30% 的比例。
相应地,它们也是电子通信网络普及背后的驱动力量之一。这些自动化的跨境交易网络要感谢黑盒基金为它们提供生机。据说, 仅文艺复兴一家公司就占有 Instinet 每日交易额的好几个百分点。黑盒圈为电子通信网络在美国市场的广泛采用铺路,随着电子通信网络在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萌芽,一个全球主题似乎正在发展。尽管只占据 1.3 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行业的一小部分,黑盒公司是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并且,正如证据所示,它们的交易模式创造了一股从华尔街到上海的潮流。
过去十年的技术进步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股市交易的动态。大多数分析师没能在他们对最近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的“马后炮”分析中看到这个“美丽新世界”。曾经有超过4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交易由计算机发起,成交量占全球交易量三分之一,收益率位居业内前列,却在危机来临前以崩盘的形式吹哨。谁能可想,其始作俑者便是以程序代替人工的黑盒交易,其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2020年3月,美股四次熔断,黑盒交易再次凸现。可以说,每次危机来临时,黑盒交易集体崩塌。当计算机成为最活跃的操盘手,股市还是经济的晴雨表吗?传统投资者将何去何从?且听下回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