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们对于汉朝历史有着较多的了解,那么就会察觉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现象。
在汉武帝那个时代来临之前,汉朝前面的数位皇帝,一直被一股地方势力弄得极为头疼,这股势力便是六国旧贵族。要知道,曾经秦朝那般强大,可到最后不也照样被这些六国旧贵族给推翻了嘛。所以,汉朝刚开国的时候,就必然得使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提防着这些旧贵族势力。
然而自汉武帝时代来临之后,“六国旧贵族”这一称谓,仿佛在突然间就没了踪迹,一下子就从人们的视野当中彻底消失不见了。
于是,有了“地方豪强”这么个称谓出现来取代其他。并且要知道,与曾经的六国旧贵族相较而言,这些地方豪强没准实力还更为强劲呢。从那往后差不多近千年的时光中,一直延续到唐朝时期,各地的地方豪强那是不断涌现,催生了诸多的地方世家大族。
在汉武帝时期,为何“六国旧贵族”这一称谓会骤然不见踪迹了呢?与之相对的,地方豪强家族又为何在同一时间冒了出来?这旧贵族与豪强家族,二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呢?
实际上,这一现象是与中国古代的社会体制存在关联的。通俗来讲,旧贵族势力乃是分封制催生出来的,说得更精准些,它属于分封制遗留下来的产物!至于地方豪强家族呢,它们则是在封建社会阶段,因土地私有制以及察举制而产生的。
这话或许听起来有些绕口,可要是我们对这段历史里土地和上学这两件事梳理一番的话,那理解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十分轻松啦。
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代之前,施行的是分封制。那时从名义上讲,所有土地皆归天子。而底下的诸侯国,还有士大夫家族等,实际上都只是在代管土地罢了。要是严格依照当时的律法来看,他们仅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与管理权,并不具备所有权。
总而言之,可以用这样一句话对其进行概括:在先秦时期,贵族呈现出从上到下的层级特点。
通常而言,天子之子,在正常情形下,要么能够径直承袭天子之位,要么可受封为诸侯。而诸侯的儿子呢,其既可以直接继承诸侯的地位,亦能够成为士大夫,进而创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士大夫家族。
然而进一步来看,身为士大夫的后人,历经数代传承之后,可继承之物往往会越发稀少。待发展到这般情形时,其身份便也与平民无异了,也就相当于变成平民了。
自然,这不过是最为理想化的情形罢了。待到春秋战国之时,伴随周王室全然衰败下去,原本仅仅在名义上存在的那种管理权,已然转变为所有权了。起码,那些诸侯们,是绝对不可能把自家所占据的土地,再交还给周王室的。从整体层面来讲,贵族阶层依旧是呈从上到下的态势存在着。
早在战国时代之前,就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贵族是有变成平民的可能的。然而,对于平民而言,想要成为贵族,那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两者在身份转变的可能性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呢。
而后,到了春秋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那种社会体制渐渐行不通了。恰在此时,不少有识之士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即便无法直接改变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可还能传播知识!平民一旦拥有了知识,就会变得更有力量啊!
处于这一阶段,在做这件事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非孔子莫属。孔子倾其一生全力投身于普及教育事业当中。经由他的不懈努力,众多平民家庭的孩子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得以识字读书。而这一举措,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无疑是极为重大的。
接下来的情况是,百姓在读书之后,便不再甘心只当平民,内心也萌生出想要成为贵族的念头。然而在以往的那种体制当中,即便他们读了书,可却压根儿没有途径能够让他们去谋取官职。
就这样,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各国内部矛盾愈发凸显出来。等到战国初期之时,不少国家为化解诸多问题,纷纷开启变法之举。其一是渐渐认可土地私有制,承认个人对于土地拥有所有权;其二是着手构建一些制度,从而为平民阶层开辟出一条上升的途径。
在诸多变法之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当属最为成功的一例。依商鞅所推行的改革举措,平民获得了合法拥有土地的权利,这无疑从根源上极大地激发了众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此外,商鞅还创设了一套二十等军功制,如此一来,平民凭借杀敌立功,便有机会跻身贵族行列。
因此,自那之后,秦国便开启了迅猛强大起来的进程。在相关事件发生过后,秦国就踏上了快速发展壮大之路,其国力不断增强,势力范围也逐步扩大,由此逐步在诸多诸侯国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了蓬勃发展且日益强大的态势。
然而,仅仅过了大概一代人的时间,差不多就是商鞅被杀后的几十年间,这套制度便出现了一个漏洞。具体而言,在这套制度体系当中,读书人的晋升之路竟然是被堵塞的,他们根本没有上升的空间可言。
读书人在战场上往往难显优势,可在别的方面,其优势却极为显著。于是乎,后来众人不得不又推出一个补救举措,即“客卿制度”。在该制度的框架下,诸多读书的平民能够去给贵族担任客卿,若表现出色,便有机会获提拔为官,甚至逆袭成为贵族。
如此一来,土地慢慢走向私有化的进程中,上升的途径也渐渐有了出现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一直存在的贵族体系,便随之开始逐步失去它原有的效力了。
在各国尚未开展改革之时,各国的贵族们大体上都能一生不愁吃穿。只要他们的父辈足够厉害,那他们便可靠着吃老本安稳过一辈子。然而在改革举措推行之后,这些以往养尊处优的旧贵族们也不得不去田间耕种劳作,还得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了。
自那之后,传统的奴隶制贵族体系便渐渐走向瓦解。起始于战国末期,历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在这前后约一百年的时间当中,正是这一贵族体系逐步崩塌的时代。
自此刻起,贵族们也不得不下场,同平民一同卷入“内卷”的浪潮之中。相较于平民而言,贵族拥有一项极为显著的优势,那便是大多都拥有祖传的家产。凭借这些土地与家产,他们能够聘请到最为优秀的教师,从而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即便奔赴战场,也可携带着顶尖的武器装备,其存活率较平民要高出许多。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没办法从根源之处,使他们挣脱“内卷”这条赛道的束缚。就如同以往那般,单纯指望着靠吃老本安稳度日,如今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了。
随后,待秦国实现天下一统,此前各国的那些贵族便全然沦为“旧贵族”了。这些旧贵族尽管在经济层面依旧保有一定优势,可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却已然不存在绝对能守护自身地位等的优势条件了。
即便如此,他们所拥有的经济优势无疑是极为庞大的资本,这资本的力量大到足以让他们有底气去与国家相抗衡。也正因如此,即便秦始皇已然统一了六国,却也无法即刻同步开展土地改革,没办法径直从这些旧贵族手中没收他们的家产。
秦始皇逝世之后,情况却截然相反。那些旧贵族迅速掀起了造反的浪潮。他们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在短时间内便组建起了数量庞大的军队,进而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对这些旧贵族集团而言,秦末那场混战,实则是一场灾难。于他们来讲,这场混战带来的并非机遇,而是无尽的祸端,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生活秩序,使其陷入了困境,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诸多难以预料的艰难局面。
绝大多数六国旧贵族押上全部身家去赌一把,最终基本都失败了。秦末那场混战结束,胜出的是以刘邦为首的草台班子。而那些六国旧贵族呢,在这场豪赌里,连最后一点家当也都输得精光了。
西汉开国之后,六国旧贵族的实力已然大幅暴跌,根本不再具备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能力了。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待西汉建立,刘邦只需下达一纸命令,便能将众多齐国以及楚国的前朝旧贵族,全部迁移至关中去生活。
倘若此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若如此行事,恐怕下旨过后没几日,关东之地便会纷纷举兵造反了。并非是说刘邦就比秦始皇厉害,只是秦始皇已然解决了诸多问题,而刘邦恰好赶上了这么一个有利的时机罢了。
然而,在刘邦离世以后,一种新的状况便开始渐渐呈现出来了。
先前那一批六国的旧贵族,尽管他们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的土地以及财产,并且其中许多人,连家都被迫迁移了。不过呢,有一样事物,却被这帮人给传承了下来。
有这样一种事物,它被称作脑子。
这话或许不太中听,可事实确实如此。在西汉开国之后,一个六国旧贵族后裔即便失去了全部财产,其与普通平民在经济起点上是能相同的。然而当双方于同一赛道展开竞争时,这些旧贵族后裔大概率还是会迅速超越平民,进而跻身新的社会中上层。
毕竟,对于一个普通平民而言,即便他拼尽全力去努力,可在其所处的世界当中,诸多社会规则依旧是他难以触及到的。就好比西汉时期的普通百姓,哪怕他无比努力地耕种土地,又或是勤奋刻苦地读书,那些王公贵族之间究竟是怎样行事、如何周旋的,他也无从知晓。
然而,那些六国旧贵族的后裔心里是明白的。毕竟他们的父辈、祖辈,曾经便身处这一阶层。所以,关于这个阶层的行事方式、种种玩法,他们心里都门儿清着呢。
在这一段历史进程之中,存在着两个格外经典的例子。其中一个便是汉武帝的姥姥,这位女性乃是燕国旧贵族的后裔。早在早年时期,她的爷爷还曾投身于秦末那场混战当中,只是很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
西汉开国之后,其家族便家道中落,绝大多数财产也都失去了。因而,后来成为汉武帝姥姥的那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过得实在是不如意,生活满是艰辛坎坷,往昔的富足早已不复存在,只剩诸多无奈与困苦相伴。
对于同样的这件事情,倘若放在一个普通人家身上,那是怎样都没办法做到的。
他们根本就弄不明白渠道究竟在哪儿,完全处于一种茫然无知的状态,对于渠道所在之处毫无头绪,压根就没能搞清楚这渠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王莽一家的情况。王莽他们家的祖上,在战国时期曾是末代齐王呢。可齐国灭亡后,他家便逐渐走向衰落。到了秦末天下混战之际,他家祖上竟然选择变卖家产去搏一把,然而最终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还是赌输了。
在经历了那次赌输之后,他们家的家境便一落千丈,彻底陷入了家道中落的境地。打那以后,他家那一代的祖宗被逼无奈,竟然到了不得不更改姓氏的地步,只为能够借此来躲开那些寻仇之人。
然而在西汉开国之后,随着社会渐趋稳定,他们家竟又再度崛起了。第一代先辈努力谋求生计,拼尽全力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到了第二代,因接受了不错的教育,成了一名医生,而后径直进入刘邦大儿子的府邸,担任起私人医生一职。
此后,第三代祖宗凭借着与王府的关联,径直前往京城。待至汉武帝之时,成功当上了一名“京官”。到了第四代,其自幼在京城成长,长期耳濡目染,对京城的各类规则已然谙熟于心。于是后来,他把亲生女儿设法送进宫中,这女儿之后便成为了皇后。
对于这样一条路,即便是普通平民去尝试,那也是没办法做到的。
如此一来,在西汉开国之后,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奋斗,往昔诸多旧贵族的后人,又重新跻身社会的中上层。有所不同的是,在春秋战国以前,他们家族先辈能成为贵族,关键在于其祖宗极为出色。他们所拥有的地位,皆是从自家老祖宗那里直接承袭而来的。
故而在秦朝尚未建立之时,这一群人是被称作六国贵族的。待秦朝正式开国以后,由于原本的六国已然不复存在了,那么这同一群人便随之被改称为六国旧贵族了。
西汉开国之后,社会原理已然发生变化,祖宗所留之物他们已无法继承。不过在那时,土地实现了私有化,凭借着自身精明的头脑,他们便有了机会,通过不断购置更多的土地,进而在地方上成为了地主。
于是,待到西汉中期之时,不少六国旧贵族的后代,在地方上逐渐占有了诸多的土地,进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主阶层当中的一员。
在看过相关过程后,我们便能轻易察觉到:贵族与地主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二者社会地位的获取途径不一样。贵族的地位是从上层而来,确切地说,是源自他们的长辈。长辈越是厉害非凡,其自身所拥有的地位便越高,相应的权力也就越大。
然而进入西汉时期后,地主阶层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在诸多地方,那些地主们的权力与地位并非源于上层,而是来自下层。他们地位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其祖宗的身份,关键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以及能依靠这些土地养活多少人。
当这伙人在地方上占有了诸多土地后,便也悟到了其中的门道。于是在此之后,他们就凭借自身优势资源来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保护屏障。比如,竭力购置更多土地,使更多人沦为自己的佃农,甚至卖身为自家奴仆。接着,还能用钱财去和地方官疏通关系,让这些官员动用权力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于是乎,在经历了西汉初期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进程后,地方上的豪强家族便渐渐开始崭露头角,逐步呈现出了兴起之势。
故而在汉武帝时期,旧贵族的消逝以及豪强家族的兴起,并非由某一突发之事所引发。实则是此前那段历史历经逐步发展演变,方才造就了这般局面。而汉武帝时代地方豪强的出现,恰恰就是这一发展过程所带来的最终结果。
在同一时代,除了土地所有权方面产生的影响外,还有一件事对豪强家族的出现起到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用,这件事便是察举制的诞生。
汉武帝在掌握政权之后,鉴于要开辟上升途径以保障国家的安稳,于是创设了“察举制”。于该制度而言,地方官员有权举荐人才,所荐之人能直接进入朝廷担任官职。并且人才在入朝为官后,一直到晋升至中上层之前,期间的各项考核以及晋升事宜,大体上皆由地方官来定夺。
如此一来,地方官在人才选拔与考评之际,势必会更偏向于豪强家族出身之人。毕竟那些豪强家族,通常都会向地方官行贿,以谋求更多机遇。即便存在某个地方官确实清正廉洁,分文不收,处事绝对公正,可最终其仍旧会倾向于豪强家族的人。
那些豪强家族经济实力雄厚,有能力给予孩子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反观平民百姓,自身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又哪来的钱去给孩子聘请老师呢?如此对比一番便可知,待孩子长大成人后,显然是出身豪强家族的孩子在各方面条件上更契合做官的要求。
其实,这样的一个结果,此前的几任汉朝皇帝心里早就有所预料了。于是,自西汉开国之际,便推行了一项“陵邑制度”。说得直白些呢,就是地方上那些有钱人,一旦身家达到了特定的标准,那就得被强制要求搬家,然后到关中地区去生活。
实际上,这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豪强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要知道,当这些豪强富裕到一定程度时,便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原籍。而后,为了抵抗这一搬家制度,不少豪强在有了钱财之后,通常会把钱分给自家族人,让族人去购置土地。如此一来,其名下的财产就不会过多,也就能够避免搬家了。
于是,自汉武帝步入晚年起,在随后的数十年间,那些原本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地方豪强,逐渐发生了转变,慢慢演变成了豪强家族的形式存在着。
大约在汉武帝离世十多年后,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豪强”这一词汇。彼时正值汉昭帝当政时期,汉朝的高层举办了一场“盐铁之议”。待会议完结,有个名为桓宽的人,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一份纪要,也就是《盐铁论》。
在《盐铁论》这部著作里,“豪强”一词是由桓宽首次提出的。从这一时刻起,“豪强”所指代的这一阶层便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被正式确立了其存在。
而在此之后,待到西汉后期,又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出现。此前数代汉朝皇帝持续向关中进行移民之举。直至汉朝后期,关中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然过多,甚至达到了国家根本无力供养的程度。若依旧施行这样的制度,后续恐怕是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的。
于是乎,到了汉元帝那个时期,汉朝便只能无奈地将这套制度给取消掉了。打从这以后,那些豪强们就再也用不着进行搬家这一举措了。
然而这一结果,径直致使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呈现出疯狂暴涨的态势。仅仅在随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西汉的土地兼并状况便已然达到了最为严重的程度,问题严峻到了极致。
紧接着,王莽做出了篡位之举,如此一来,西汉王朝便走向了灭亡。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西汉曾经的辉煌就此落幕,历史的进程也因王莽的这一行为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个时代宣告结束。
在西汉的历史进程中,王莽篡位一事无疑宣告了西汉王朝的终结。然而,此事对于那些势力庞大的豪强家族而言,却并非终点,反倒恰恰是一个全新的开端,意味着他们即将开启一段别样的发展历程。
在王莽篡位以后,他着实曾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从根源处着手去解决地方豪强势头过大的状况。不得不说,王莽这人还是挺聪慧的。他当时心里也清楚,地方豪强之所以能如此强势,主要就靠两大关键因素。其一是占有诸多土地,凭借土地在经济方面占据优势;其二是借助经济优势,为族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得族人有更多入朝为官的机会,进而反哺家族,保障家族利益。
于是乎,王莽在之后针对这两大极为关键的“护城河”,采取了两项举措。
其一,王莽是直接于全国范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当时他径直设定了一个标准线,规定不管是哪个人还是哪个家族,只要所拥有的土地数量超出了这条线,那就必须无偿将超出部分拿出来,转送给其家乡的其他人。
其次,王莽着手集中诸多资源,大力开展教育活动,且范围极广。在王莽的大力推动之下,自西汉末期起,整个汉朝境内,都逐步推行起类似义务教育的举措。如此一来,即便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拥有了能够认字识字的机会。
并且,平民在其家乡完成了基础教育以后,是能够直接前往长安去上太学的。依据相关史书记载,在王莽所处的那个时期,太学之中的学生数量最多之际,竟然将近达到了三万人呢。
需明确的是,在王莽所处的那个时代,汉朝的人口总数大约也就五千多万罢了。依照当时的人口模型来推算,在全国范围里,处于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段的适龄读书人,数量差不多在一千万左右呢。能有机会前往太学就读的,那可基本都是从众多人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百里挑一。这也就意味着,彼时汉朝有接近三百万的适龄少年,都已经接受过最基本的识字方面的教育啦。
这便表明,在王莽所处的那个时期,基本就是跟汉光武帝刘秀年纪相仿的这一批人,其识字率居然能够达到将近百分之三十呢!
在纸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那个时期,这实实在在堪称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之事!简直就如同神迹一般不可思议呢。
很明显,这两件事可算是从根基处触动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这不,没过多长时间,各地便纷纷爆发起义,矛头直指王莽。随后,王莽便被推翻了。接着又历经了十多年的混战局面,最终刘秀成功统一了天下,自此东汉得以开国。
在东汉成功开国之后,刘秀实际上也曾有过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要知道,东汉建立起来了,面对当时存在的那个问题,刘秀心里是有盘算的,他确实琢磨过要去着手处理一下这个问题呢。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刘秀发觉这一问题根本无法得到解决。
刘秀完成天下统一后没几年,便计划着手开展统计国家耕地数量的工作。可谁知,这统计工作一旦开启,各地的豪强势力纷纷使出全力来加以阻挠。就这么一项单纯统计耕地数量的事儿,竟险些致使东汉政府陷入崩溃的境地!
之后,刘秀亦是无奈,只得做出妥协让步之举,认可了那些地方豪强家族于各自所在地区所拥有的主导权。由此,自这一时期起,皇权与豪强共同治理天下的时代便渐渐拉开了帷幕。
在之后的整个东汉时期,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大体上一直呈现着皇帝与豪强共同治理天下的情形。并非皇帝不想把权力都收归己有,实在是那些豪强在地方上的势力已然极为深厚、根基牢固,难以撼动呢。
或许有人会讲,皇帝可是手握军队,要是谁胆敢不听话,直接将其杀掉不就得了呗。难道说这样一个问题,还会特别难以解决不成?
其实,靠暴力压根没办法解决这件事。就拿皇帝来说吧,要是他想从豪强家族那争取些利益,比如弄清楚他们究竟有多少耕地。那豪强就会安排人公然去衙门捣乱,严重的还会杀掉地方官。可等皇帝派军队来的时候,豪强家族把闹事的人分散开,让你根本抓不到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又该如何是好呢?难道仅凭心中的那点怀疑,就要将这个势力庞大的豪强家族,从最年长的到最年幼的,整整几千口人,统统杀光吗?要是皇帝真的这般行事,那这个家族必然会奋起反抗,进而一场惨烈的恶战也就无可避免了。
倘若仅仅是一个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说不定皇帝能够狠下心来,毫不留情地直接举起屠刀大开杀戒。
但关键在于,倘若处处皆是这般情形,每个郡乃至每个县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家族,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你怎么可能把所有的豪强家族都杀得一个不剩呢?这显然是做不到的,要将所有的豪强家族都杀绝,那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你可别想着真能如此啊。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即便你确实具备杀光这些豪强的能力,且在战斗中一直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就好比若出现像朱元璋那般的皇帝,直接统率军队,将所有阻碍其改革的豪强家族斩尽杀绝,如此一来,倒也确实存在顺利推行自身政策的可能性。
然而最终呈现的情况是,只要相关制度未曾发生改变,即便将那些原有的豪强全部铲除殆尽,后续依旧会有新的豪强家族冒出来。
在隋唐之前,存在着豪强家族的两大坚固“防线”,这让历代皇帝都深感棘手,难以对其有所撼动。其中,土地私有制以及推荐制所形成的上升通道,这二者的状况始终无法从根源处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然而,一直到隋朝时期,那些豪强家族原本拥有的一条类似护城河般的存在,渐渐不再坚不可摧了。而这条被突破的、宛如护城河的东西,便是所谓的推荐制上升通道。
其实,攻破这条护城河的并非是某个皇帝。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纸的推广呢。
纸早在东汉中期就经蔡伦改良了,可真正实现全面推广,并且让造纸成本大幅降低,却是在南北朝后期才达成的。伴随着纸不断普及开来,知识传播所需的成本也随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态势。
西汉时期,王莽若想将全国识字率提升至百分之十以上,那堪称神迹般的难事,且国家根本无力承受这其中的成本。然而待纸普及开来后,后续的王朝要是再致力于把识字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以上,此时相应的成本国家便能够接受了。
大范围公平考试开始有了成为可能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知识传播成本的降低。因为知识传播成本得以降低,才使得大范围开展公平考试这件事逐渐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于是乎,待到隋唐之时,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
自科举制诞生后,传统的推荐制便渐渐被其取代了。这一下,地方豪强家族原本赖以生存的两大关键保障,就此缺失了一项。显然,面对这样的转变,那些豪强家族必然是难以接受的。也正因如此,在整个隋唐时期,唐朝始终未能将这些地方豪强彻底铲除干净。
一直到唐朝临近结束的时候。
在唐朝末期,有两件事给地方豪强带来了根本性的打击。其一为黄巢起义,此次起义从根源上让众多豪强家族覆灭,其经济基础也被彻底推翻。其二是白马之祸,篡夺唐朝皇位的朱温,将所有效忠于唐朝的豪强家族首领全部诛杀殆尽。
故而,当唐朝灭亡之际,众多的地方豪强,亦或是世家大族,皆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重创。在此时间节点上,这些曾经在地方颇具势力的群体,其发展态势被严重遏制,往昔的辉煌不再,所面临的打击可谓极为沉重,致使其元气大伤。
此后,进入宋朝时期,地方上的豪强渐渐被清除殆尽。不过呢,自宋朝往后,地方上新冒出来的一些豪强家族,依旧有着一道天然的“屏障”,也就是土地私有制。凭借手中握有的土地,他们能够为自家孩子聘请更为优秀的教书先生,如此一来,孩子在参加考试时便更具竞争力了。
然而,相较于往昔称霸地方的那些豪强家族而言,他们所具备的优势已然微乎其微了。起码在地方上的掌控力度方面,他们远远比不上曾经的地方豪强,亦或是那些世家大族。
自宋朝起,地方豪强家族这一称谓便渐渐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了,乡绅地主随之兴起。这些地主家族于当地拥有诸多土地,然而在参与科举考试时,他们也得和平民一样去竞争。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此类竞争的公平程度愈发提升了。
到了这般时候,那些地主乡绅家族,顶多也就是能给自己家的孩子多请上几位不错的老师罢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能力去做更多的事儿啦。
进入近代时期,土地私有制遭到废除,在此情形之下,那些曾经存在的乡绅地主家族,便渐渐地没了踪迹,逐步从历史舞台上消逝了。
这便是在古代历史进程当中,形形色色的地方宗族势力所历经的演变情况。从往昔岁月一路走来,这些地方宗族势力不断发展变化,其演变轨迹构成了古代历史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呢。
归根结底,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的地方势力,其存在与发展主要是依托于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的。一旦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那么相应地,这些地方势力也必然要随之做出改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