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产合并前景?会对国内有触动吗?丨人汽

人汽解读吧 2024-12-20 04:12:42

作者:谢人杰

遇到困境就抱团,这也是日企的路径依赖了。

12月17日,日媒称本田和日产“将”展开合并谈判,并将三菱也囊括进拟议中的合资公司。日产目前是三菱的最大股东(持股24%)。

消息传出后,日产美股存托迎来了一波上涨(11%),相比而言,本田涨的较少(1%)。不能忽视的是,日产现在市值仅是本田的1/5。

官方反应比较克制。本田副总裁青山真司表示,本田正在考虑几种选项,包括合并、资本合作或设立控股公司。这就是说,没定下来的,只是合并方式,而非合并这个动议本身。

尽管双方谈判还在早期,但要达成协议也很快,因为这几年里,双方已经比划过好几回了,方案早就有。现在形势已经不允许过多地讨价还价了。如果此议成行,那么日企将形成两大阵营:一个是本田日产三菱,另一个是丰田斯巴鲁铃木大发等。这其实就是走向竞争终局之前最后的兼并状态。

索要谈判权

这就联想起日产CEO内田诚在半年报(2024.4.1-2024.9.30)出来之后说,日产现金储备只剩下12-14个月。日产当期在美国利润掉了99%,基本清零(Q3整体净利润下降85%),在中国也被挤得销量只剩下2020年的一半,在欧洲杯韩系摩擦,在南美澳洲中东和非洲没啥存在感。现在市场就剩下中美日,加上不断收窄的东南亚,一片风声鹤唳。但这不是这个财季才发生的,已经有几年了。

内田诚是在逼宫股东,要求更大的谈判权,否则没必要说自己快不行了。企业现金流是一种玄学,也有明显的预期管理。明明不行也要撑住,只要说不行了,就真的不行了。因为供应商和各路伙伴会跑过来挤兑,很少有哪个车企的账期经得起挤兑。

现在如愿谈上了,这就是日产的战略大招。相比而言,管理层降薪、降本裁员、削减经营费用、下调预期,都是象征性动作,相当于向投资人展示“管理层没在睡觉,而是殚精竭虑地试图摆脱困境”。

本田日子也没好到哪去。今年前11个月,中国销量下降30%,仍不见底。Q3净利润下降61%。相对日产来说,本田还有混动业务撑着,只是纯电研发拉胯。和日产新能源业务要啥没啥,还是有点区别的。

合并解决不了战略困境,但能解决眼前账单

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组成更大的集团,日本家电、ICT、消费电子企业都是这种做法。但合并之后呢,还不是苟延残喘。

那么合并之后,如何才能更好?有一些套话,比如技术协同、联合采购、区域互补、研发平台通用化等。付出的代价则是彼此重叠的业务要大杀大砍,企业文化融合比较难,高管和基于股权的博弈,在所难免。一句话,合并有巨大的衍生成本。关键看收益能不能覆盖成本。

这只是理论上的利弊,实际上弱势的一方只在乎,有没有人为下个月的应付账款埋单。引进投资人也好、合并也好,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任高管也就能交代过去了。决策者和企业中长期利益的分歧,是合并战略失败的主因。全球看到的,合并之后的落寞结局,比成功的例子多太多了。

本田日产面临的共同问题,都是中美市场的竞争处于弱势。进账日益减少,因此提前很久预警并没有什么用,从死亡螺旋中无法改出。

再往前一步,则是对新技术太过迟钝,靠着几十年的傍身技一直吃,直到没得吃。不是说他们不投入新技术,而是研发效率不行,平台还没出就落后了,导致衍生车型出一款败一款。到头来还是依靠经典产品线过活。这就回到了问题的起始。

这几年日本车企很喜欢拆中国车,共同的结论往往是“中企运用技术很快、很大胆”。他们回避了这些技术自己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只提到如果日企来生产,成本可能达到2-3倍。这里面的潜台词,就是用日系供应链。到这份田地了还不想着融入在华供应链,焉有不败之理。

在新能源技术问题上,日产和本田谁也拉不动谁,两者的技术互补性很低。两个废物结合,只能整合成更大的废物。

站在企业的角度,既然研发、产品都争不过对手,比较现实的考虑,合并这个议题本身,就能给关厂裁员砍经营成本带来合法性,阻力也会小很多。砍完了之后确实能凑合过些日子。但重新崛起仍然依赖有效的技术投资。合并之后无论子品牌还是整体并未变好,但就是化解了短期经营风险。更大的身胚就是有更多的腾挪空间。Stellantis就是很好的例子。

国内的合并潮,如有还得等几年

这个规律放在国内也管用。新势力主要面临规模上的太慢、迟迟走不出亏损的困境。而大型传统车企,往往面临一堆陈旧产能和产品出清。这里面包含国企,也包含民企。

这几年,国企民企孵化品牌多,合并很少。像高合那样走投无路才打骨折兜售没人要,属于错过沽售期了。在有资金实力的大厂看来,这些新势力形同鸡肋,员工一大堆,资产残值可疑,品牌营销过度,财务上还有大窟窿。能够拿出来说事的技术组合,也往往因为缺胳膊少腿儿难以落地(否则就不经营失败了),这种情况下,没人愿意当接盘侠。

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该企业有不可替代的技术或者独特的赛道基因,比如蔚来的换电,那就另当别论。因此前一阵传出比亚迪打算收购蔚来,起码从行为逻辑上是合理的。至于比亚迪的智驾研发整合,尽管和Momenta、华为都有合作,但目标如果是“智驾普及”。比亚迪还是想自己搞定。

另一种情况就是国企之间的兼并。这种事比较复杂,三大央企和地方国资委持股企业,在产权关系、金融支持、销售市场、产品架构上,都有惯性非常大的既有路线。整合起来颇费周章。以前业内也传出过几大国企的合并,但最后连走到认真谈判地步的都没有。

国内大型车企合并的潜在逻辑,基本和Stellantis差不多,即合并同类项,趁机做一波精简,对于央企国企有一定吸引力。但是现在看上汽的大刀阔斧,恐怕上海市国资委给了相当授权。当缩减规模没有股东压力的情况下,合并的价值大打折扣。

至于民企吞并国企,汽车业还没有这种例子,需要主管部门以非常大的勇气和很高的政治站位,才敢拍板。这种事务的决策权,从来都不属于车企董事长。眼下虽然没可能性,我们反而看好几年后的“蛇吞象”,但可能只是吞象的一部分精华,剩下的甩掉不要。

国内现在整车产能相对于市场需求确实需要出清。当前出海能解决大概1/5的产能。但是大贸有天花板,而且随着量上去,目标市场的反弹越来越严重。对方不是傻子,难免以本国市场为筹码,要求本地化生产。就算技术接不住,至少能解决就业。

尘埃落定之后,国内的失败者,也有组成联盟的需求。只不过要等几年,现在地方政府保品牌,就等于保工业产值和税收就业。不到彻底死心是不会走那一步的。从这一角度,国内车企合并,要比跨国车企之间的整合,要来得更不容易。

0 阅读:4

人汽解读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