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大宋文臣系列“华丽”回归,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个人那可就厉害了。
说到嘉佑二年,你会想到什么?梨白的第一反应是千年龙虎榜,对的,这一年的“公务员”科举考试那可真是神仙打架,群星璀璨,唐宋八大家中这一榜就占了五个,大家就说牛不牛。

说了这么多,咱来看看到底是哪些“神仙”参加了这一年的考试。
有北宋国民男神第一人苏轼,还有他那个视兄如命的弟弟苏辙,有同样是八大家的曾巩,还有他那个做了宰相的弟弟曾布,有程朱理学开山张载和程颐程颢兄弟,还有在历史上颇受争议但梨白个人很佩服的北宋宰相章惇等,这一榜的人才可谓在各个方面影响了北宋的政治、文化社会,当然以后变法神仙打架的也是这一群人,这个咱们就暂且不提了。
很多人都以为嘉佑二年科举状元是苏轼,因为他被称为“百年第一”,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点梨白曾经写过一篇专门的小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梨白首页搜索,卑微求三连。
简单总结,苏轼并不是状元,且连甲科都没有进去,这一点有他的好弟弟苏辙为其撰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为证。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是的,就是咱们的男神苏轼也只是中了乙科,而且状元也没出在咱们上文章提及到的“大佬”人选中。
那么问题就来了,打败了苏轼等唐宋八大家五席和一众“神仙”稳定千年龙虎榜的状元到底是谁呢?答案来了,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章衡。没听说过吗?那您就接着往下看。

这里咱们也插一嘴,说到章衡,大家有没有察觉上面一个大佬章惇和他一个姓氏,没错,这两人是一家,一个宗族,章惇还是章衡的叔叔。
也正因为如此,那一年章惇尽管也中了进士但是因为侄子是状元,不知道是出于羞愧还是别的原因,他又考了一年,直至进了甲科才入朝为官。
言归正传,下面咱就说说这位在历史上颇为低调的嘉佑二年状元,章衡。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在当地至今有着章衡的很多传说,比如他年少清贫,需要砍柴度日,又因为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就在自家门口挖井,在其中了状元之后就被称为状元井。他在家时,还开垦了很多农田,中了状元就成了状元田。

中了状元后,章衡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这在当时绝对就是状元郎待遇了。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嘉佑四年,章衡的叔叔章惇考中甲科进士,这也是别人望其项背的程度了,但也只是授商洛令,所以状元真的是不一样的。
很快章衡就发现了问题。
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
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卒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部判官,簿正其数,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宋史》)

啥意思呢?就是说三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有吃空饷的,还表示三司没有一个经费预算和计划,在收缴和领取的时候不知多寡而无预算。
没钱的时候就管百姓征收,用尽手段,致使百姓困苦,对于章衡也给出了办法,那就是提前做预算,根据预算征收,这样于公于私都是好的。
就我们现在人的目光来看,章衡的做法也是有前瞻性的。
三司知道他们存在问题吗?当然知道!三司知道章衡是个有才能的人吗?当然!

所以他们把章衡下放了,因为忌惮他的才能。
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颍州。
哈哈哈哈,大家读到这儿脑海里想到了什么,我莫名想到了董宇辉老师,真得就是莫名,大家别做联想。
不过梨白在想这也应该是章衡存在感弱的原因,他没什么错,但头顶状元郎的光环就要受到更多人的瞩目,也会也有人忌惮他的才能。

好在熙宁初,章衡被召还同判太常寺且在他的建议下开始修礼书,不知道这算不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事实证明,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章衡在做郑州知州的时候,上奏裁销原武监弛牧地四千二百顷分给百姓,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既能做好中央官吏也能做好地方官的人。
这之后章衡,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
很快章衡留在史书上的又一高光时刻来了,那就是出使辽国。

章衡顶着状元光环,大宋文臣出使辽国,结果被尚武的辽人轻视。章衡也没多说什么,在宴会环节射箭助兴,箭箭中靶,征服了辽人。
辽人觉得他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咱就是“衡哥”真是绝对争气!
在气势上威慑辽国也就算了,出使过程中章衡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回来复命的时候表示辽国在边境并没有什么布兵准备,可以收复十六州中的八州。
结果就是没人听,这点也是正常,咱们大宋能用钱和嘴解决的问题绝对不动“手脚”。

章衡能当上状元自然是有才能的,不光是有应试之才,也博古通今的。
章衡因为怕很多学者不知古今,特别编纂了历代帝系的《编年通载》,宋神宗看后评价“可冠冕诸史”,因此被御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
所以章衡不光是做官行,学问也没落下,并且相比于其他人,他要更纯粹。
上文中我们就提及章衡是个敢于说话的人,下面的例子我们就看看他是怎么正面和宰相硬刚的。

说三班院因为发现有职务缺额,立马拟好方案准备录用,完事还把吏部给告了一状,宰相支持三班院。
章衡不以为然,接连上疏为吏部辩论。有人就劝他,“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章衡仍然坚持自己,还把此事搞到了御前。
宋神宗令内侍带章衡到中书省,宰相见到他大怒,章衡也丝毫不畏惧,表示“衡为朝廷法耳”,又将申诉状给宰相看。
宰相看后才觉是三班问题,不是吏部的问题,不过章衡也因此得罪了三班院。

之后章衡又历经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
宋神宗对于这位祖父一朝的状元还是十分看重的,在他拜宝文阁待制时说过,“卿为仁朝魁甲,宝文阁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
后来章衡又知澶州,就是北宋和大辽签订澶渊之盟的地方,彼时澶州立法禁止百姓贩盐。
章衡认为百姓以贩盐为生,为此取消禁贩盐;后期又出任真定,彼时滹沱河每年都要发大水,
章衡主持修筑河堤二十多丈,从而避免洪水祸害。

这里歪个楼,据民间传说苏轼治理西湖和修建苏堤也是听从了这位同科的意见,所以苏轼对于章衡的评价非常高。
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子平以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此功名富贵之所迫逐,而不赦者也,虽微举首,其孰能加之,然且困踬而不信,十年於此矣,意者任重道远,必老而后大成欤。

苏轼的才思和他的人一样,是天马行空的,相比而言章衡这个人更务实、稳重。《宋史》个人传中并没有提及其参与到变法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他个人的性格,稳重、专注,他专注和关心更实际的民生问题,当然这也与其一直在外做官有关系。
元祐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去世,年七十五。
宋神宗和宋徽宗对其都有评价,前者认为章衡“资识敏明,器度凝远博雅”,后者认为他“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幼学壮行,明体达用”。

大家又是怎么认为和评价章衡的呢?快在评论区留言和转赞评吧,最近的流量真是一言难尽。
今天大家又有没有通过梨白浅显的笔触了解到北宋这位文武兼备、通晓古今又务实稳重的状元章衡呢?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