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将于3月31日开启为期三天的莫斯科之行,这场跨越4500公里的外交行动,正值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由联合国“临时管理”乌克兰的敏感时刻。在美俄角力陷入僵局、俄乌战场硝烟未散的背景下,中俄高层互动引发全球战略观察家的高度关注。
3月27日,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抛出重磅提议,呼吁联合国对乌克兰实施“临时治理”,直至该国举行符合国际标准的选举。这一方案直指乌克兰现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泽连斯基的总统任期原定2024年5月结束,但因戒严令无限期延长。克里姆林宫内部文件显示,俄方认为基辅政权已沦为“西方代理人”,唯有通过联合国框架重塑乌政治结构,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该提议迅速遭到美方强硬回绝。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在24小时内回应:“乌克兰的未来必须由其宪法和人民决定。”这种表态背后,是拜登政府对于失去乌克兰控制权的深层焦虑。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评估认为,若联合国介入乌政局,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影响力将至少缩减30%。
俄乌战场的最新动态加剧了局势复杂性。3月28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单日拦截78架乌克兰无人机,创下开战以来最高纪录。别尔哥罗德州的变电站遭袭导致12万人断电,而基辅同日遭遇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打击,能源系统受损率超过40%。这种“以攻对攻”的消耗战模式,使得双方日均军费开支维持在5亿美元高位。
在此背景下,沙特吉达举行的美俄秘密会谈无果而终。乌克兰坚持要求作为主权国家参与谈判,而俄方要求乌承认卢甘斯克等四州“入俄”事实作为前提。这种根本性分歧导致谈判陷入死循环,也解释了普京为何转向联合国寻求突破口。
中国外交部3月28日官宣的王毅访俄行程,包含三个关键议程:与拉夫罗夫共同主持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会议;会见普京探讨双边关系升级路径;就乌克兰危机提出中方解决方案。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访问恰逢中俄建交75周年节点,双方或将签署新的能源、科技合作协议。
尽管西方舆论渲染中俄“结盟”,中国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立场。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中方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他国内政。”这种平衡外交在俄乌之间开辟出独特空间,中国既是俄罗斯最大能源进口国,也是乌克兰农产品的第三大买家。
国际危机组织(ICG)分析认为,中国可能借助此次访问推动“止战促谈”六步走方案,包括设立人道主义走廊、冻结前线兵力部署等过渡性措施。若该方案获俄乌双方响应,或为持续两年的冲突打开政治解决窗口。
全球格局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当美国在吉达谈判中坚持“胜利者通吃”思维时,中国正以建设性姿态为危机解决提供新范式。王毅的莫斯科之行,或将书写21世纪大国外交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