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心得: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另两种练法,拧臂和转腰哪个重要?

钦泽练八段锦 2025-04-19 09:31:13

作者:新识评 陈勇

在八段锦的八式中,除了第八式外,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应该是最简单的一式了,动作很简单。但如果多看几个版本的话,就会发现在练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我自己一开始练的是国体版,对于这一式是否要扭腰很是纠结,国体版不扭腰,但我感觉扭腰的效果更好。本文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一式。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周稔丰版的练法

周稔丰的《气功导引养生》出版于1988年,里面的第二章就是讲解八段锦,八式的名称和顺序与后来的国体版几乎完全一样(只有第三式名称为“调理脾胃臂单举”),不出意外的话,国体版在创编过程中一定是借鉴了该版本。

另一种练法

我们来看看该版本的第四式是怎么做的。与国体版相比,该版本的练法更简单,没有拧手臂的动作,只是上身转动。而且作者特意做了说明:“此势不宜只作头颈部的拧转,要全脊柱甚至两大腿也要参与拧转”,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强壮五脏,并且能改善静脉血的回流。

周稔丰对于这一式的原理也讲得很仔细,他认为这一式是全身性的运动,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因此才能缓解五劳七伤带来的伤害。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版的练法

《道藏》上收录了《灵剑子引导子午记》,里面记载了有关八段锦的较为详细的内容。这里稍微说明一下,这个《灵剑子引导子午记》是托名灵剑子,也就是东晋的许逊(道教四大天师之一,世称许旌阳),其实是宋代的人写的。有人据此说东晋就有了八段锦,这是不对的。只不过许逊的确精通导引术,其所著《灵剑子》里面就记载了导引术的详细练法,有些招式能看到八段锦的影子。因为八段锦就是导引术,创编时借鉴许逊的功法也很正常。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仰托一度理三焦,

双手极力向上,如擎天状托之,左右各三次。

左肝右肺如射雕。

先左引,次右引,极力为之如前。

东肝单托西通肾,

右手握固,柱右肾堂,左手极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肾堂,右手极力托之。左右各三次。

五劳回顾七伤调。

右手抱左肘则左顾,左手抱右肘则右顾,皆极力三作。

游鱼摆尾通心脏,

双展两臂摆之,数多为妙。

手攀双足理於腰。

正坐舒展双足,以双手取足心,极力三攀之。

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双手紧掩两耳,叩齿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后骨。

可以看到很多式跟现今的八段锦很类似,前六式的顺序跟国体版也一样,只是名称有很大区别。

重点看一下第四式“五劳回顾七伤调”,做法很简单,右手抱左肘,然后极力向左看。尽管没有讲太多细节,但应该包括了扭腰,将上身充分转动,否则没必要右手抱左肘。反方向亦如此。

至于其他版本,什么道家、古法等,太乱,很多的出处也不明,我也就没花时间再多研究。

我的实践感悟

正是因为第四式比较简单,我在练习中花了很多精力来研究,我认为第四式与第二式有很多共同之处,都要扭头,都是扩胸、收腹、夹脊,而且国体版要拧手臂以刺激手部经脉,这跟第二式也类似。而且我坚持第二式开弓时吸气,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跟第四式的对比。

国体版的拧手臂设计非常不错,增加了手臂的运动,对手部经脉有更强的刺激。然而也正是因为要拧手臂,所以才要求腰不能转动,只是通过夹脊来刺激背和腰。这就是典型的“弃卒保车”,为了拧手臂,而舍弃了转腰。

但以我的练习经验,我认为转腰其实更重要,而不只是无足轻重的“卒”。转腰使得整个上半身都参与到运动中,让整个脊椎都动起来,对腰部和腹部的刺激尤为强烈。而且正如周稔丰所说,大腿也能参与到运动中。本文介绍的两个版本,也都要求转腰。

而且在八段锦的八式中,这样的转腰动作实属稀缺,第六式是弯腰,第七式是略微转腰,只有第五式腰部动作较多,但也没能像这样拧得彻底。因此是否应该为了拧手臂而放弃转腰,很值得商榷。

我的建议是,可以将拧手臂和转腰穿插起来做,比如前三遍按国体版的要求做,后三遍按周稔丰版来做,或者连续练两套,第一套按国体版,第二套按周稔丰版,两全其美。

新识评专注于养生、修身的研究与实践,只发高质量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关注后看主页置顶文章有更多收获!

0 阅读:0

钦泽练八段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