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誉为亚洲超强的海军,北洋水师,总是败绩连连呢

老勇分享 2023-05-29 11:13:23

为什么被誉为亚洲很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总是败绩连连呢

在近代,各种战事层出不穷,催生了各国对海上力量的重视和发展,在清末,中国就坐拥了号称亚洲最强的海军——北洋水师,他们和日本进行的著名的激烈海战为世人所熟知,而中国海军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官兵奋起抗击,但结果中国海军还是惜败,不得不将黄海的控制权拱手相让。

由此可见,在某些情况下,海上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是巨大的。再看清末,清末的海上战争,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守多打少,输多赢少,形势不对,打不过就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从中国的海军战史入手。

一、外族入侵和海上战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东进所引起的海上战争是显而易见的。在大航行结束之后,欧洲开始向全球扩张,第一个目标就是中国。但中国人在面临这样的危险时,却选择了英勇地战斗。一六二三年,荷兰人在台登岸。他们劫掠钱财、残害平民,为非作歹,民众多次抵抗都以惨败收场。郑成功于一六六一年在鹿耳门登陆。荷兰派遣两艘军舰向郑军发起了进攻,他们的海军历史悠久,装备精良。而郑军的战舰却是小型而又灵活,每艘战舰上都装有两尊大炮,奋勇迎战,最后将其打得溃不成军。可见,自明代以来中国就加强了海上军事力量,因为必须要重视海上入侵的危险。到了清代,随着英国的入侵,大清王朝再也无法保持和平。清末亦高度重视对海上力量的发展。但清末的北洋海军,在海上战斗中,往往都是防守多于进攻,有时候还会落荒而逃,很少会表现出与敌人对抗的胆量,虽然被誉为亚洲最强的海军,真是名不副实啊。

下面是一个实例。中日之战,你们都听说过吗?此时,日本人正向旅顺进犯。当时,在旅顺港口驻守的将军还有姜桂题和黄仕林,他们分属两个阵营,没有人能左右对方。但敌人马上就要入侵了,必须要有一个统帅。这几位将军推举姜桂题为统帅,由他统筹调度和命令。可是姜却是勉强上任,他没有很杰出的军事才能,惶惶不可终日,一筹莫展。当然,他也曾提出过“备多力分”的防御战略,即将官兵分为几队,分别防守各个地区。而这正中日本人下怀,因为清海军的力量弱于日本,又把有限的力量分开,更是削弱了自己,正好可以借机逐个攻破。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末的海军遇到敌人,通常都是采取守势,一旦形势不利,就会逃跑。但是,为何清末的海军没有拼命一搏?

二、偏爱防守或逃避而不是进攻的理由。一是由器物引起的。清末的水军之所以“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兵器上的优势。就拿中法两国来说吧,法国人的战列舰则是“扬武”战列舰的两倍以上。就船队装备而言,法国军队拥有大口径大炮,速射枪和鱼雷船,而清军队居然装备杀伤力不强的火绳枪,差距如此之大。 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法国战船已经可以用上蒸汽机,而清军战船只能用立式和卧式两种机械。在防御上,法船上蒸汽引擎舱的标准配置就是一条钢条或者说一条防弹的舷壁,而清船关键的部分则以“木质”为主,防御力十分薄弱。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清朝海军要想取得胜利,装备不说先进,至少也要跟上才行。清末海上战争的失利,有其外在原因。此外,还有其内部原因。

二是由制度引起的问题。清末时期海上力量分散,并无一个统一的组织来控制,在必要的时候,很难调动。举个例子,在中法两国海战中,福建请求支援,清政府下达了南洋海军与北洋海军的增援指令,但却都是以武器与粮食的短缺为借口,将这件事情给推了回去。清朝也意识到了这一潜在的危险,即水师不能调动。因此,1885年清朝设立了水师公署,企图对当地的水师进行统领,但是,各总督认为水师公署是私有的,并不接受水师公署的管辖。所以形不成一套完整的海军体系,往往都是各自作战,无法形成统一的合力,一遇到稍微强点的敌人,没有响应和支援,当然会选择防守或者逃跑。尤其以当时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为突出,有人说北洋舰队并不属于海军,只属于李本人。当时掌管军事事务的官员还告过李鸿章的状。此外,清末海军士官的培养体制也有相当多的问题。比如没有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日常训练无法有强有效的效果。比如演习中有缺陷,只有一种射击目标,且是静止的,并未移动,这样的训练会有什么效果呢。而也有人认为训练只是追求表面形式,无法有效提高海军的战斗力,甚至一些最基本的训练都不够可续。很显然,号称最强的海军,也只追求表面现象,不务实研究提高军队的军力用。不过,在海上作战是很残忍的,装模作样只能让你输得一塌糊涂。所以他们很少会主动出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实力。贪生怕死是人类的天性。

三是关于观念上的。以上两点是导致清末海军在海上作战中怯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与当时的统治者在观念上的滞后有关。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清末的统治者缺乏“海权”的观念。美国在资料中曾提到这种观念,它通过支配并使用大海来繁荣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清朝对海洋权力并不了解,对海上的损失并不感到遗憾,只是认为要守住它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而且没有任何好处,只要守住要塞即可。而日本则是有对外扩张的共识,非常重视黄海的海上霸主地位,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态度,因此他们的海上力量才会如此强大。由于对海洋力量的认识不足,清末的海上战争多采取防御而不是积极的攻击方式。直到1908年,清朝才着手制定“海界划分”,但已经太迟了。就其传统而言,以防御为本的思想始终是清末的海防方针。甚至林则徐和魏源都有过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保卫国外比保卫海口更好,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内陆河流,其次才是海口,最后才是海洋。

一八七四年,李鸿章在新形势下,面临更大的紧张局面,他提出应以京畿地区及长江为主要防御对象,而清末海军实力较弱,只能以防御为主,而应以进攻为辅。怎么防守?李鸿章的思想是相当保守的,他认为,海军在和平年代,应该是“扬威海上”的,战争时代要顺势而为,守住京城和内水等重要位置,所以将他们拖入海口,准备战斗。问题是那两条船不仅有海战的实力,还具备极高的攻击性,由于李鸿章的保守的战略,丧失大好的机会,所以由进攻变成了防守。

1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