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智能经济正悄然进入社会大众并影响各行各业。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15万个,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5G终端用户达到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5G技术融入百业、飞入万家,激发新需求、带动新消费、点亮新生活。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信息技术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础动力,以算力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根据国际权威机构IDC的统计,中国AI算力已经占据全球市场40%左右的份额,处在领跑的位置,这之中,以浪潮信息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功不可没。尤其是浪潮信息,无论是在AI服务器,还是AI基础设施方面的市占率均名列榜首。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资源是数据、算力和算法,其中数据是新生产资料,算力是新生产力,算法是新生产关系,构成数字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生产基石。
智能经济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技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为支撑,以智能感知的信息与数字化的知识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主要形式,以智慧工厂、智慧旅游、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等为应用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变革的经济形态。简言之,智能经济就是在信息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智能技术推动形成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首先,智能经济催生许多具有人工智能的装备和产品,这些装备和产品均拥有一定的“智慧”,具有感知、自适应和决策能力,能够感知外部世界、自动获取外部信息,可用于代替人类体力和某些脑力劳动,并能自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高效决策判断。其中,自适应是智能经济的最高级表现。自适应体现在智能经济发展成熟阶段,随着智能感知的信息不断增加和更新,能够自主地适应变化,智能地完成相对应的处理。其次,在智能经济模式下,更容易实现规模化、集体化、个性化的经济产出,在生产、生活、服务等经济社会中,凡是应用到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领域都会成为智能经济的组成部分。另外,智能经济是智能技术与各种要素的融合,通过融合将技术实体化、泛在化,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兼容发展,促进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多个领域的跨界创新。相比以往的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具有更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通过“智能+”的方式,跨界、跨行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最后,智能经济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进阶形态,并未呈现出其最终状态。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技术的进步是创新的先导力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智能经济将不断演进、不断。
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重要法律制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伴相生。知识产权制度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活动提供基本的行为规则与秩序保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产业化进程。根据 WIPO 最新发布的 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 12 位,比 2020 年上升 2 位,连续 9 年排名稳步上升,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 15 的经济体。中国在本国人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外观设计申请量、创意产品出口等 10 项指标均位列全球第一。
当前,我们正处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最好的时代。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产业开始应用智能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提炼知识,促进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再到整个产业的智能化。以百度智能云为例,其新发展战略已升级为:以“云计算为基础”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云智一体“赋能千行百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云”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安全、稳定、灵活的数字化底座,“智能化引擎”为智能化升级提供领先的创新技术和平台。基于此发布的百度智能云架构2.0,包含“数字化底座、智能化引擎和全场景应用”。数字化底座,包括基础云、数据库、区块链等基础平台,视频云、大数据、云原生开发和地图服务等。在数字化底座之上是智能化引擎,以百度自主研发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为核心,以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百度大脑为支撑。智能化引擎与行业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智能化升级。在此基础上,百度智能云深入行业场景,打造智能应用。在智慧工业方面,基于云智一体的百度智慧工业解决方案,主要致力于提供安全可控的工业智能基础设施,助力降本增效、智能升级。在智慧金融领域,可助力金融机构打造安全可控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智能可信的金融服务;在智慧城市方面,可在城市治理、产业、民生等方面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医疗方面,打造循证AI医疗,可覆盖从患者疾病筛查、院内诊疗到院外管理的服务全流程。2022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其重要目标是使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5G、新材料等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智能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已经可以实现建筑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装配式建筑等产品和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协同作业,应用于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施工环节,能够很好地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大幅减少工地上的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少碳排放,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率先在行业内寻求建造优化,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通过“建筑机器人+BIM+装配式建造”的模式,解决行业发展痛点。截至2022年2月,博智林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已有21款开启商业化应用,并逐步实现人机协同、多机协同操作,探索在复杂的施工场景中开展大规模施工,形成覆盖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2021年底,住建部发布124个智能建造新技术典型案例,其中,自主创新数字化设计软件创新服务案例20项、部品部件智能生产线创新服务案例29项、智慧施工管理系统创新服务案例42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案例20项、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创新服务案例13项。包括由中建三局研发的超高层住宅施工装备集成平台(“住宅造楼机”),是融合外防护架、伸缩雨篷、液压布料机、模板吊挂、管线喷淋、精益建造等功能的智能建造设备,有利于实现高层住宅项目施工现场“工厂化”;还有美的置业的“智装配”BIM设计平台在装配式叠合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和成都市美好装配金堂生产基地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生产线,推动着高层建筑建造方式升级。此外,还有些项目,虽不是房企直接研发,但背后也隐现着房企的投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少有14家智慧建筑相关企业完成融资,其中智鹤科技、小库科技、大界机器人、飞渡科技融资额度均达到或超过亿元。投资方中包括有房企基金,如碧桂园创投、保利资本、金地集团等。
随着中国适龄工作人口增长迅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面临产能过剩,传统的经济引擎已不再适用。基于索洛经济增长理论,当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增长遭遇瓶颈时,全要素生产率便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言而喻。根据埃森哲的报告《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显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潜力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上升1.6个百分点,并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27%。具体而言,人工智能不仅能使农业种植更加精细化、产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也将显著降低制造业的用人成本并生产效率;一方面,智能经济在宏观层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智能经济能与中国目前大力施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同推进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加快产业间整合速度与能力,并改善了企业组织内部治理模式和组织管理手段,为智能经济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人工智能基于数据信息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从而总结规律以未来发展变化趋势,以高效地完成供给侧结构性转变。另一方面,智能经济在行业层面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激发大量创新并触发链式反应,从产业层面看,这就是产业升级;智能经济的核心不仅在于智能制造,还在于以智能制造为基础的智能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构成的智能化城市建设。首先,在智能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拥堵的智能交通系统正在建立,北京和广州等地均开始试点推行。其次,在智能公共服务方面,智能客户服务系统、数字及智能图书馆和智能环境监测系统都将改善人们的生活。最后,人工智能也使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并推进普惠金融的实施;在过去的三次产业革,中国均没能及时参与到全球进程中,以至于在诸多方面落后于欧美国家几十年。而这次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将以其拥有的独有的大数据基础优势,实现国际话语权。关于这一点,从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于2017年6月28日至6月30日在天津举行便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且中国有隐隐超过的趋势,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未来国际话语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