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峻之乱被彻底平定之后,风雨飘摇的东晋政权再次趋于短暂的平静。但是,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东晋那帮衣冠禽兽们是不会虚度光阴的,新一轮步步惊心又开始了。
苏峻之乱的始作俑者、罪魁祸首庾亮,在再次看到自己的皇帝外甥时,据说哭得很是伤心,但因为群众演员太抢戏,都哭得很伤心,所以显示不出他的风格来。于是,他便于第二天使劲地磕头谢罪,请求将他免职,让他带着全家去深山老林当土著。
明日,亮复泥首谢罪,乞骸骨,欲阖门投窜山海
此时九岁的晋成帝经过这一年多的风霜洗礼,已经开始懂事了。自己这个舅舅确实不是东西,但自己爹妈都不在了,周围更是狼视虎顾,必须得留下他。于是便说“此社稷之难,非舅之责也”。啥意思呢?我作为最高领导把这事扛过去了,您以后长点心就得了。
入戏已深的庾亮再次上书说自己是混蛋,晋成帝再次安慰他,说他不是混蛋。
但庾亮觉得就这样戛然而止,自己的行为艺术不够精彩,便打算乘船去搞鲁滨逊漂流记,又被晋成帝让东晋水警给拦下来了。
亮又欲遁逃山海,自暨陽东出,诏有司录夺舟船
要死要活的庾亮最后请求离朝出镇当诸侯,而且给自己选了块战略要地,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出镇芜湖。颇有致敬前辈王敦的味道。
庾亮闹完了之后,晋成帝按套路加封各位平乱功臣。首功者陶侃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 、广、宁州诸军事;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始安郡公;郗鉴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陆晔进爵江陵公;后面的出力文武也全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卞壸及二子、桓彝、刘超、钟雅、羊曼、陶瞻这帮为国死难的同志们分别得到了赠谥。
总体的善后思路跟当初平定王敦之乱后差不多,但大家还记得在平定王敦之乱后,王导因为给投降派周札等人请功而跟郗鉴等人呛起来的事情吗?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次王导再次提出,要给路永、匡术、贾宁这帮最后时刻投奔过来的苏峻余党加官进爵,筹码是朝廷的,人情是自己的,王导的人情账算得很清楚。
但今非昔比,王导和王家的权威已经被慢慢稀释,很多人看不惯王导这种一贯的假公济私行为,温峤直接开怼:朝廷不追究这帮人的责任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老王你差不多就得了。你说你们打算劫皇帝出逃,结果你自己跑出来了,皇帝还在乱军手里。不管事情真假,咱注意点影响行不?
估计王导也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经不起清查,所以也就没有再提这事了。但是,他收买人心的目的还是达到了,那帮降将领了他的情,后面配合他完成了很多战略部署。
庆功会搞完了之后,得给皇帝找个窝和办公室地点了,因为首都建康的宫殿宗庙已经被苏峻乱军烧得精光了,所以温峤便建议迁都到自己辖区的豫章,三吴豪族则请求定都于会稽,各怀鬼胎显而易见。
是时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温 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决
双方争得不可开交之际,王导压轴出场,说建康为古之金陵,是孙权、刘备等历史大咖认证过的风水宝地,皇帝不能因为贫穷而挪窝,现在北方形势很紧,咱不能靠得太近,但是一味地往南搬,有显得我们比较怂,且不利于布防长江一线,还是对建康进行灾后重建比较靠谱。
在王导定调重建建康家园后,他又提出了后期的基本国策:现在这种情况,最合适的就是镇之以静,一定要稳下来,不要再折腾了,这样整个国家就都稳下来了。
今特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由是不复徙都
当年受诏辅政的七大臣中,司马羕和卞壸已死,庾亮出镇豫州,温峤表示战后京师已经休克,我要回江州去经营征调物资以供朝廷,朝中只剩下了王导、郗鉴和陆晔,这三位都是善于“维稳”的高手,所以,在随后几年的恢复中,东晋的权力中枢建康城又慢慢振兴起来了,王导的国家地位再次达到顶峰。
据说,晋成帝每次见到王导都得行下拜之礼;朝廷写给王导的诏书,开头必须得用"敬问"两字;有一年,天下大旱,王导上疏请求退职揽责任,朝廷数次下诏表示您老人家可千万不能走……
见此情景,大家是不是觉得东晋又回到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了?其实不一样,因为此时的琅琊王家,王导已经几乎是光杆司令了,王家当年出镇内外的第一波兄弟们基本上都离世了,家族在王敦乱后一直是处于被严密防控的位置,而且人才素质凋零,都是舞文弄墨的好手却没俩能处理政务治理地方的人才,除了王允之以外,基本上再无可用子弟。
其实此时东晋最大的门阀是还庾亮背后的庾家,庾亮自己身居高位,兄弟庾冰、庾怿、庾条、庾翼都能够独当一面。
身居高位却孤立无援是很危险的,了然于心的王导迫切地需要寻找一个新的盟友。但是,遍观朝野,西边的陶侃有实力但跟他们王家有仇;江州的温峤实力一般且与庾亮关系更好;淮北流民军跟他有阶级障碍,难以合作。思前想后,王导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东晋的新晋权贵郗鉴身上。
郗鉴因为庾亮、温峤和卞壸等当年太子党日益坐大,自己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所以也就顺水推舟地接过了王导的橄榄枝。
王导先是征辟了郗鉴之子郗昙,然后郗鉴又选了王家后辈中的王羲之做女婿,两家正式捆绑在了一起。
也正是因为郗鉴加盟王导,才使得东晋继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的第三次大内战没能打得起来。因为郗鉴屯兵在位置极其关键的京口。
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地区,在东晋初期时属于地广人稀、田恶少渠的地方,一直没怎么开发,属于战略大后方,前面有合肥、历阳、建康挡着,不用太担心北边胡虏和流民军的袭扰,又属于建康和三吴之间过渡的城乡结合部地带。这么一个城乡结合部因为永嘉之乱后,大量流民无处可去,逐渐成为了流浪者的天堂。
由于郗鉴是京口唯一的政府军阀,与聚居于此的士族和流民形成了一种的利益共生关系,士族和流民都需要郗鉴的武力保护,而郗鉴则需要他们提供兵马钱粮。
而且,从地图上看,京口是极其方便控制三吴地区的物资流通的,这就导致三吴地区也渐渐向郗鉴靠拢。
总而言之,驻扎在京口的郗鉴,是当时整个扬州地区最关键的军事力量。既可以成为建康的后援团,也可以成为平抚稳定三吴大粮仓的变压器,同时还可以肩负起了打击沿海海盗的特殊职责。
如果没有郗鉴的震慑力,东晋的门阀战争是不可能转变为之后的暗战的,而是会愈演愈烈地搞接力赛。
庾亮出镇豫州一个月后,江州的温峤就去世了。温峤去世了,江州就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各大想要发展自身势力的门阀便纷纷触角伸向了江州。
东晋时的江州,兼括今江西、福建二省,也是永嘉之乱后的流民集中营之一。乱世之中,得人口者得天下,江州因此成为了南方诸州里发展爆发性最强的地方,豫章仓(今南昌)、钓矶仓(今都昌)到了东晋立国后都已经是当时非常大的粮仓了,苏峻乱后,扬州一片废墟,所有的灾后重建和政府运转全是靠江州运漕资助的。
今朝廷空竭,百官无禄,惟资江州运
而且,江州的战略位置还特别重要,东西方向能掐断长江中游,位居荆、扬两州枢纽地带,境内有赣江可通南北,跨过分水岭的大庾岭还能抵达广州。江西在宋朝的靖康之耻后,因为类似的逻辑,彻底成为了宋、明两朝的文化、经济大省。当然,此时的江州还是比不上传统强州荆州、扬州的。
温峤刚死,王导就以温峤下属刘胤继任江州刺史,下手真快。
这个刘胤呢,原始老板是幽州大佬王浚,后来代表北方流民军首邵续来建康劝司马睿当皇帝,进而在江南定居了。属于没啥权力根基的人物,后来同病相怜地投靠了温峤。
陶侃和庾亮对王导这种办事方式和刘胤这个受益人,都不认可,便说刘胤不是当江州刺史那块料,对王导表达了反对意见。但王导没搭理他们。
以平南事军司刘胤为江州刺史。陶侃、郗鉴皆言胤非方伯才,司徒导不从
但这个时候的王导已经没法说一不二了,为了让陶侃、庾亮等人能想得通,便派儿子王悦给大家说这是前任刺史温峤的意思。
江州,国之南藩,要害之地,而胤以侈之性,卧而对之,不有外变,必有内患矣。悦曰:此温平南之意也
言下之意,你们说刘胤不行,但温峤却推荐了他,难道你们比温峤还明白人家江州的事?
就这样,刘胤总算是顺利上任了。但他仅仅任职半年,就“不恤政事,大殖财货,商贩百万,以私废公”被奏免,然后被他一直看不起的流民军背景的郭默袭杀。
然而,王导很有意思地官方承认这一既定事实,并把郭默任命为江州刺史。
司徒导以郭默骁勇难制,己亥,大赦,枭胤首于大航,以默为江州刺史
这就搞得陶侃、庾亮等人很不痛快了,敢情江州刺史这个职位就专门为你王导这张嘴而设置的?于是,性格耿直的陶侃就开始炮轰王导:他郭默杀刺史你就让他当刺史,他杀你这个丞相你就让他当丞相吗?
王导不敢拿陶侃这种实力派怎么样,于是便敷衍回复说,自己是担心把郭默逼反了,先稳住他,以后再找机会办他。
陶侃决定不再惯王导这种搅屎棍的毛病,直接起兵讨伐郭默。
庾亮一见陶大哥有所动作了,也赶紧出兵两万,跟上节奏。
仅仅用了两个月,郭默一党被清除得干干净净。
老狐狸王导赶紧做顺水人情,先对陶侃出兵平乱的行动表示了高度认可,然后赶紧把江州刺史的编制送给了陶侃。至此陶侃变成了荆、江二州刺史。
但是,已经被老王家的人恶心到家了的陶侃并不买王导的账,打算起兵把王导赶下位。但因为郗鉴不同意,才计划搁浅。
时王导辅政,主幼时艰,务存大纲,不拘细目,委任赵胤、贾宁等诸将,并不奉法,大臣患之。陶侃尝欲起兵废导,而郗鉴不从,乃止
庾亮这货一见陶侃都发飙了,他还怕个屁,所以也跟着嚷嚷要废掉王导。但想要废王导前,还是需要得到镇京口的郗鉴支持,郗鉴继续不同意。庾亮并不死心,先后两次写信去争取郗鉴的同意,但都被拒绝了,最后才逼不得已地放弃。
至是,亮又欲率众黜导,又以谘鉴,而鉴又不许。亮与鉴笺曰······鉴又不许,故其事得息
所以,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郗鉴的死挺,王导受得住陶侃和庾亮这俩位大佬的怒火吗?
332年,陶侃遣子陶斌与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击败后赵郭敬,派侄子陶臻、竟陵太守李阳等共破新野,收复襄阳。此战后,陶侃达到了人生巅峰,拜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随后,近乎无敌的陶侃开启了无欲无求模式,让朝廷不要给自己加官进爵了。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差不多就得了。
334年六月,陶侃病重,有一次上表逊位,其实主要目的是给子孙后代留条后路。他说自己这一辈子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圣上领导英明,同事们给力,点名表扬了王导、郗鉴、庾亮三位同志,说事情其实都是他们办的。所以,国家给自己的权力和荣誉现在如数上交。
谨遣左长史殷羡奉送所假节麾、幢曲盖、侍中貂蝉、太尉章、荆江州刺史印传启戟
陶侃最后卸任回封国之前,还把所有物资登记在册,账目明了。封印仓库、交接钥匙,一切办得明明白白才登船走人。
及疾笃,将归长沙,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以付王愆期,然后登舟,朝野以为美谈
334年六月十三,陶侃病逝于归国的路上。这位两晋最为优质的历史偶像就此与大家告别了。他这一辈子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忠贞、有为、恭谨、节俭、谦退,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和民族脊梁。
陶侃死后,晋成帝加平西将军庾亮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豫、荆三州刺史,镇武昌。基本上接管了陶侃的权力。
但庾亮这货真不是个东西,他忘记陶侃生前是如何不介意他惹出来的苏峻之乱让儿子陶瞻战死,不计较他从头到尾的防着人家,解他危难、给他面子、帮他复国了,他在陶侃尸骨未寒之际,就开始绞尽脑汁去杀害人家的子嗣了。
陶侃的孩子中,陶夏、陶斌和陶称手中各有兵数千,对老爹的政治遗产都比较有想法。陶斌先回了长沙,把老爹封国中的兵器财物全卷包了,结果被陶夏干掉了。然后,庾亮便借机安排陶夏意外死亡了。最后在四年后,又把陶侃最后一个有一定势力的儿子陶侃给杀了。
值得一提的是,庾亮的杀人手法极其下作。庾亮这人啦,堪称现实版“东郭先生与狼”中的白眼狼。但是,苍天好轮回,他的子嗣后面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被另一只大老虎一个个咬死。
慢慢地,庾亮变成了第二个王敦,朝堂上的王导逐渐被架空,所以弄得王导经常站在建康的城头上,遥望西边,说庾亮卷起的尘土把人都给吹脏了。
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王导之所以还敢如此从容地恶心庾亮,还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个实力军阀郗鉴。庾、王两大顶级门阀的上下游对峙,因为有郗鉴这个中间砝码存在,谁也干不掉谁。
时间来到了339年,僵局之下,历史终于要向下一个阶段演化了。这年七月,东晋官场不倒翁王导终于倒了,享年64岁;八月,给王导站台的郗鉴也走了,终年71岁。
紧接着,还来不及开心太久的庾亮也在340年正月初一下线了,年仅52岁。没办法,你庾亮这一辈子缺德事做太多了,老天只能给你这个寿命。
至此,东晋前期的所有政治大佬都走人了。但从牌面上来看,还是庾家占据了绝对优势,因为庾亮还有好几个能力不错的弟弟。但还是那句话,天道好轮回,试问苍天放过谁?老天得给你们庾家施展死亡诅咒了。
庾亮死后,荆、江势力由其弟庾冰继承。
但342年,庾家兄弟中的庾怿毒杀王允之不成后自杀,不久40岁的王家顶梁柱王允之虽然没被毒杀但也于342年离世。
还是342年,六月,22岁的晋成帝病逝。无子,由弟弟晋康帝继位。
两年后,344年,23岁的晋康帝和掌权荆江时年48岁的庾冰也死了。
庾冰死后,弟弟庾翼继续掌权。但也仅仅嗨了一年,于345年也死了。
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半辈子的王家和庾家可堪大用的人物至此全部死绝,剩下的人要不就安安心心去研究书法文学、搞点曲水流觞的娱乐活动,要不就成为别人的政治垫脚石,成为他人屠刀下的断头鬼。
王导、庾亮们,也不知道你们泉下有知的话,会不会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
有时候我们去不停地回放自己的人生前半段,真的会发现当初一些曾让自己要死要活的人和事,时过境迁之后,真的就变得格外的云淡风轻了。所以,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把内心之中的欲望拉得太满,首先你不一定能得到,其次你得到了也不一定能守得住,最后就算你拼命护住了,老天也可能从你的子孙后代手中收走。
人生,精满自溢,月盈则亏,其实是没有永恒的得失的,有的只是生生不息、循环不止的因果报应。你今天志得意满,难保你明天不垂头丧气;你今天意气风发,难保你明天不举步维艰……如果我们做人做事都能给自己和他人留点余地,我们的后路才会真正变得更加有保障。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很多朋友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做好事不问前程,那好事值几块钱一斤呢?这其实是一种现买现卖的即时逻辑,很多时候是容易变得偏激和狭隘的。真正具有长远格局的人,会把人生当成一个循环项目去经营,自然就不会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