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古为荆扬之南裔,秦并天下后为长沙郡之南境,介于百越之间。汉武帝灭南越国,置浈阳县,翁源之地属之。南梁承圣三年(554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县治安阳里。
清嘉庆版翁源县志·县城图
据明嘉靖年间《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池中有泉水八处,谓之八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盖翁源者,即翁水之源也。
民国时期翁源县区乡镇区分图
北宋淳化年间,翁源县治由安阳里迁至下窖。景祐五年,又迁县治于濛瀤。南宋建炎三年再迁县治于细草冈。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翁源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翁源并入曲江,故翁源县改设巡司。大德五年(1301年),复置翁源县。延祐六年(1319年),翁源再度并入曲江。元末至正年间,谭清割据翁源故治并草创土城。
50年代翁源县周边地形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翁源建置,但改称岑水县,隶韶州府,不久又复名翁源,并沿用谭清所筑土城。洪武二十五年,知县夏应诚谋划设计完善城防。
60年代翁源县卫星影像图
天顺六年,通判杜宥、知县程振以砖石包砌土城,外开护城河。城周四百六十七丈,开东、西、南三座城门。成化三年建三门城楼。
翁源县城大致范围示意
嘉靖二十五年,知县侯仁复重新城垣,称南门为阜民门,东门为施化门,西门为通韶门。嘉靖三十二年,筑三门瓮城。崇祯十一年,重修城楼,南城楼匾额“纵目”,东城门匾额“紫来”,西城楼匾额“飞云棬雨”。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翁源县周边地形
1938年日军乘粤军主力北上参加武汉会战,发动广州会战,期间日机频繁轰炸广东各县城,为方便疏散群众,广东政府下令各县拆毁城墙,翁源县城就此被拆除,仅留三座城门楼(亦在解放后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