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伐曹魏均功亏一篑,是因为他军事才能不足吗?

南椁说娱乐 2023-02-20 12:21:36
前言:南攻易,北伐难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发起的统一战争均存在着南征易、北伐难的吊诡现象。回望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南征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但北伐成功的却寥寥无几,掰起指头算大约只有三次 :一次是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从汉中北伐关中(三秦)、大明开基帝王朱元璋对残元势力发起的北伐,另一次是国民政府对各路军阀发起的北伐。

纵览中国大历史,确实有南下容易,北上困难的诡奇现象。每至王朝更替之时,各新兴势力若从北往南进攻,只要措施得当,坚持不懈,大都能以摧枯拉朽之势翦灭群雄,最终问鼎中原,统一天下。但若从南往北攻伐,则困难重重,且大都以失败收场。历史上北伐成功的例子非常罕见。北伐功亏一篑的例子却信手拈来:三国蜀汉诸葛亮五伐中原、姜维十一伐中原、东晋的桓温、祖狄、刘裕北伐、北宋韩侂胄开禧北伐、南宋岳飞北伐、清末太平军北伐均遭失败。而成功的只有廖廖三次。为何自古用兵皆是南下容易、北上困难呢?往大了说是山川地理的阻隔,民风社情的迥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往小了说是北人善于骑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作战是不小的优势,而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的地理特点又助长了这种优势,这些因素都让北伐变得困难重重。而从北往南发起的军事行动则相对容易成功。要破解这一千古谜题并不容易,要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寻求答案,而且要广泛涉猎,从多方面求证才能一窥玄机。

在此单就诸葛亮五次北伐均遭失败的原因进行浅显探讨。

诸葛亮的至暗时刻:五次北伐曹魏均铩羽而归

蜀汉丞相诸葛亮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均无功而返,常使后世英雄为之扼腕垂泪。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蜀军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呢?

刘备死后,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了他精心准备已久的第一次伐魏战争。从这一年起,诸葛亮先后五伐曹魏,虽有小胜,却未得中原寸土,最后还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惫的结果。难道是他浪得虚名、不具备这个能力吗?

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上看,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所以一次次无功而返,每次均有不同的原因。第一次兵出祁山本来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形势极为有利,却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而被迫撤军;第二次是因为后勤保障出了问题,导致军粮供应不上;第三次出祁山后因蜀汉后起之秀张苞(张飞之子)意外死亡,诸葛亮闻讯后悲伤过度而致病,不得已而退兵;第四次出祁山后因曹魏施反间计,派苟安四处散布流言,使蜀后主刘禅猜忌诸葛亮,下诏退兵;第五次是因为李严督运粮草不利,使前线军粮出现短缺,士兵就要饿肚子,诸葛亮被迫矫诏班师。第六次北伐,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由长史杨仪暂代统帅之职,引蜀国北伐大军缓缓退回汉中。

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中,诸葛亮一共发起过五次北伐。他每一次兵出祁山后遇到的困难几乎都是相同的。蜀军北伐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军粮运输的难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西川山高路险,运输困难,劳师远征的蜀军只能速战速决,无法打持久战,且很容易被敌军偷袭甚至截断粮道。 五次北伐,虽然都是诸葛亮采取主动进攻态势,但打到最后,战事基本就演变为劫粮之战了。另一个难题是魏军据险坚守,绝不轻易出战。战事初起时,魏军因准备不足,被蜀军打的有些措手不及,甚至被蜀军牵着鼻子走、盲目追击、疲于奔命。但后来司马懿临危受命, 老谋深算的他窥破了诸葛亮的软肋,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蜀军几乎没有机会与魏军交手,更没有机会在野战中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诸葛亮欲求决战而不得,亦无计可施。

粮草转运困难的问题,诸葛亮已基本解决了。他主要采取了三个办法:第一是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山区狭窄险道上的运输效率,大大缓解了人、畜运力不足的难题;而是采取“取之于敌”之法,派军士赴魏属陇西之地,抢收敌方已成熟的麦子,补充军粮;三是做好与敌长期相持的准备,分拨出一部分士兵屯田,自给自足,进一步减少了粮草转运不利的压力。但对魏军坚守不战的难题一直没有有效对策,以至于北伐蜀军长期屯扎于两国交界处难进一步,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依然没有找到与魏军决战的机会,本该狂飙突进、直捣中原的北伐就这样被打成了胶着战、持久战。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北伐难于建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足,他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行政能力很强,是安邦定国的大才,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却显得过于谨慎,不善以奇用兵,在军事能力上略有不足。陈寿还犀利地指出,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平定中原,一统天下,所以不顾国家、百姓的承受能力,无视魏强蜀弱的现实,无休无止地连年用兵,不客气地形容就叫穷兵黩武。而后世史家对他耗尽民力、“五伐中原”的总体评价大都以陈寿观点为蓝本。

如果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真像陈寿认为的那样军事能力一般,那么当年枭雄刘备不厌其烦“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作何解释?“南阳卧龙”可安天下的盛名难道是浪得虚名?

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混战不休的动荡年代里,检验人才的标准就是看其军事能力,军事才能的类型大约分为实战型与参谋型,职能虽不同,但价值几乎一样。

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冲锋陷阵的猛将比,诸葛亮无疑是高参型军事人才。对于昔日胸怀大志却实力弱小甚至连块根据地都没有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一出山就给他献上了一册 《隆中对》,不但给他呈上了一份东联孙权、北抗曹魏、西据荆益的远景战略规划,而且还详细陈述了具体实施步骤,所以诸葛亮必定是一位登高望远的大军事家。在这份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也获得了刘备的认可,被拜为军师将军。刘备曾由衷的对关羽、张飞赞叹道:“吾得诸葛亮,犹鱼之有水也” 。

因此可以判定能够,诸葛亮高超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应和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差距不大。他五出祁山虽然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但在与司马懿的军事较量中稍占上风, 甚至好几次把魏军打得大败亏输,把司马懿搞得焦头烂额。他病死五丈原后,杨仪等人遵照其生前部署用疑兵之计缓缓撤退,司马懿被诓后不敢放肆追击,待他明白过来后见到诸葛亮在沿途设置的营垒时,也发乎内心的赞叹诸葛是天下奇才。

那么,为什么蜀汉拥有如此优秀的军事奇才,却无法战胜曹魏、直捣中原呢?

蜀汉不占天时、地利,诸葛亮北伐注定难以成功

彼时曹魏占据广袤的北方,尤其是据有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方面的优势是蜀汉无法望其项背的,打仗拼的是综合国力,从综合国力上比较,曹魏远强于蜀汉。当然,也不能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全都是比拼国力,因为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诸葛亮发动五次北伐均无功而返的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第一:北伐的最佳机遇期已经错过。三国历史基本分两个时期,前段是东汉末军阀混战期,后段是魏、吴、蜀三国对峙期。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廷对地方实力派失去控制,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十常侍之乱、董卓擅权、李傕、郭汜逞凶、 曹操崛起,这些人轮流把持朝政。在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孝义思想的影响下,刘邦白马盟誓时发出的“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嘶吼仍余音袅袅,刘氏家族被认为是汉室的维护者与法定代表人,仍然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篡权者面临着被天下人质疑与讨伐的道德风险。

就连雄才大略、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尽管他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势,但仍然忌惮社会舆论,不敢公然篡夺皇权,直到死仍只是以汉相自诩。曹操虽然把汉献帝视为傀儡,但并未篡逆, 还是被天下人斥责,被社会舆论指责其“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还随时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口诛笔伐式的声讨甚至谋刺。

改变尊刘为正溯的观念确实很难,有时还要付出巨大代价。确切的说,从赤壁大战爆发前后到刘备占据荆州这段时间,应该说是兴复汉室的最佳时期。只可惜彼时的刘备实力弱小,有心无力。

待刘备袭夺了益州,占据了汉中,有了稳固的根据地,麾下兵多将广,人才济济,正欲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时,关羽率先打响襄樊之战后又遭东吴偷袭,丢了荆州,之后又有夷陵惨败,导致蜀汉国力大损...... 刘备死后,诸葛亮传承了他兴复汉室的衣钵。他先是用恩威并施之策,一举平定了南方屡屡作乱的孟获,又镇压了蜀汉内部的叛乱,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北伐时,雄踞中原的曹魏经十几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富军强。姜尚(子牙)说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故天命无常,惟眷有德”。姜子牙的意思说白了就叫“天下本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新兴的统治者也在向治下之民不断灌输这种思想,本来心向刘汉的民众对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也在逐渐接纳并认可。

到这时,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口号虽然还是蜀汉的奋斗目标,但这个让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热血沸腾的理想其实早已没有以往那样强大的感召力,且在人们的心目中被日趋稀释、淡化了,诸葛亮、姜维等人空国北伐最终实际已沦为穷兵黩武式的不义之战了。机遇稍纵即逝,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的最佳时机早已错过,这也是他一次次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回的一个重要原因。

蜀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北伐持消极态度

细究三国史料,你会发现蜀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北伐并不积极支持,甚至持消极态度。

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临表涕零”的表述中,今人可以从中看出刘禅对诸葛亮倾力北伐是不太赞同的。 无论是之前诸葛亮南征孟获还是后来的北伐曹魏,刘禅似乎都不太赞同,甚至持消极态度。譬如诸葛亮征南中时,刘禅对他说:“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魏、吴来攻,如之奈何”?后诸葛亮率大军北伐时,刘禅又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还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诸葛亮每次出兵,刘禅总是疑虑重重,变相阻挠, 从不积极表态支持,嘴里还说些不着边的话,于是后世揶揄他是个“烂泥糊不上墙”的刘阿斗。

其实,仔细分析刘禅的话,就会发现阿斗不傻,与其说他不支持诸葛亮率军北伐,不如说他不愿让诸葛亮独掌军权。

刘备死后,蜀汉的权力秩序早已乾坤颠倒。特别是到了蜀汉中后期,军政大权被丞相诸葛亮实际掌握,国家大事基本由他一人裁决,臣强主弱的现实让刘禅如履薄冰,同时他也随时面临被权相罢黜的风险。在那个信奉丛林法则、毫无政治文明的时代,军权能决定一切。刘禅并非雄才大略之君,诸葛亮也不是野心勃勃、无忠无信之臣,但因刘禅心怀恐惧,这种君臣和谐的局面最后变成了彼此猜忌、防范,刘禅口口声声“相父、相父” ,背后却是对大权独揽的诸葛亮怀着深深的戒惧之心。

刘备对诸葛亮亦有猜忌之心,这种担心深深的影响了后主刘禅

史载,刘备兵败夷陵后悔愧交加,加上年事已高,鞍马劳顿,很快就病入膏肓了。临终前,他托孤诸葛亮、李严,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 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蜀汉之主)”。这句话表面是刘备的肺腑之言,以及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其实是话里有话,玄外有音 :刘备这句临终托孤之言,实际等于在暗示刘禅,眼前这位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人,是随时会取代你,甚至是会随时要你小命的人。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能力刘禅想必早有耳闻。这样一位足智多谋、能力出众的人,其个人力量早已凌驾于君权之上了。

因此,刘禅即位后,整日担心的不是曹魏、孙吴可能发起的进攻,而是诸葛亮对朝政尤其是军权的绝对控制,但他的能力远不如父皇刘备,无力驾驭威望卓著的诸葛亮,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韬光养晦、装傻扮懵。他暗地里唆使反对北伐的大臣譙周,每次当诸葛亮欲兴兵北伐时,就以天象不利为由劝其罢兵息战。因此,后主刘禅对北伐的消极态度也对诸葛亮的用兵起了不容小觑的牵制作用。

面对刘禅疑忌,诸葛亮为求自保,也把北伐当成了避祸手段

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猜忌心知肚明,出于自保心理,他也把北伐当成了一种远离政治斗争漩涡、在外消灾避祸的手段。

这应该是诸葛亮五伐中原而未取曹魏尺寸土地的最主要原因。

在新君暗弱,自己实力雄厚又难避觊觎大权嫌疑的情况下,首辅诸葛亮的日子也很难过。当年在白帝城永安宫,刘备就立储一事咨询诸葛亮的意见时,诸葛亮含混地敷衍道:“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他以外臣不得干预内事为由,用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巧妙地回避了敏感的立储之争话题。在这种没得选择的问题上,诸葛亮并未立场坚定的表示支持刘禅,这点刘禅心里清楚,诸葛亮当然更明白。刘禅登基称帝后,诸葛亮实际上相当被动。永安托孤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刘备的临终嘱托,刘禅会如何理解,诸葛亮心里当然会十分清楚。

假如后主真的把自己当成首要威胁因素, 那自己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塌天之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保障自己安全的最可靠办法无疑是控制军权,手握重兵。

当年在荆州时,诸葛亮也是如此劝诫刘表之子刘琦远赴夏口以躲避后母以及蔡瑁、张允加害的。诸葛亮去世后,深得其真传的弟子姜维也采用了这个避祸办法长期驻军在外并十一伐中原的。

刘备死后,蜀汉将星闪耀,孟获作乱南中时,诸葛亮完全可以派一员大将统军南征,可他却不辞劳苦,偏要自己率军亲征。平定孟获后,他又连年发起北伐。他不仅自己亲自督阵指挥,而且还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兵出祁山。兵法云:“兵贵速,不贵久”。熟读兵书,满腹韬略的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他总是执拗的往同一个方向用兵,这也不符合“以奇用兵”的军事原则啊。大军事家诸葛亮会不明白这个军事常识吗?

很显然不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很清楚:“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击,直捣中原,全取天下。

既然他如此明白,为何还要在五次北伐时均傻乎乎的从祁山一个点发起进攻呢?当然,因关羽丢了荆州,东面的伐魏跳板已经失去,没有了两路合击的可能,但房陵、上庸仍然互为犄角,可做伐魏的突破口,但慧眼如炬的诸葛亮却没有从这两个方向出兵。军事经验丰富的悍将魏延多次提出循秦岭而东,出子午谷直扑长安的作战方案时,诸葛亮也以轻率冒进为由给一票否决了。

因为诸葛亮心里有自己的打算,他很清楚在彼时的政治格局下,后主刘禅对自己心存忌惮,君臣已经开始相互防范了。如果自己真的先夺关中,再取中原,那么君臣关系将更难维系。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的功臣血泪诸葛亮不会不懂。所以,他只把北伐当做一种避祸的手段。他宁肯在凉州一带的大山里和司马懿玩兜圈子游戏,有时还和坚守不出的魏军打起了持久战、消耗战,也不愿采用正确用兵方略,全力以赴进行北伐。

最后,事事亲力亲为的诸葛亮积劳成疾,油尽灯枯,病死于五丈原军中,或许这样对他自己、对后主刘禅甚至死对头司马懿、曹丕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1 阅读:83
评论列表
  • 2023-03-17 00:30

    诸葛亮北伐只是为了维持蜀国统治,为了掌握兵权,刘备托孤时以诸葛亮主持朝政,李严掌控军事的平衡局面。

南椁说娱乐

简介:为您提供最新、最精彩的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