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8年入伍,第一年每月津贴6.75元,还穿上了新发的78式军裙

史乎友文 2024-10-30 04:08:15

素材/杨芸

编发/史乎文乎

(注:为使得大家阅读流畅,文章包含虚构情节。)

1978年12月底,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刚满十六岁的我,应征入伍。我们五十多名女兵,在接兵干部的带领下到部队后,分别成为了通信兵、护理兵和文艺兵(包括我在内,一共二十多名),为部队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活力。

1979年1月底,在完成短暂的、为期二十天的新兵训练后,我们这二十多名小文艺兵(平均年龄十七岁),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空六军军部。到达军部的第二天(1979年1月27日),我们就要进行第一次汇报演出。记得那天是除夕,呼啸了一整天的北风,也终于在傍晚停歇了下来,夜晚透明,星星挤在夜空中瑟瑟发抖。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军部大礼堂是人山人海、比肩继踵,前来观看演出的战士们都十分高兴,他们终于见到女兵了(在七十年代,在部队,女兵相对来说比较少)。

当时,我们这些文艺兵虽然属于军部宣传队,但却并没有营房可以“栖身”(宿舍还没有建好)。于是,队长就带领着我们,搭起了一排简易的大棚。同时,由于我们这批文艺兵的平均年龄很小,所以无论是军装,还是大头鞋,都无一例外的偏大,穿在身上和脚上,看起来都十分臃肿。但不管条件如何艰苦,环境如何艰难,来到军部后,在短暂春节假期过后,我们便开始投入到了正式的训练中。

每天早晨起来跑步、操练,那“一二三四、一二三四”的声音,不停地在清晨的山谷中回荡,惊飞了麻雀,唤起了歌声。白天的训练还好,还能接受,最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紧急集合了,因为它总是在半夜进行。记得当时,每每到了半夜,大家睡得正熟的时候,教导员就会吹响他的集合哨。

听见哨声,女兵们是一阵忙乱,穿上军装,匆忙地打好背包,也顾不得穿袜子,就那样稀里哗啦地站到院子里,然后队长就开始带领着我们拉练了。每次紧急集合,我们通常还没跑多远,背包就开始散架了,各种状况是层出不穷,但没办法,还是要接着跑。因此,当时大家那滑稽的样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睡觉的床铺(临时宿舍),是一个大通铺,每个女兵只有大约一尺宽的地方可以平躺。因此,每当有战友要翻身时,我们就约好了,说一声预备“起”,然后大家一起翻过去。当时,正值二月初,还是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因此挤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我们,反倒充满了温馨。

当时,我们宣传队的一位领导(姓王,为人十分和善),很为自己招来的这批文艺兵骄傲。因此,春天才刚来,他就让我们换上部队第一次改装发下来的蓝裙子(78式军裙),戴上无檐帽,排着队在院子里走上一圈。在此之前,军部的男兵们,还没有见过穿蓝裙子的女兵。因此,在看到我们时,男兵们都纷纷瞪大了眼睛。白天穿着蓝裙子,我们也十分开心,可到了晚上,就有好几个女兵开始拉肚子了。原来,虽然到了春天,但风还是很冷,吹得穿着裙子的我们,是“透心凉”。

后来,到五月初(1979年),我们终于搬进了盖好的营房。这下,可以养猪、种菜来改善伙食。终于,我们这些女兵,再也不用每天都吃那“钢丝面”了。

文艺兵,是不能在春节期间探家的。因此,1980年的春节期间,我们就在队长的带领下,下到各个连队,进行慰问演出。记得当时,正值二月中旬,山里刚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路上的积雪足有一尺深。但无论条件如何艰苦,我们都是风雪无阻。因此,在那漫天飞舞的大雪中,我们坐着大卡车,是一路颠簸地朝着大山深处前行。

到达连队后,我们顾不得一路的奔波劳累,洗掉脸上的灰尘后,就开始进行演出前的准备。虽然演出很累,很辛苦,但每每看着连里的战士们,是那样兴高采烈地欢迎我们(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不舍得吃的白面,给我们煮面条),我们这些女兵,都鼓足了劲,是认真地进行演出。

在七十年代,我们女兵,第一年每个月的津贴是6.75元(有0.75元的卫生费补贴)。记得当时,当我第一次领到这6.75元的津贴时,心里真是高兴极了。毕竟,这可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有属于自己的“工资”(当时,按照当地的物价,鸡蛋是0.05元一个)。

我自1978年12入伍以来,一直当了六年兵,在1985年退伍时(在百万大裁军的浪潮中),已经拿到了每月20.7元的津贴,是宣传队里不折不扣的老兵。因此,当时大家每每见到我时,也都会亲切地喊上一声杨大姐。而在我六年的文艺兵生涯中,1981年,我们宣传队一次到内蒙雷达33团演出的经历,让我至今难忘。

记得当时,来到33团后,因为演出条件比较艰苦,我们就把两辆卡车反着对上,用一大块白布把车挡着,再架上两盏灯,就开演了。当时,除了连里的战士,草原上的牧民老乡,他们得知有宣传队来了,还听说有女兵,就奔走相告、结伴而行,全来看我们演出(据说,当时有的乡亲为了来看演出,足足赶了四个小时的牛车)。

当时,我们宣传队(一共三十二人),每到一个雷达站,只给七八名战士表演(一部分战士有值班任务)。如果恰逢晚上,战士们还会把宿舍让给我们女兵住。说是宿舍,其实就是大通铺,一个大通铺可以睡六个人。虽然有些拥挤,但在那寒冷的蒙古草原,我们心里还是非常满足。要知道,我们在睡大通铺时,战士们就只能在值班室里,坐着睡觉(当时的我们,都很感动)。

除此之外,在33团演出时,用水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要知道,33团的战士们,平时用水,都是靠水车,去几十公里外的机井拉水(一周拉一次),十分不容易。而我们宣传队人太多,一来,就把战士们的水全用完了。到最后,战士们每人每天只能分一盆水(包括洗脸、刷牙、洗衣服等等),记得当时,在看到这一幕时,我的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内蒙的战士们,真是辛苦你们了。

除了吃水,33团的战士们伙食也不好。在当时,部队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0.47元,对于在内地的我们来说,虽然饭菜有点缺油少肉、清汤寡水,但好在能吃饱,还有蔬菜。而33团的战士们,他们一年四季,根本吃不到任何新鲜蔬菜,吃菜就是以粉条、海带、黄豆、咸菜和土豆为主。记得当时,33团的战士们,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很是形象,“土豆丝、土豆块、土豆丁、土豆片,吃饺子还是土豆馅”。

因此,当时对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不来33团,真不知道这里的战士这么苦。所以,我们宣传队全体人员,在来到33团后,都抱着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要多演、认真演的态度,来给战士们演出(除了我们下连队演出,战士们平时根本看不到别的任何演出)。记得当时,我们每天至少要演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上午要赶路)。

虽然连续的演出很苦、很累,但看着战士们那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们的心里都很满足。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到今天,转眼四十四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但每每想到当时演出时,战士们看我们表演的神情,还是让我情不能已、思绪万千,多么好的战士们。

只是,岁月不待人。到今天,自1985年我退伍离开部队,已经三十九年过去了,那让我魂牵梦绕的空六军军部,也早已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复存在了。但是,在那里当过兵的战友们,总是想回去看看。而每次回去,当年当兵时的一幕幕、一片片,都会涌上心头,过去的场景也会一一再现,让人情不可却、感慨万千。

一生中有过当兵的经历,真是永远都不会忘记。

—完—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