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缘何如此尴尬?国家该有所行动了。
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当老师;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当语文老师,这段话在语文教师圈中广泛流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尴尬。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理应得到很好的学习与传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现实中尴尬的现实却是语文学科不受重视,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领导不愿重视。小学阶段还算可以,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更是如此。学生总觉得平时学与不学、听与不听没多大区别,考试又不像数理化那么拉分,所以总不大愿学。
所以,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育就这么尴尬地持续下去,眼看着学生书写越来越差、表达越来越匮乏、兴趣越来越低,教师们而又深深地无奈且痛惜。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只能加强,不应削弱,国家该到了出手的时候了。
1. 适当增加语文学科的分数。
高考中,现在语文、英语、数学的分数同为150分,建议将语文增加到180分,适当降低英语的分数,一方面彰显“中学为体”“文化自信”的理念;另一方面外语的学习确实付出多、成效小,耽误了语文、数学以及综合学科的学习,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翻译软件及电子成品不断涌现,未来,外语可能不会再成为全球化人际交流的语言障碍了,近年来,降低外语权重的讨论不绝于耳,国家似乎应该做出回应了。
2. 完善试题结构,增大语文的拉分空间。
我们确实得正视这个问题,语文相对数理化来说,“拉分”作用相对较小,学生、教师和领导都面临着巨大的成绩压力,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将精力和资源往数理化方面大规模倾斜,在这种倾斜力面前,任何说教都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这就如同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化的社会里你反反复复地告诫人们“金钱不重要”“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些话语即使正确,也会在社会大势面前毫无说服力。
利益的驱动有时比绝大多数的说教都管用,让语文也成为“拉分”学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重视、学习,老师自然而然就会去研究,领导自然而然就会去重视,这比什么都有效。
3. 对语文进行再定位、再审视。
语文到底是什么?包括各级专家们在内,似乎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现在的语文几乎什么都可以拿来学,几乎什么人都可以来讲,几乎什么都可以拿来考,略等于文科中的综合学科了,既缺乏自己学科的学理定性,也没有自己学科的核心内涵。文史哲不分家,大乱炖,强调人文性,又唯恐曲高和寡;强调工具性,又担心缺少人文关怀;强调思想性,又担心变成道德说教……。
语文到底是什么?近些年来,专家和名师层出不穷,生命语文、深度语文、美学语文、人文语文、导读语文、情感语文、关怀语文、本真语文、大语文……,从来没有哪一个学科会搞出这么多花名堂,老师们尚且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更何况使我们的孩子呢?
是时候该对语文学科进行再定位、再审视了!晴耕雨读,茶歇小站,读书闲聊,敬请关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