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这样的老师,谁家的孩子摊上了,那真是莫大的福气

才干王营评 2024-12-22 08:35:19

孙维刚这样的老师,谁家的孩子摊上了,那真是莫大的福气

泰安家校共育

2024年12月19日 07:06 山东

1997年,北京22中高三(1)班的学生在高考中100%上了录取线,38人达重点校标准,有22人考入清华、北大。这在北京市中学教学班中绝无仅有。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是孙维刚。更令人惊奇的是,全班40名学生全部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入初中时,26人达不到区重点中学录取线,还有14人是就近入学的学生。

孙维刚用17年连续带过三轮实验班,都是从初一带到高三,有时还同时兼带初一和高三。1980年接手的第一轮实验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了录取分数线。第二轮实验班,41名学生中有15人考入北大、清华,那一年,东城区达到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一半来自这个班。

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的15名获得者中,有12名都是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数学教师孙维刚的学生。

孙维刚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维刚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先“闪现”一下,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一个初一学生问数学老师:“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有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孙维刚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作有理,这是翻译上的一个差错。“rational number”,日本人把它译为“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中把它移植过来。“rational number”是指可以被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分数是整数之比,如4/7是4∶7,整数也一样,3是3∶1……所以整数和分数总称为“rational number”。他还要指出“ration”的字头“rate”的意思是“比率”、“配额”,这也反映出“比的概念”,军队里的配额,1个面包3人分,就是分数1/3;而3个面包给1个人,那就是整数3。日本人大量翻译英文科学著作是在明治维新期间,那时候他们或许只求速度,在准确性上就差了一点。

在几轮实验中,孙维刚都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比如,专心听讲,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样并不理想。只把精神集中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上,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他建议学生这样听讲:一个概念提出来了,不妨试着自己先给它下定义;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这样听课,才会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先出题,写出公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规律。

孙维刚每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上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不用预习,不留作业。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下课自己就会把找题解题当做一种乐趣。这就是孙维刚教学成功的秘诀: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孙维刚希望学生“做一个由于自己的存在,而使别人生活更幸福的人”。也许这些话听起来显得有些空泛,而孙维刚就有本事把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灵。1997年高考前,班里综合评分在前15名的同学都坚决表示:不参评三好学生,放弃高考10分加分。人人皆知,市级三好学生高考可加10分,这对于考生来说有多么重要,何况班里已分配到四个市三好生的名额。而这15名学生宁愿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在这种事关个人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前能够坦然地为他人着想,在孙维刚的班上何止一件?!

孙维刚老师所教的班,初一学完整个初中数学内容,初二、初三学完高中内容,高中学完大学内容。

他把中学数学教学归纳了4个大规律,15个中规律,30多个小规律,他仅用三个半天便教完了高中数学的118个公式,并且学生能够全部掌握。

他的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

他教的是三流学生,但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被清华北大录取,大学本科升学率100%。

孙维刚到底靠什么呢?他说:“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他用的哪个版本的教材?哪个版本也不是,他自己就是一个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埋怨教材不好、埋怨课时不够能带来什么?和孙老师相比,加强课程教材教法的钻研,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我们每个人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