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倡议全社会行动起来,普及肝纤维化的防治知识,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从而减少肝硬化的发生。
一、我国肝硬化发病现状
肝硬化居全球常见致死病因第11位,年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例,男性多于女性。我国肝病患者人数约有3亿例,肝硬化死亡人数占全球肝硬化死亡人数的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肝硬化的首要病因。大多数肝硬化患者仅有1个病因,现阶段我国肝硬化病因仍以HBV感染为主(占71.15%)。目前,我国约9700万例HBV携带者和2000万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着国内乙型肝炎疫苗的普遍接种和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我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逐渐减少,而非病毒性肝硬化逐年增加,其中酒精性肝病已成为肝硬化的第2大病因(占11.27%)。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导致的肝硬化正快速增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预计中国MAFLD患者人数将从2016年约2.44亿例上升至2030年约3.15亿例,其中新发MAFLD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人数约75万例。
根据病程进展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是否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EGV)或腹水等表现,可将肝硬化进一步分为6期,其中1期和2期为代偿期,3~5期为失代偿期,6期为晚期失代偿期(见表1)。
表1 肝硬化分期
注:EGVB为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近年来,经有效的病因治疗和规范的药物、内镜、介入等治疗方法的干预,患者病情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即使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可处于稳定失代偿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发生肝硬化急性失代偿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再代偿或肝硬化逆转。
二、早防早筛,积极预防肝癌
肝癌是肝硬化的最终结局之一,也是最糟糕的结局之一,肝硬化患者即使进行了有效的病因治疗,仍无法完全阻止肝癌的发生。我国约有700万人患有肝硬化,其肝癌的年发病率为1%~8%,其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关指南共识指出,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①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包括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NAFLD、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Wilson病等疾病导致的肝硬化患者。②年龄≥30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肝癌家族史,或长期酗酒、吸烟、明确接触致癌毒物史、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
预防肝硬化发展为肝癌,是肝硬化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肝硬化应纳入慢病管理,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了解肝功能、静脉曲张和并发症情况,并筛查肝癌。筛查途径见图1。
注:ASH为酒精性肝炎;AIH为自身免疫性肝炎;PBC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图1 肝癌筛查方案
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为慢性肝病患者肝癌常规筛查方法,多模式肝脏磁共振和/或CT为加强筛查方法。低危人群每年1次常规筛查,中危人群每6个月1次常规筛查;高危人群每3~6个月1次常规筛查,每6~12个月1次加强筛查;极高危人群每3个月常规筛查1次,每6个月加强筛查1次。
监测过程中腹部超声发现<1 cm结节,3个月复查1次;结节增长或结节>1 cm且血清甲胎蛋白>20 ng/ml,应启动肝癌加强筛查流程。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结节性质者,可考虑在影像引导下行诊断性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9):2057-207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8):813-826.
[3]陈词,范建高.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有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J].肝博士,2023(5):17-18.
编辑丨王申冲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