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汽车MCU进入「大混战时代」,谁能够“伺机突围”?

芯有芯的小事 2025-02-12 21:34:37

汽车MCU“大混战”已经全面爆发。

一方面,为了清库存,各大MCU厂商开始“血拼”价格战。尤其是中国低端车规MCU芯片市场,由于参与企业众多,价格战也打得最为火热。

另一方面,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正在往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演进,包括英飞凌、NXP等国际大厂开始推出更高算力、更先进制程、更高集成度的车规MCU产品,车规MCU的升级战已经全面打响。

作为汽车实现高阶智驾的重要拼图,车规MCU市场的大变局已经开启,头部厂商正在推出新产品、加速抢滩高端MCU市场,而中低端MCU市场则已经进入了“残酷的厮杀”阶段。

车规级MCU自给率不足5%,行业进入快速导入期

目前,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约8%,其中以车规级MCU为代表的核心芯片自给率不到5%,尤其在动力系统、底盘控制和ADAS等功能领域MCU芯片均被国外巨头垄断。从需求端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增长市场,车规级芯片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国内已有国芯科技、杰发科技、芯海科技、比亚迪半导体及兆易创新等厂商积极布局车规级MCU,通过相对成熟的消费级和工业级MCU技术基础上,如杰发科技等雨刷、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相对低端的车身控制模块实现快速量产。部分专注于高端应用领域的如国芯科技、芯海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均规模量产通过车规验证的MCU产品。

供给侧方面,国内代工工艺基本满足车规级MCU生产要求。主流车规MCU目前主要以40nm-90nm制程为主,仅少部分豪华车型采用28nm及以下制程工艺,以中芯国际及华宏为代表代工端不受芯片制裁影响。总的来看,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具备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内循环产业体系,有望孕育出本土领先的车规级MCU供应商。

需求侧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对于国产车规芯片供应链提振明显。头部MCU厂商在车规级MCU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与其背后日系、欧系、美系汽车品牌厂商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智能汽车厂商崛起,为国内车规级MCU厂商带来长远的发展支撑。

综上,随着政策利好、供给助推及需求牵引下,本土汽车电子供应链迎来快速发展期,国产车规级MCU厂商获得更多市场导入机会,通过与下游Tier1及整车厂通力协作,以中低端车规 MCU 为切入口,加速中高端车规MCU布局,最终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国产车规级MCU,决战新能源汽车下半场

在汽车电子各个系统当中,基本都需要采用MCU作为运作控制的核心,负责各种信息的运算处理,用于汽车的动力总成、辅助驾驶、网络互联、底盘安全、信息娱乐以及车身电子等方向。

纵观行业格局,全球汽车MCU市场长期处于龙头企业垄断格局,瑞萨电子、恩智浦、微芯科技、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六家企业的市占率超过90%。

尽管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在车规级 MCU领域长期以来仍严重依赖进口。据 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车规级MCU自给率不足5%,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占据。

而在需求侧,中国汽车市场约占全球份额的30%,对车规级MCU的需求量正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Omdia数据显示,国内车规级MCU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25.9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6.5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8.92%,大幅高于5.8%的全球MCU行业整体增速。

再加上近年来在行业经历缺芯、贸易摩擦频繁等背景下,国内汽车主机厂及Tier1厂商逐渐意识到芯片自主、安全、可控的重要性,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汽车芯片国产化的逐步推进,下游企业逐步加大了对国内MCU产品的采购,尝试构建更合理的汽车芯片供应链体系,为国内车规级MCU厂商带来全新的客户导入和市场拓展机遇。

在此契机下,国内MCU企业快速成长,技术实力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有兆易创新、国芯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厂商通过相对成熟的消费级和工业级MCU技术基础向车规级MCU迈进,另外一方面也有从成立之初就瞄准车规级MCU产品的芯片厂商,如芯驰科技等。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0 阅读:0

芯有芯的小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