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模拟芯片并购潮来临,下一个模拟巨头即将诞生?

芯有芯的小事 2025-02-18 21:49:06

过去几年,随着国产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模拟芯片和微控制器单元(MCU)无疑成为了国内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两个细分赛道。然而,行业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价格战和同质化问题频发。要突破这一困境,并购整合、迈向中高端市场、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已成为这些国产厂商的必然发展路径。

模拟芯片需求景气度上行趋势凸显

通过梳理近期半导体行业的并购案例,可以发现模拟芯片颇受欢迎。产品主要应用于移动电源、智能穿戴及其他通用领域,已在众多知名终端客户中得到使用。

希荻微拟购买的标的公司诚芯微,是一家主要从事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销售的企业,公司在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形成了品种齐全的产品系列,并积极研发和推广智能组网延时管理单元、信号链产品等其他高性能模拟芯片。

此前被市场广泛关注的双成药业战略转型,同样是转至模拟芯片等领域。交易完成后,双成药业将实现战略转型,重点发展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设计业务。

据了解,模拟芯片主要负责信号的收发、转换、放大、过滤以及电源的管理、监控和分配等,根据功能,分为信号链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两大类。模拟芯片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和工业领域,其中汽车电子是增长最快的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显示照明系统等方面。

MCU是“大脑”,模拟是“手脚”

为何MCU和模拟必须要协同发展呢?纵观国际大厂,也都是包罗万象,MCU、DSP、信号链、电源管理芯片全都做,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线。通过将这些领域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些厂商能够为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如果把整个系统比作人体,那么MCU无疑是“大脑”,负责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的发出。MCU承担着控制核心任务,例如计算、决策、数据传输等,它决定了系统的“思考”能力。而模拟芯片则是“手脚”,负责执行具体的信号处理和物理交互任务。模拟芯片可以细分为电源管理芯片和信号链芯片两大类,分别负责电压调节、电源转换和信号的采集、处理与转换。

两者的分工是明确的,但却相互依存。例如,MCU需要通过控制电源管理芯片(如DC-DC转换器、充电管理芯片等)来调节电压和电流,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电力供应稳定。这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领域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复杂传感器和驱动系统的应用场景中,MCU与模拟芯片的配合对于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国内同时拥有MCU和模拟芯片的厂商并不多。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兆易创新、南芯科技和纳芯微之外,再就是中颖电子,其除了在MCU上有所建树以外,锂电池管理芯片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也处于国产芯片的市场领先地位,长期方向也在向着电源管理芯片发展,另外,AMOLED 显示驱动芯片也朝向品牌市场进军。

随着智能家居、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MCU和模拟芯片的应用场景愈加交织,协同作用变得尤为重要。现代MCU不仅具备更高频率与计算能力,还需要与外部传感器和系统协作,而模拟芯片则为MCU提供灵活的信号调节能力。二者结合,能实现系统的高效能与低功耗平衡,确保系统的精准运作。

模拟芯片厂商纳芯微CTO盛云在去年一场分享会上表示:“如果没有MCU,就很难与客户深入探讨下一代应用方案的演进。所有技术演进的核心逻辑都围绕着主控进行。因此,我们不仅要做MCU,还要在应用方案上进行迭代开发,打造一个能随客户需求进化、具有竞争力的完整生态解决方案。”

MCU与模拟厂商的收购和战略合作,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需求,也是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结合国际大厂TI与ADI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多产品线紧密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竞争力提升。在中国证监会“并购六条”等政策的驱动下,未来,更多的并购整合将可能出现在MCU与模拟芯片领域,厂商间的技术壁垒也将随着整合的深入逐步消除,产品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0 阅读:0

芯有芯的小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