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中后台的专业人才成为经营人才

陈毅贤讲 2024-05-25 17:00:36

我们服务的一些企业家和管理者,经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后台的管理。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问,中后台部门的工作,怎么能够跟一线的业务单元形成良性配合呢?

其实对于中后台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也很委屈。过去一直都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工作,现在突然要求和一线业务单元进行配合,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说到底,中后台大量存在的,都是单纯的专业人才,缺乏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接下来,我们不妨一起探讨一下,中后台的专业人才,如何突破成为经营人才。

1、专业人才为什么要成为经营人才

请允许我先从我自己的故事讲起:

我的本科专业是会计,毕业后在央企做了三年的财务工作,这是我从学校走入社会的第一份专业工作。

作为财务人员,我们依据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工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业务操作,我们会坚决拒绝。所以那时,我经常用“法大还是理大”这句话来回怼业务部门的一些要求,比如营销主管在没有开票的前提下,要求入账。

在税务和核算规则方面难以达成一致,这是我当时作为专业人才,与业务人员之间面临的巨大鸿沟。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特别是中后台的朋友们,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

而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鸿沟,是因为业务部门通常都是对准市场和客户,而中后台部门则有自己的一套工作目标和标准。

再加上在公司的内部交易机制中,大多数中后台部门是资源和权限的掌控者,所以,作为中后台的专业人才,很多人都觉得我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价值和帮助,为什么还需要努力成为经营人才呢?

第一,现在的企业老板和经营者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如何省钱和赚钱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而省钱和赚钱的关键,首先要看前端是否能真正进行客户经营,将更多产品卖给客户并获得收入;然后就是中后台能不能有效支撑前端部门。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倒逼经营者,重新认识经营的重要性。第二,在组织当中,越往上职位越少。当专业人才众多而岗位有限时,如何脱颖而出?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你还应具备经营意识和能力,既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专长,又能帮助企业增加收入或降低成本,这样拥有经营意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所急需的。

做了很多年的财务工作之后,我逐渐从财务岗位转向HRBP岗位,这个转变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业务人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业务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思考方式。

比如,我曾遇到过业务部门在没有发票的情况下就入账的情况,虽然这在公司是被严格管控的,但我也开始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和需要。作为专业人员,我不仅要确保业务的合规性,还要学会如何在促成业务的同时遵守规定。

对于上述提到的没有发票就发货的情况,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内部的审批单和出库单等文件来作为替代,只要这些文件齐全,即使没有发票,也可以进行入库和出库操作。

这种基于业务视角的理解,是我逐步转变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现在来看,其实也是专业人才向经营人才转型的必经之路。

2、人才发展的“T”型模型

专业人才转变成经营人才,其实是一个“T”型模型,下头一竖代表的是你专业能力的根基;而上面一横代表的拓展学习而来的经营能力。

1.先在专业领域扎稳马步

首先,作为专业人才,必须“T”的足够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业务部门才能信任你,放心把重要的岗位托付给你。

所以,当初我从财务部门被调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去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考了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两个职业证书,同时还上了个MBA,去弥补我在专业深度上的不足。

当然,人力资源是一门复杂的科目,光靠短时间内的学习,很难全面掌握。所以,我选择“向聪明人学习”,人力资源专业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我都安排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来跟我一起进行具体执行工作的开展,久而久之,也就将专业能力补充起来了。

而我自己,最大的优势在于我是“明白人”,因为过去的工作经验,我懂一部分业务的战略、懂一部分财务、也懂一部分经营结构。所以,我更多地是承担引领者的角色,给大家明确方向,定好基调,搭好平台。

2.用心,把工作逐渐渗透到业务中去

过去经常有人问我,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其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我们常说,经营人才既要懂专业,又要懂业务。那怎么样才算懂业务呢?取决于你的用心程度。

比如我做财务的时候,不仅会查看应收应付表,还会仔细摘出试算表中的收支明细账,对比上个月和这个月的数据,找出其中的差异。

例如,当发现某个月的开票量或应收账款明显增加时,我会主动与销售员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

这其实已经超出了普通财务人员的职责范围,涉及到了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需要我们在专业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一步。

深入理解业务,其实并不是要求专业人才,去到前线,跟着业务人员去工作,去跑项目。而是站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用心思考,怎么逐步渗透到业务中去。

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负责绩效考核的员工,公司各部门有没有目标管理?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有没有对齐?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被考核者是否胜任?组织的短板是什么,缺少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凡此种种,都是你逐步深入业务的抓手,只要肯用心,就不难强化自己的经营能力。

稻盛和夫老先生就是一个很用心的技术人员。27岁创建日本京瓷的时候,他就直接问专业的会计,这个账为什么这么记?为什么有这么多折旧费用?库存已经没有用了为什么还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在追问背后这些实质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财务工作应该与经营协调一致,这才有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使用的经营会计体系。

3、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从专业人才成长为经营人才,不仅仅是中后台部门员工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应该在机制和文化层面做出调整,推动专业人才向经营人才的转变。

1.树立经营原则和经营哲学的共识

经营原则的共识对于企业的运营至关重要。就如同华为的基本法,它为企业奠定了经营的基石。经营原则不仅涉及发现和培养精英人才,更需要每个部门的领导者,包括中后台部门,为员工清晰地阐述事业的意义和目的。这样,员工才能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我用什么产品去服务客户,以及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追求我们共同的事业作为员工,我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获得什么,成就什么

2.建立活水机制

所谓活水机制,其实就是把组织盘活,让人员流动起来。当中后台的专业人才有了更多接触业务的机会,经营意识和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建立活水机制的方法有很多,现在最常用的就是轮岗机制。

比如华为、小米公司,它就鼓励中后台部门的人,拿出两到三年的时间,转岗去一线做业务。去一线打过粮食,你就知道,中后台的炮弹应该往哪送,怎么支持一线去打粮食。经过一线的修炼,再回到中后台的员工,往往会得到重用。

包括一些在一线拼杀了很多年的兄弟,累了想去稳定一下,公司也鼓励他们回到中后台,继续为一线赋能。还有一些因为兴趣或者其他原因,想要到其他部门去的,公司也支持举手转岗。除非一些特别关键的岗位,一般都非常灵活、简单。

轮岗机制和举手制,让华为小米的人才体系不断活化,综合性的经营人才越来越多。而且兼顾了个人和公司的需求,让员工也更愿意留在公司。

为了保证人才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推行战功制或举手制,以替代传统的职级体系。通过前中后台的相互举手,实现员工之间的相互流动。

3.明确责权利经营机制

责权利经营机制必须清晰,这样才能明确每个责任中心的职责和权利。

企业通常可以分为前台业务部门、支撑部门以及中后台部门这三类责任中心。

前端部门主要负责客户服务和收入来源,例如销售部门和产品部门,它们直接面对客户。

支撑部门则协助前端部门实现客户收入,比如售后维护部门,它们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增强客户满意度,从而支持前端部门更好地服务客户。

中后台部门则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和风险控制等任务,确保公司整体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和业务风险的防范。

在明确了责任中心后,我们需要做好价值的评价和分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体系来鼓励更多人创造对准客户的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评价什么是真正创造的客户价值,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等要素,从而核算出贡献利润来评价业务部门的价值创造。中后台部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它们的支撑作用对于整个业务的增长和战略落地至关重要。因此,在评价中后台部门时,我们应注重其保驾护航的作用,以不发生风险和意外为最大功劳。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分配模型,根据客观的数字评价结果进行价值的分配。这样,整个公司就能更加明确地对准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持续的价值创造和增长。

4.转岗与绩效机制

当一个员工从某个部门转岗到另一个部门时,他的绩效考核与转岗决策之间应当存在紧密的牵引作用。

这种牵引作用确保了员工在转岗后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以更好地适应新岗位并创造更高的价值。

同时,绩效考核制度也应当与转岗制度相协调。在员工转岗后,应当根据其新岗位的要求和职责,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以确保员工在新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外,当员工从一个部门转岗到另一个部门时,公司应当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以帮助员工补齐专业知识的短板,更好地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要求。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员工在新岗位上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还能够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4、保持空杯心态

中后台由于很少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在内部又是买方的角色,所以难免有点小傲娇,或者说不太食人间烟火。这样的心态,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学习的态度。

过去陪跑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职能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空杯心态,忘掉自己原来的身份,忘掉自己原来所拥有的东西,甚至忘掉面子。只有沉下心来,你才能专注于业务,才能看到很多站在隔壁山顶看不到的东西,这些才是成为经营人才的关键。

曾经在小米任职的娄老师也跟我分享过她的真实经历。

当时,娄老师刚刚从中后台部门主动举手转岗到业务部门,负责小米一款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有一次,她穿着高跟鞋,推着小推车去园区门口取样品的时候,就开始回想,做甲方不好吗,不香吗?为什么非要这么折磨自己呢?

等她带着样品上了电梯,运到8层以后,看着团队的年轻人都主动来帮忙,推车的推车,搬东西的搬东西,她突然就释怀了。自己还这么年轻,停在舒适圈里虽然好,但未来也就那样了。突破舒适区虽然相当的不舒适,但却可以给自己博一个更好的未来。

穿着高跟鞋走完这段路之后,她就把一切都放下了。为了成为既能花钱又能赚钱的人,她每天都在学习和实践。最后产品的成功,也为她的转型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其实现在有很多经营者,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满了,装不下更多的东西了。但当你打破自己给自己施加的枷锁,不难发现自己其实还很空,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总结:

无论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还是从内部发展的需求出发,从专业人才到经营人才的转变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们需要更多懂经营的专家,也需要更多懂专业的管理者,来支撑不断扩大的业务规模,和不断分裂的敏捷经营单元。

通过今天的真实经历分享,希望能帮助中后台的专业人才们,意识到经营的重要性,能够找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方法,成长为企业更需要的经营人才。

0 阅读:0

陈毅贤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