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降本增效落到经营上

陈毅贤讲 2024-07-07 06:38:16

降本增效,现在很多人都在提,相信大家听得都耳朵都起茧子了。但最近,我接触了很多企业,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企,我发现大家对降本增效这件事的认知,还是有些片面。

最典型的,很多企业的老板找到我,第一个诉求就是让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员工和团队,有没有成本意识?有没有费用意识?可以理解,现在生意不好做,都想要控制成本。但单纯的减成本,并不算是真正的降本增效。

什么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降什么本?增什么效?怎么降本?怎么增效?

在这里,我们特意请到曾经在LG、飞利浦、松下等外企大公司工作多年,在人力战略运营、投资、融资、采购等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曾老师,一起探讨一下降本增效这个话题。

1、降本增效,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

降本增效得贯穿到企业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经营环节里。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日本经营理念,比如阿米巴经营、精细化管理,都强调了这一点。

最近我接触了不少企业,发现大家对降本增效这事儿,态度各有不同。有些企业觉得,既然要降本增效,就不能再投入。但其实很多增效的措施,虽然短期得投入,但长远来看对企业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我的几个央企客户都在做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型,这个转型会牵涉到他流程治理体系、业务体系、以及IT系统等等。各个方面的升级,都是要支出的,短期内确实会拉高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极大提升企业的效益。

真正厉害的企业,不会等到困境了才想降本增效,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日常的经营理念。他们会把降本增效的理念融入到管理、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企业才能更有竞争力。

比如说小米公司推出的产品,和同类型的商品相比,价格一半,性能差不多;性能增加一倍,价格差不多。这就是降本增效做到极致,给企业带来的护城河

所以,看待降本增效这事儿,得全面点儿,别只盯着降低成本这一面,也别非得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才想起来降本增效。降本和增效同样重要,二者合一关乎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2、1个中心

1个中心,很简单,就是降本增效。

3、2个基本点

降本增效,最终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懂财务的,不懂财务的,应该都知道,一家公司的利润就是收入减去成本。而收入,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量”和“价”,卖的价格乘以卖的数量就得到了企业的收入。

成本也跟量和价都有关系,比如材料费、人工费,还有销售成本,也是根据价格和数量相乘来计算的。

所以,想要实现降本增效,我们得从“量”和“价”两个方面做文章。

4、3个标的

增效,增的到底是什么效呢?主要有三个方面:效能、效率和效益。

效益=收入(净利润)/全成本。体现的是企业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也是降本增效核心要提升的标的。

效能=收入(净利润)/人工成本。就是你投入一块钱的人工成本,能创造多少收入、毛利或净利。

效率=收入(净利润)/时间。很多人觉得效率就是快,但其实快只是表象。真正的效率,得看产出和时间的比例。

从公式来看,降本增效不仅仅是加减,还可以通过乘除来实现。

效率是关注方法,而效能是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而效益更多地是战略层面的内容。

所以降本增效,首先要对准效益。很多经营业绩非常好的企业,可能他们的效能还没达到极致,效率也不是特别高,但他们依然活得很滋润。

比如茅台,因为它商业模式独特,定价和成本之间的空间巨大,毛利率极高。所以,效能和效率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关键是他们把效益做得很出色。

5、4对关系

(1)设计与执行

降本增效最顶层的东西永远是战略。很多企业在扩张时,效能和效率都不一定是最高的,管理体系也可能很粗糙,但他们的利润却非常丰厚,这就是战略的力量。

说到战略,不得不提的就是设计。我们通常认为的设计是产品设计,比如苹果设计手机,特斯拉设计汽车。但更深层次的设计是商业模式的设计,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设计。

商业模式的设计决定了产品和服务设计,而产品和服务设计决定了企业的效益。

举个例子,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为啥他们能做成标准化和规模化呢?这就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定位决定的,就是要便捷、性价比高、透明。

再比如山姆和Costco,它们进入中国就很火爆,为啥呢?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差异化,商品性价比高,部分商品有稀缺性,很多东西别处找不到或者挑选困难,它都帮你选好了,降低了你的决策成本,他们都采取会员制模式,大大降低了营销宣传、信任、挑选成本,这些都得益于他们的设计,商业模式、产品、运营模式的设计。

其实,90%的成本都是在设计阶段就决定了的。设计阶段决定了用什么材料、哪个供应商、材料价格和元素,还决定了工序流程等等。设计才是降本增效关键中的关键,是0和1的问题。后面所有的执行,都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一点点优化和精细化。

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和管理者可能对企业的顶层设计并不完全了解。顶层设计其实就是基于三个问题:服务什么客户、提供什么产品、怎么赚钱。

比如华为,最初他们服务的是运营商,然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核心能力,通过技术和科技驱动赚取了更高的附加值。这就是从贸易利润过渡到技术利润的过程。

举个例子,像小米,他们针对的是工薪阶层和学生,没有选择与高端品牌直接竞争,而是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再开发适合的产品。

除了商业模式设计、产品和服务设计之外,一些更加具体的设计工作,比如服务模式设计、供应商选择,以及生产制造阶段的设计等,也会影响降本增效的结果。

再举个例子,我们服务的一家新材料企业,发展得特别快,短短6年就冲到了行业前五。但在降本增效这块,他们遇到了点问题。规模上去了,利润却没跟上。为什么呢?

我们一查,发现浪费最多的是在设计阶段。比如他们设计3D打印机时,没考虑到要用什么样的生产线、什么级别的原材料。结果找材料找不到,工艺也支撑不了,生产出很多残次品,最后还得重新调整,导致大量成本支出。

这跟我装修的经历很像,一开始没考虑周全,后面就得重新打墙、布线,费钱又费力。

所以,设计决定结果,这句话一点没错。在设计阶段,我们有必要充分考量、模拟后面的所有运行,三思而后行。

(2)非标与标准

把商业模式设计清楚之后,在经营的过程中,你赚的多还是少。附加值高还是低,由你的竞争力决定;你能不能持续赚钱,能不能实现高利润,高毛利率,取决于你的标准化能力。

我之前给一个高端家居企业做过咨询。他们就没去解决标准化问题。大家都觉得买家具要个性化,但其实你们需要的个性化,更多是在外观和感觉上。家具里面那些你看不见的部分,其实有很多标准化的设计空间,但他们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客户定制,都要从头开始,增加了大量的成本。

同样是家居企业,欧派早早地就实现了板材的标准化,可以根据产品设计和客户定制的不同要求,组合出多样化的产品。这不仅解决了客户需求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乐高,更是解决共性与个性关系问题的标杆,部件的标准化带来规模化,规模化带来成本的大幅压缩,同时通过设计解决用户千变万化的个性需求,而且不会因为个性化增加太多成本。

包括麦当劳和肯德基这种全球连锁品牌,也通过产品标准化、供应链标准化和管理规模标准化,实现了规模效应,从而提高了效益。

(3)总量与结构

很多企业在做降本增效的时候,总是会关注总量,但忽略结构,常常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比如在裁员这件事情上,很多企业都是搞一刀切。什么叫一刀切呢?很多公司裁员就是各个部门下指标,今年总量我要裁员20%,每个部门平摊20%裁员人数。这样的思路,会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先走,留下那些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人。这是最不可取的。

你是不是真正分析清楚了结构,直接关系你是不是把有限的资源放在了最有效的地方,是不是留下了真正优秀的,筛除了劣质的。

所以,不管是人才的调整,还是组织的调整,还是业务的调整,在调整之前,我们都得进行“三盘一算”:盘人才,盘组织,盘业务,做预算。把各个部分的价值创造区分清楚,然后留下良币,驱逐劣币,实现效能的提升。

(4)简单与复杂

简单意味着高效。

什么叫简单呢?简单就是你用同一套语言,大家都明白。反过来,如果大家语言不统一,那事情就复杂了。

那什么是统一的语言呢?

比如说,企业有一套信息化系统,它不会因为人的不同而随便改变,大家在同一个规则下进行沟通、协作,事情自然会变得简单。

或者企业有一整套流程,包括战略怎么规划、经营会怎么开,都有章可循。大家照章办事,每个环节谁来负责,出了问题找谁解决都有明确的答案,简单明了。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流程,没有这样的统一体系,每个人的角度、每个人的口径都不一样,就像一团乱麻,理都理不清,事情就会变得很复杂,企业的效率也高不了。

6、4个步骤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忙战略,要么规划,要么共识,要么解码。但大家常说,战略有,但锁抽屉里了,或者老板觉得战略都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说团队不行,跟不上。咨询公司说,那是因为战略没分解、没解码、没共识。嗯,都有道理,但最关键的是战略闭环。

简单说,就是降本增效的战略设计与执行得匹配。战略制定是起点,但执行时环境会变,得灵活应对。很多企业把战略和执行分开,其实系统得循环迭代,执行中调整战略,战略中模拟执行。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战略闭环需要经过四个步骤: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考核评价。

第一步: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不只是说“我往哪去“,它得解决怎么去、为什么去、能不能不去、什么时候去。你得像军事演习一样,模拟所有细节。很多企业没做到这点,比如攻山头,你本该今晚去,结果拖到明天,那损失可大了。

第二步,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就是解码战略,把战略形成目标,然后分解到各单位,形成KPI。但很多人直接分解数字,跳过了组织和个人的分解。大家想的和老板想的都不一样,这样成本就高了。

第三步,全面预算

经营计划告诉了你实现战略具体的路径、资源和打法。把它落实到计划中,谁来做、什么时候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得清清楚楚。你得知道自己未来几年要做什么,哪些是主要任务,哪些是次要的,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预算。

但很多企业总是一上来就搞预算,结果就是大家不知道有限的资源该投在哪里,反而在差旅费、交际应酬这些细小的费用上博弈。预算弄完后,可花可不花的先花了,真正需要的钱反而没了,最后只能找老板申请预算外资金。更糟糕的是,为了砍预算,有些人会把自己不喜欢但有能力的员工砍掉,留下听自己话但不一定有能力的人。

所以说,企业在做预算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好自己的业务线和项目,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最有效的地方去。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砍掉20%,以为这样就完成了预算。

第四步:考核评价

大家愿意降本增效、配合企业做事,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背后最主要的就是利益驱动。

考核解决的就是横向和纵向的利益问题,而考核的关键点,在于KPI的设置。

举个例子,有个汽车经销商只考核利润,结果失灵了。为什么?因为市场行情变了,只考核利润就不够用了。现在市场不好,利润完不成,大家都拿不到钱,那考核还有啥用?

所以,设置KPI时得考虑很多结构性指标,让他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目标,并且给他激励。减亏就是降本,也是盈利。要触动他去回款,注重细节改善,减少任何亏损。这样,大家才能真正理解考核的意义,也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降本增效。

总结:

过去我们谈降本增效,一般都比较笼统,但今天,我们从更细致的角度对降本增效这件事情进行了拆解。

2个关键点:价格和数量;

3个目标:效益、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4种实现方式:做好顶层设计,实现标准化,结构性调整,与简单化运营;

4个执行步骤: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和考核评价。

通过这个新的思路,相信大家会对降本增效这件事有更深的了解,找到一些新的降本增效的思路。

0 阅读:0

陈毅贤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