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851年开始,香港的一些商业银行获准发行纸币。东方汇理银行首先获得特许,以库存纸币总值三分之一的白银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至1866年,已经有渣打、香港有利、印度伦敦中国汇理和香港上海汇理(即后来的香港上海汇丰)等商业银行获取了发行纸币的权力。到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用法币代替银元的流通,从此港币和中国货币彻底失去了联系。
1893年,港府发布《银行纸币发行条例》,把发行纸币的权力只授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有利银行。1935年,《港币条例暨货币条例》(即后来的《外汇基金条例》)禁止白银流通,采用纸币本位,并且宣布:只有上述三家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纸币。这三家银行必须将白银作为准备金交付给港府,以“外汇基金”的形式存放,换取等值的负债证明书。根据法律,这种“负债证明书”事实上就是发行纸币的保证和授权。1977年,有利银行被并入汇丰银行。次年,该行的发钞权被移转给汇丰银行,原先由该行发行的、仍在流通的港币由汇丰银行承担责任。
从1935年至1972年,港币与英镑挂钩。香港当时的货币发行制度起源于殖民地时期的货币发行局制度。货币发行局制度实为宗主国货币的延伸。在殖民地时期,宗主国通常授权殖民地发行货币,而殖民地行使这个权力的方式则是建立货币发行局。宗主国通常规定,殖民地的货币发行必须以宗主国货币或以该货币为计价的抵押物为准备。在1935至1972年期间,香港实行的便是这种制度,但是,香港并没有设立货币发行局,而是由几个大商业银行行使发钞权。如果有特许发钞权的商业银行要发行纸币,就必须交付英镑以换取负债证明书,然后根据负债证明书上的数额发行纸币。
1972年,由于英镑的连续贬值,英国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于是宣布实行浮动汇率,而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殖民地货币与宗主国货币保持固定比率。这一时期,虽然英镑仍在港币的发行准备中占据多数,但港币本身也可以被当作发钞准备。发行机制也有所变更:发行港币时,以记帐方式将等值港币记入外汇基金在发钞银行的帐户,外汇基金用这笔港币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作为发行港币的准备。
香港经济由于港币与英镑绑定,遭到沉重打击,于是港币与英镑脱钩 ,同时因为香港自身的经济体量太小,流通范围狭窄,必须跟强势货币绑定才能保持币值稳定,于是又宣布与美元挂钩。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出港币发行制度与传统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区别,更摆脱了后者的殖民色彩。 197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港币又被迫与美元解绑,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此后香港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因此,港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得以暂时维持。
现行的港币发行机制就是从1983年开始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属于固定汇率制度,也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联汇制最重要的特点是: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这说明货币寄出的任何变动都必须由外汇储备按照固定汇率计算的相应变动完全配合。在联系汇率制度下,使港元汇率保持稳定在7.75至7.85港元兑1美元的区间内。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货币金融稳定的支柱,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仍然行之有效,在过去多次地区和全球金融危机后,更凸显这项制度稳健可靠。与其他固定汇率制不同,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政府或中央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通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
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通过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中国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进行套戥活动(所谓套戥[děng],即大陆所说的套利,其实是一种低买高卖的策略,是指同时买及卖某一种商品,以赚取当中的差价)而实现,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此制度剥夺了香港一度拥有的货币主权,这其实是在事实上提前转移了香港的一部分的主权和一部分的自治权。很遗憾,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对此并无太深的了解,而英方对此讳莫如深,港人对此装聋作哑。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五章第111条规定,港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定货币,1997年后继续流通。1997年后,港币的发行权属于特区政府。从1993年4月开始,香港由外汇基金管理局和银行业监理处合并而成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开始承担除发钞以外的全部央行职能,并委任三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发钞银行发行钞票。发钞银行在发行港币时,必须以1:7.8的比率用美元换取负债证明书,根据这个负债证明书发行等值的港元。
这个1:7.8的固定汇率仅仅限于发钞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之间的发钞准备,香港外汇市场上港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仍由市场决定。如果市场上美元需求上升,港币贬值(例如市场价变为1:8)时,发钞银行就会用1美元在市场上购买8港币,然后用7.8港币从外汇基金赎回美元,从中获得0.2港币的差价。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港币被回收,市场上流通的港币数量减少、需求上升,汇率也将相应上升。如果市场上港币需求上升,例如变为1:7.6,发钞银行将用7.6港币购买1美元,然后用1美元从外汇基金购买7.8港币(准确说是7.8港币的发行权),从中获得0.2元港币的差价。这个交易过程中,美元数量减少、港币数量增加、需求减少、汇率回落。
而持有1港元基础货币,又可以通过贷款产生数倍港元的派生货币,基于此,如果香港外汇基金的美元储备约0.5万亿美元,市场上有大约价值2.2万亿美元的港币(M2=基础货币+派生货币),二者之比为23%。为了维持港币的正常运行,用户手中的港币往往被引导向了3个常规去处和1个特殊去处。3个常规去处是持有、什么都不做、购买产品或服务以及投资。1个特殊去处是按7.8:1的汇率兑换成美元。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所有的港币(M2)都要兑换美元,美元储备是不够的,这也意味着需要大多数港币持有者能够将其用到常规的3处去,从而让小比例的港币被兑换成美元,简而言之,只有用户对港币的信心,才能让港币以良性状态运行。
可以设想,如果港币持有者对港币完全丧失了信心,那么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钞银行不得不持续不断地用美元在汇市上购买港币,然后转身从外汇基金赎回美元。其结果就是,外汇基金的外汇源源不断流出,以至枯竭。当然,与此同时,市面上港币数量也几乎为零,按照商品价值规律,似乎应该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这里描述的可怕场景的前提是港币“完全失信”。因此,市场法则将不会起作用。
其次,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联汇制的运行导致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如果香港经济周期与美国脱节,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货币当局将无法运用货币政策(如利率调整)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对此,香港货币当局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的成本是短期的,而信心丧失造成的金融动荡则会造成大得多的危害。而为此,自然也需要发币一方做好两件事,首先是提供大量优质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机会,让港币流向常规去处,其次则是在三个发钞行缴纳的美元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美元储备,提振用户的信心,非必要不去换汇。
另一方面,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香港资本账户开放并且施行固定汇率制度的港元,则必然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跟随美国货币政策)。从宏观视角上看,如果美国货币政策宽松,利率比较低,那么通过触发强方保证,香港也必须跟随增发基础货币、利率也比较低,否则港币就会升破固定汇率区间。事实上,自1998年金融危机后,香港政府及金管局出台了一系列维持与改进联系汇率制的政策。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分别是1998年和2005年的两次改革。
98年金融危机之后,金管局推出了稳固货币制度的七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总结余的弱方兑换保证。相应地,2005年金管局又推出了强方兑换保证,此时兑换范围将保持在7.75~7.85之间。一系列措施增强了金管局调控市场的能力,并且提供了美元、港元兑换保障,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使联系汇率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措施改善了货币发行局的制度,引入了汇率自行调节机制,规范了市场的运作秩序。08年以来,港币多次触发卖出港币的强方保证,根本就是美国危机后的量化宽松和零利率政策。
港币之所以被一直沿用至今也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从 1973年以来 ,港币一直是完全可以自由兑换货币 ,而人民币从 1950年以来一直存在严格的外汇管制一方面,香港自 1842年被宣布为自由港,港府对经济活动采取积极的不干预政策 ,因此,香港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世界主要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几乎都设有分支,截止 1993年底 ,香港共有持牌银行 177家 ,其中外资银行有 147家 ,占 85%以上,一旦废除港币,很容易造成外资大规模外逃,从而严重损害香港的经济发展,甚至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
更为重要的是,保留港币可以用港币作为媒介,吸引外企对中国的投资。光1984年到 1994年之间大陆实际引进外资累计 955. 67亿美元 ,其中来自香港的投资就约 600亿美元 ,占总额的 62%以上 ,是当时内地最大的投资者。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情下,利用港币这种具有一定国际地位而且完全可自由兑换的通货作为媒介,来吸引外资,是我国建构开放型经济的一种长期战略措施。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小岛开放型经济 ,严重依赖于国际贸易和投资,需要港币保持较高的国际流通性,而彼时的人民币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如今,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至今已经运行了40年,香港是世界上由商业银行发行钞票的极少数地区之一 ,港币也是当今世界极少数以十足外汇作为发行保证的币种之一,相信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地位和国际流通性都会不断地提高,美元金融霸权地位的不断衰落,港币将不必再与美元挂钩,而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