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运交易所在国外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伦敦波罗的海交易所是世界第一个也是当前国际上最权威的航运交易所,1744年诞生于英国佛吉尼亚波罗的海咖啡屋,目前共有656家公司会员,分布在全球50个国家。波罗地海航交所于1985年开始运价指数BFI,目前该所每天公布超过130项航运相关指数产品,成为国际航运市场走势的晴雨表。波罗的海交易所还提供商品交易、船舶买卖以及空运租机交易等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船舶交易市场,世界大部分公开市场散货租船交易由波罗的海交易所会员完成。随着亚洲地区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国际航运业重心东移,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也将主战场转向了亚洲。2007年4月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办事处,为应对亚洲对大宗商品越来越大的需求,当年底新加坡交易所竞购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2011年4月其在上海浦东启动了全球航运运价衍生品中央交易系统。尽管疫情导致2020年全球贸易下降和业务中断,但据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Xinhua Baltic Shipping Centre Development Index)新加坡已连续第八年保持其作为领先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伦敦和上海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香港和迪拜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前十名中唯一的变化是宁波-舟山,凭借其日益壮大的航运服务中心和蓬勃发展的港口综合体,取代东京,排名第十。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航运交易所包括:新加坡航运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纽约航运交易所、宁波航运交易所、日本海运交易所等等。
我国航运交易所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3月交通部《关于组建水路货运交易市场有关事宜》,开始了我国组建航运交易所的步伐。1996年11月上海航运交易所正式成立,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的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是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下设六部一室,分别是信息部、市场部、交易部、发展部、技术部、结算部和总裁办公室。上海航交所的基本功能包括:规范航运市场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等,并相应构建了航运信息研究平台、航运资信评估体系、船舶交易鉴证中心、口岸航运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开展了航运信息加工与、航运公约的宣传与推广、航运政策的研究与建议、航运业务的沟通与交流、航运交易的经纪与鉴证、航运实务的咨询与、航运文本的制定与示范、航运市场的规范与服务等业务。上海航交所1998年首次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BFI)、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CBCFI)等在内的系列指数,已成为除波罗的海航运指数外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航运指数。2011年6月,基于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的中远期运价衍生品交易被推出,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运价衍生品交易品种。
近年来,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得如火如荼,各地航运交易所(或具有航运交易所功能的机构)也相继成立,包括2004年11月成立的大连航运交易市场、2005年11月成立的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2009年9月成立的青岛国际航运交易所、2010年9月成立的重庆航运交易所、2011年9月成立的广州航运交易所、2011年11月成立的武汉航运交易所、2014年8月成立的宁波航运交易所、2012年6月成立的厦门航运交易所、2012年6月成立的前海航空航运交易中心、2016年10月成立的广西西江航运交易所、2019年12月成立的北部湾航运交易所等,还有备受关注的海南航运交易所也于近期加速筹建中,这些航运交易所(机构)一般定位于服务本地区,但功能和业务内容大多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参照,从而在我国内地形成了以上海航运交易所为龙头,在沿海和沿江密集布点的多层次航运交易机构体系。
《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比雷埃夫斯、纽约/新泽西以及宁波。航运指数是反映航运市场行情的“风向标”, 目前市场上使用运价指数确定运价的比例很大,这为船舶公司在做判断时更有据可依,而且市场定位也渐趋合理,可供船舶货双方在指数挂钩协议中参考使用,也是船公司收益核算分析的重要工具。像是上海航运交易所于2021年11月5日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船舶日租金指数报收4590.79点,这也是“上海航运指数”系列的第23个指数。还有像是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中国进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台湾海峡两岸间集装箱运价指数、东南亚集装箱运价指数(外部试运行)、全球主干航线到离港/收发货准班率指数、主干航线班轮公司&班轮联盟准班率指数、全球主要港口主干航线班轮准班率、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中国沿海金属矿石运价指数、中国沿海粮食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成品油运价指数(CCTFI)、远东干散货指数、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中国进口原油运价指数、中国(上海)进口贸易海运指数 、“一带一路”贸易额指数、“一带一路”集装箱海运量指数、“海上丝绸之路”运价指数、中国国际海员薪酬指数、高级海员薪酬指数、普通海员薪酬指数都是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的航运指数系列。经过20多年,已经形成了覆盖集装箱、散货、船价、船员薪酬、“一带一路”等领域的“上海航运指数(SHSI)”体系,目前包括了22大类指数,200余个指标,其中CCFI、SCFI已成为“国际标准”。当年物理平台的交易所,也就是有市有场的交易模式受到现代通讯技术的挑战,导致交易所的交易量萎缩。为了给交易所寻找新的出路,将非标准的交易标的做成标准化的指数,再进行交易,似乎就成了交易所的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正因如此,当1985年BFI推出后没多久,波罗的海交易所便推出了第一个指数期货BIFFEX,后来再进化成以场外交易为主要形式的FFA,而FFA之所以能一炮打响,成为目前世界上航运衍生品中唯一公认成功的航运金融衍生品,是因为它不仅为金融界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懂投资航运的工具,而且为实体航运业提供了一个管理市场风险的工具。有了FFA船东就可以通过做空FFA而锁定未来的收入,市场波动的部分损失分担给了金融界,大大减轻了实体航运业的负担,有些银行在新造船融资条款中加入了FFA条款,锁定船舶交付后某段时间内的收入,从而保障了船东的还款能力。对货主(租船人)的情况亦复如是,只是方向相反。事实上,做指数的目的是为了做航运指数的交易。换言之,一个不能做成衍生品的指数至少是没有经济上的意义。航运交易所只能生产指数,而指数不能用作交易,这样的航运交易所不过是航运信息研究中心,航运交易所将失去其作为交易所的存在价值。尽管目前中国航运机构发布的指数令人眼花缭乱,但适合做航运衍生品到期结算的现货价格指数并不多。
航运指数期货既是现代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金融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既是航运创新,又是金融创新,是两个中心建设最佳的实践结合点。无论是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探索航运指数衍生品发展方面,上海航交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包括自主搭建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平台,发起成立了“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是积极推动航运指数衍生品场外交易,与伦敦清算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合作实现国际集装箱指数衍生品场外交易业务场内清算服务;与上期所合作研发航运指数期货,在2020年11月2日正式发布了用于期货交易标的指数——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堪称全球首个“交易型”航运运价指数。同时,上期所也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完备而严密的航运指数期货产品和风控措施。作为全球航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可以说世界所有航运交易所都在努力探索完善航运金融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