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幻觉思想的命运一波三折。1928年,费雪提出了货币幻觉思想,成为理解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一把钥匙。在1920年前后,费雪发现,现实生活中,货币幻觉的例子比比皆是,充斥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各个领域。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普通大众,对货币贬值几乎一无所知,普遍认为货币价值稳定不变。自1967年开始,这把钥匙被主流经济学家嫌弃和抛弃。近一二十年来,它又被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行为经济学家重新拾起和重视。
说到任何商品,我们报出的价格、关心的价格,永远只是当前标签下的价格,没有人会用同比环比的数据去扣减一下再来决定这个价格是贵还是便宜。此外,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熟悉的商品(比如有的人关心鸡蛋,有的人关心大米,有的人关心手机,有的人关心汽车等等)的价格,并且对这些价格非常熟悉。尽管世界上有无数商品、无数价格,人们却仍习惯于就自己熟悉的商品价格做出反应。在货币幻觉下,人们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认知模式:如果自己的工资增长了,人们不会觉得这是物价上升的结果,而会觉得是自己工作努力获得认可的结果。所以,涨工资,每个人都很开心。反过来,如果物价持续下跌10年,跌幅达到20%,然后人们的工资也下降20%,对不起,每个人都会非常不高兴。他们不会去比较物价的因素,而只关心眼前、当下的货币标价。这就是货币幻觉。
有一个并不可笑的事实,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了货币幻觉是可能产生的。试验表明,能产生这种幻觉的区域是人的大脑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比如,假设某人的工资增长了一倍,但物价也同时增长了一倍。结果,科学家们发现,某人的大脑皮回区域出现了亮点!那意味着人们忽视了通胀的因素,只是简单地看到自己的工资增长就兴奋起来了。所以,世上的人们其实并不在乎通胀与否,他们只关心眼前的货币多与寡。只要是钱多了,大脑就兴奋,内心就开心——这便是“货币刺激可以促进生产”的生物学基础。
什么是货币幻觉?先说幻觉。幻觉的意思是错觉,比如当物体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时,我们错误地认为它在变小。货币幻觉,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错误看法,主要指人们认为货币的价值不变。它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目前的宏观政策有意识地保持货币幻觉,在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同时,投资趋热,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最先上涨。
一般地,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出效应,另一是价格效应。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是以通货膨胀来换取产出增长,我们说这种政策有着暂时的“货币幻觉”。货币幻觉一旦消失,就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现实中也有两个参照系,一是1993年下半年的“软着陆”,主要是限制货币供应,效果是显著的,但也造成“惜贷”现象,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局面;二是1986年的通货膨胀,等到物价已经上来,市场预期已经形成,货币政策也就只能跟着通货膨胀走,最后靠“套期保值”缓解了储户的恐慌心理。投资者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盈利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它给人一种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刺激人们加大对股票的投资。
可见一旦市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就顶不住了。不让市场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必须事先采取主动措施。显然1986年那次调控偏热,1993年那次调控又偏冷。针对部分行业、企业采取“点控”措施,没有提息而是限制贷款数量、抑制投资规模,就是吸取了之前调控的经验教训,既要抑制总需求,又要防止再度陷入通货紧缩。
在以物易物的社会,由于不存在货币,自然也就不存在货币幻觉。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货币承担了一系列职能,其中一项职能为价值尺度,或称记账单位。例如,你在商店里看到一件衬衫标价100元;你上个月收入8000元,支出5000元。这些例子中,货币都是价值尺度。正如米是长度尺度、千克是重量尺度一样,货币是价值尺度。也就是说,我们用货币衡量物品的价值。
想象一下用天平称取1千克大米的情景。天平的一侧是重量为1千克的砝码,天平的另一侧放大米。调整大米的数量,直到天平平衡。这时大米的重量正好也为1千克。我们很少意识到砝码会磨损,从而导致称取得的大米重量不足1千克。例如,假设砝码的外观完好,仍标注着1千克,但内部因腐蚀或其他原因使砝码的真正重量变为0.5千克,这时你称取的大米名义上为1千克,但实际上只有0.5千克。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称之为重量幻觉或砝码错觉,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砝码的重量是恒定的。类似的,假设去年1元钱能买到1千克大米,如果我们想当然地认为1元钱(在价值上)恒定,总能够买到1千克大米,那么我们就掉进了货币幻觉陷阱。在经济学家眼里,如果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货币已贬值了50%,那么现在的1元钱只能买到0.5千克大米。
你去某山村旅游期间,到当地商店购买衬衫。店主爽快地告诉你,他按今年衬衫的进货价160元/件卖给你,他还说这批衬衫是他去年进的货,当时进货价为100元/件。如果在此期间货币已贬值50%,你能否帮店主分析一下这笔交易,他是亏了还是赚了?答案是亏了。因为货币已贬值50%,所以现在的160元相当于去年的80元,低于店主去年的进货价,因此店主亏了。这是站在去年的时间点上看的。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如果店主也意识到货币贬值50%,他今年的售价应该至少为200元/件。
人永远是一种矛盾体,既充满着理性的人类能力,但又受控于非理性的动物精神。动物精神式的人性在寒冬来临的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不可一世的成功者踩了坑、爆了雷、吃了亏,整个市场情绪、流动性、投资方式、融资方式、业务模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从金融上行周期一下子逆转到了金融下行时期,资产缩水,负债告急,人们从过去积极甚至激进的状态开始变得保守、谨慎,要投的项目也不投了,现金为王、晴耕雨读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这是被逼无奈,就像有些企业家跟我感慨的,过去成功的经验突然变成了失败的教训。
在金融上行周期的时候,人们都觉得自己的账户上的钱都是自己的,财富似乎每天都在增长。但是当龙王开始鸣金收兵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自己账户的钱似乎也不是那么牢靠,有的开始缩水,有的甚至直接灰飞烟灭,大家玩玩想不到,过去很靠谱的金融机构甚至是一些国企旗下的机构竟然也开始爆雷了。创业者突然发现,原来谈了几个月的融资融不到了,有的创业者签了合同,尽调都做完了,突然发现那些知名的大PE,居然一下子被资管新规卡住了,钱出不来了。这种保守、谨慎甚至恐惧开始慢慢地传递,从二级到一级,从金融到实体,就和下雨时期经历的传递一模一样。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一次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出于不同动机的不同声音不时发出。普通百姓对人民币升值的理解,或许更多是出于字面上的揣度,即人民币“更值钱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将要降低了,将手头持有的外汇尽快兑换成本币会更划算,出国留学将更加实惠等,诸如此类。他们几乎从不关心国际收支那么遥远与陌生的事情,关心的惟有自己如何趋利避害的如意小算盘。
普通百姓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能否客观、理性地对人民币升值进行预期,是值得我们广泛关注的,特别是要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货币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