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常用的6类降血脂药物及其联合用药大盘点

妙菱看健康 2024-08-06 21:50:36

近年来,我国成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和患病人数明显增加。相关研究显示,我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0.4%。

同时,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管理好血脂尤为重要。基于此,康迅网现总结了临床常用降血脂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以供临床参考。

常用降脂药物

常用降血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等,详情见表1。

表1 常用降血脂药物

注:PCSK9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一、他汀类药物

1.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详情见表2。在治疗剂量下,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降低作用最强,总胆固醇(TC)次之,降甘油三酯(TG)作用很弱;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略有升高。用药2周出现明显疗效,4~6周达高峰,长期应用可保持疗效。

表2 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

注: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康虽被归入降脂中药,但其降脂机制与他汀类药物相似

他汀类药物又称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所有他汀类药物均有较高的肝脏首过效应,大部分由CYP3A4代谢,经胆汁由肠道排出,少部分由肾脏排出。

2.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大剂量应用时患者偶可出现胃肠反应、皮肤潮红、头痛、失眠等暂时性反应。偶见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为0.5%~3.0%),停药后即恢复正常。需注意本类药物可引起肌肉不良反应,表现为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症。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异常者不宜应用。有肝病史者慎用。

3.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作用肯定、不良反应少、可降低总病死率等优点,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多由他汀类药物与其他机制不同的药物合用。与胆固醇吸收抑制药合用,可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与胆汁酸结合树脂类药物合用,可增强降低血清TC及LDL-C的效应;若与贝特类或烟酸联合应用,可增强降低TG的效应,但也能增加肌病的发生率。

二、贝特类药物

1.作用机制

贝特类药物能降低血浆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TC、LDL-C;升高HDL-C。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不易分布到外周组织,最后大部分在肝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少量以原形经肾排出。

2.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与他汀类药物相似,包括肝脏、肌肉和肾毒性等,血清肌酸激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的发生率均<1%。

3.药物相互作用

增强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活性;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增加肌病的发生。

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1.作用机制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进而减少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可降低18%~22%LDL-C,对TG和HDL-C的影响微乎其微。

2.不良反应

由于本类药物应用剂量较大,有一定的刺激性,常见便秘、腹胀、嗳气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在2周左右消失。

3.药物相互作用

本类药物在肠腔内与他汀类药物、氢氯噻嗪、苯巴比妥、洋地黄毒苷、甲状腺素、口服抗凝药、脂溶性维生素(A、D、E、K)、叶酸及铁剂等结合,影响这些药物的吸收,应尽量避免联用,必要时可在服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1 h前或4 h后服上述药物。

四、PCSK9抑制剂

PCSK9是肝脏合成的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可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并使其降解,从而减少LDLR对血清LDL-C的清除。通过抑制PCSK9,可阻止LDLR降解,促进LDL-C的清除。

临床对PCSK9抑制剂的相关研究仍在进行,其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仍有待深入明确。目前,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局部注射部位反应等。

五、烟酸

1.作用机制

烟酸类药物大剂量时,具有降低TC、LDL-C和TG,以及升高HDL-C的作用。降脂作用与抑制脂肪组织中激素敏感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和降低VLDL分泌有关。

2.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颜面潮红,其他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皮疹、肝脏损害、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棘皮症和消化道不适等,慢性活动性肝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严重痛风者禁用。

六、高纯度鱼油制剂

1.作用机制

ω-3脂肪酸通过减少TG合成与分泌及TG掺入VLDL、增强TG从VLDL颗粒中清除来降低血清TG浓度。

2.不良反应

常见消化道症状,包括轻度转氨酶升高,轻度肌酸激酶升高;出血倾向等。

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

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血脂异常干预策略的基本趋势,主要目的是提高血脂达标率,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减少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目前可选择的主要联合应用方案如下(表3)。

表3 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注:*联合策略中的他汀类药物均指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ω-3脂肪酸均指医用处方级,剂量4 g/d。PCSK9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IPE为二十碳五烯酸乙酯;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为甘油三酯;MACE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37-271.

[2]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基层血脂管理适宜技术中国专家建议(2022版)[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12):1181-1185.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1):5.

[4]俞蔚,张洁,丁芳.血脂异常基层健康管理规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1,21(2):8.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