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把自己的智慧、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找工作”上,而不是“找事做“上。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对收入的预期不同
对找工作的人来说,薪资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需要足够的收入来覆盖生活开支;而对于找事做的人来说,收入就未必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因为他们更看重人脉拓展、技能学习和体验感。
第二,对人生的定位不同
找工作的人追求的是职场的晋升、行业积累、专业能力提升以及传统的社会地位;而找事做的人更多基于热爱兴趣、追求自由的人生事业。
第三,心理上的承受不同
找工作的朋友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社会期待,比如职业成就、社会地位、财富量级等等,可能会面临就业竞争、职场内卷方面的压力,虽然目标明确,但事业路径比较固定;而找事做的人,更注重自己当下的体验,所以心理负担较轻,他们可能出于兴趣或转行等需求去做尝试和探索,成本更低,试错空间较大。
那么,普通人该怎么做,才能脱离“上班”,重新拿回自己的人生,并且顺利赚到钱,养活自己呢?
第一步,利用好你的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
《unbound:A woman's Guide to Power》中说:当你掌握了attention这个新世界的货币,你只需要控制注意力的流动。因为注意力的流转,决定权力的延伸。
所以,如果你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找工作”上,那你就会得到一个“持续上班”的人生;而如果你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找事做”上,你就会得到一个“千万种可能性”的人生。
但大多数普通人的贫困,都来自于“注意力的贫困”。
很简单,记住这3个要点:
1)确定好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为了让你的注意力被精准使用,你必须明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你热爱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想达成什么目标、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想获得什么、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如果你违背内心做选择,注意力的方向跟内心不一致,就会导致你永远过不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而人一旦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就再也无法假装将就过活。
2)花所有精力去研究这个东西。
即使是在你真心想要的方向上,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让你喜欢。
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DNA里。
就比如你的目标是想要写出一篇10W+的文章,你可能喜欢写作、也喜欢这个结果,但不见得会喜欢日复一日的坚持,一次次的数据打击。
所以,在自己想要的目标上,去坚持,去研究、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别管自己喜不喜欢,你要培养的,是自己认真做事的习惯。否则,无论你是否喜欢一件事,都无法做成。
3)让你的行动和内心保持一致性。
内心真的想要,就去做,就别抱怨,就别放弃。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获得想要的东西,其根本原因是心理上出现了“退行”趋势。
因为人只要有所求,就会有阻碍,但我们不能总去选择那条更容易的“向下”的路径,最后一路偏移。
如果你无法抵住压力,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就会失去选择权和话语权,最终流向世界的边缘。
第二步,尽早开始做你自己的事业。
想要自由,就必须做跟“自由”匹配的事情。
一直给别人打工,就得一直伸手跟别人要钱。
做自己的事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阶级跃迁”和“财富破圈”。
但这里,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做传统创业,而是开始尝试一个人的0成本“极简创业”。
对于绝大多数朋友来说,独立赚钱的困境在于“知识和认知无法变现”。
但其实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你不知道有什么办法。
一个建议:做顾问式服务,利用“经验差”变现。
准备好这2点,就可以开始做小规模商业测试了:
1)分析你的“经验差”,找到你的产品/服务定位。
“如果不找工作,不上班,我到底要找什么事来做?”这是很多人内心的疑问。
你要找的事情,其实就是你能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凭空捏造的事情。
所以,只需要思考:你能做什么?(当然,如果你过去的注意力被精准使用了,你能做的事情就是你真正喜欢的事)
你过去在哪个行业/领域/赛道积累了经验?你周围的人曾向你求助过关于哪些类型的问题?你私下自己研究过哪些兴趣爱好?……
然后,想一想,你可以凭借这些“经验”,去帮助哪些人,解决哪类问题?
这就是你的个人事业定位。
2)设计你的产品/服务,确定交付流程。
只要你能利用自己的“经验差”持续帮助某类人,就说明你有独立变现的能力。
接下来,你要考虑的是:你要如何帮助对方?
顾问式服务的形式:线上社群陪伴、1V1咨询服务、长程深度陪跑……
顾问式服务的流程:初步访谈、需求分析、界定范围、制定解决方案、诊断调研、方案复盘与迭代……
这个过程,非常个性化,你提供的咨询服务领域不同,你的人格特质不同,流程就不同,并且还需要在实际交付过程中持续优化完善。
最后,把你的服务卖出去。
如果你能很好的聚焦自己的注意力,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你就能在任何一份工作中保持热忱和平静,因为你是一个有自我、有目标的、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