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谬误:历史有所谓的公论和定论吗?

书生说文化 2024-06-21 12:02:30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经常听的一句:“历史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笔者之前也十分相信,这一句话,并且认为历史是无私的、是公正的。

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尤其是近些年近距离阅读一些史籍和史著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作品,笔者越来越发现“历史自有公论”,是一种无可奈何情况下自欺欺人。

南宋初年,南宋小朝廷为了对金议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临终前,在狱中的岳飞也相信“历史自有公论”,所以他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岳飞

然而,当时的君臣百姓心里眼里却没有昭昭的天日,当时历史的公论就是皇帝英明神武,岳飞不识时务。

宋孝宗即位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开始给岳飞平反,于是不识时务的岳飞成了深明大义的抗金英雄。

宋理宗时,一大批理学名臣不但给岳飞平反,还给了他无上的荣誉,谥“忠武”,追封鄂王。到了元明时期,岳飞甚至被尊为“武圣”。

这一时期历史的公论就是,皇帝英明神武,岳飞忠君爱国。

岳飞

清朝时,由于种种需要,岳飞再一次被打压,甚至被否认,但是到近代,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岳飞又再一次受到历史的公论,成为民族英雄,民族脊梁。

明朝的袁崇焕,经历与岳飞相似,但历史的公论显然不够及时。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依靠着袁崇焕的经略,在战局上颇有转危为安的可能。

但当时崇祯帝却以通敌的罪名,将他凌迟处死,处死之后,百姓争食其肉。

群臣百姓人人口称皇帝英明神武,袁崇焕其罪当诛。这就是历史的公论。

到清乾隆年间,历史对袁崇焕的公论一直都是通敌卖国的叛臣。

袁崇焕

清人修明史,才将事情的原委向天下说明,于是历史又有了新的公论。但当时的群臣百姓依旧口称皇帝英明神武,袁崇焕无罪受诛。

从岳飞到袁崇焕,死亡的那一刻,他们的言行就没有变化过,但是历史对他们的公论却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历史公论中,不识时务的是岳飞,深明大义的也是岳飞,通敌叛国,其罪当诛的是袁崇焕,忠君爱国,无辜受戮的也是袁崇焕。

所以历史的公论到底是什么?历史真的会有公论吗?其实,历史从来不会有公论,公论的主体永远是人,所谓历史不过是人对过去事物的记录而已。

司马迁

已成的历史记录是客观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是主观的,历史是冷静无声的,但记录历史的人却有自己的喜怒好恶。

而喜怒好恶,是个人的,主观的,所以被主观个人记录下来的历史很难有真正的公正客观。

所以笔者认为,历史很难存在公论。正如百年以来对民国思想家、哲学家和学者胡适之的评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一批年轻人把他奉为青年导师和领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成长起来的青年却把把他当作抨击和批判的标靶与对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垂暮之年的青年开始还胡适公道。

一言以蔽之,把胡适之奉为导师和作为批判对象最后又还他公道的,从始至终都是同一批人。

胡适之

同样,说岳飞和袁崇焕不识时务,其罪当诛和称赞他们深明大义,忠君爱国的也是同一批人,只不过是隔了数代,代代相传而已。

历史就是如此,历史的公论也是如此——无论是历史还是历史公论都会随着人代际的更替而变易!

综上所述,我们又可以驳倒另一个常识性的谬误:那就是历史已有定论。

岳飞

还以岳飞被害为例,自南宋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谋害岳飞的元凶是秦桧,但到了明朝中期大文人文征明却说:区区一桧一何能,逢其欲。

但是宋史名家邓广铭却坚持认为,陷害岳飞的主谋只能是秦桧,而当代网友却认为,岳飞是宋高宗害死的,秦桧只是“替罪羊”。

所以,历史的公论是什么?历史的定论又是什么?

0 阅读:4

书生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