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凶险异常,两个小人物命运对比

平民历史 2024-04-20 08:28:21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史记·吴王濞列传》

刘邦在封赏吴王刘濞时似乎预料到了“七国之乱”。

“高帝十一年(即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刘邦出乎黥(英)布意料竟亲自率兵镇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二十岁的刘濞,因勇气过人而以骑兵将领跟随刘邦平叛,最终在蕲西打败了黥布的军队。

刘濞乃刘仲之子,刘仲是刘邦的二哥,所以刘濞是刘邦的侄子。

“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因平叛有功,所以刘邦在沛县封其为吴王,统辖三个郡五十三座城。无论是城池数量,还是所处位置,此时刘濞非常受刘邦器重、信任。

然而,就在刘邦颁布诏命授予印信时,他发现刘濞的面相存在问题,“若状有反相”——你小子长着反骨。“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刘邦虽心生悔意,无奈诏命已颁布,作为帝王不能出尔反尔。于是,刘邦只好拍着侄子的后背,“五十年后东南会发生叛乱,难道是你吗?天下刘姓皆是一家,希望你千万不要造反,以免身败名裂。”

“濞顿首曰:‘不敢’”——刘濞听后胆战心惊,趴在地上磕头发誓,“不敢,不敢。”

然而,预言最终还是应验了……

邓公:杀晁错噤闭言论

汉景帝三年(即前154年),六十二岁的吴王刘濞披挂上阵,带领吴楚齐赵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此时距离前196年,仅仅过了四十二年。

面对七国联军进逼,汉景帝听信了窦婴、袁盎,派御林军将晁错骗到了东市斩杀,又派袁盎出使意欲和谈让吴楚退兵。

在这背景下,故事主角之一在《袁盎晁错列传》出现了。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在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讨伐吴楚叛军中成为将军。

“谒者仆射”是一个官名。“谒者”为接待宾客传达通报的近侍,“谒者”的长官即“谒者仆射”。“校尉”为高级将领之下的中级武官,地位略次于将军。邓公从校尉到将军升级,说明他在平叛中立功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从前线凯旋,向汉景帝汇报了前线军情。“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否?’”——汉景帝便问邓公,“你从前线归来,吴楚听说晁错被斩,叛军是否退兵了?”

袁盎受命前往吴国和谈,吴王刘濞直接扣押欲收为己用。袁盎在以前门客的帮助下得以逃脱,直接逃向了梁国。也就是说此时汉景帝未得到袁盎的回信,所以仍寄希望于与叛军和谈。

司马迁如此描写,岂不是反映了汉景帝很傻很天真?再继续分析邓公的回答推敲一下文字背后的信息——

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蓄谋几十年了,为削减封地而发怒,要求诛杀晁错不过是借口,他们本意并不在于晁错。杀了晁错,我担心天下之士从此闭嘴,不敢再说话了。

邓公:直言进谏获提拔

“上曰:何哉?”

汉景帝对于邓公所言甚是不解,于是继续追问。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邓公解释道: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建议削藩以尊崇京师,这有利于子孙万代。如今计划刚施行,竟然遭受斩杀,对内杜塞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做得不妥。

邓公所言有头脑也有胆量,而汉景帝杀晁错不靠谱也不厚道。当然,司马迁在此也证明了天真的汉景帝确实有点二。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汉景帝如梦初醒,沉默许久才对邓公说道:“你说的很好,我也觉得非常遗憾!”当然,此处“恨”字也可以理解为憎恨,或许汉景帝对错杀晁错而憎恨袁盎。但是,对于邓公直言进谏,汉景帝很是赞同。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于是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

“中尉”,汉诸侯国之武官名,负责维持治安。城阳郡相当于省级,也就是说邓公职务相当于省级公安厅长。邓公直言换取了高官,可见斩杀晁错从未有大臣进言。

至于,“城阳”究竟是莒县还是鄄城,后续再分析。

司马迁莫非借邓公之口给晁错拨乱反正吗?再看司马迁继续介绍邓公。

“邓公,成固(今陕西城固)人也,多奇计”——邓公为成固人,善于出谋划策。“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皆言邓公,时邓公免,起家为九卿”——汉武帝建元年间,朝廷公开招纳贤良人才。当时,邓公闲置在家,受推荐直接提升为九卿之一。

邓公:守卫城阳被打败

看到这里,大家都认为邓公绝对是牛人,直言善谏且才干卓越,所以汉景帝提拔。汉武帝期间,即使免官在家也可以再次获擢升。

然而,意外却总是不期而至。

“一年,复谢病免归”——邓公在九卿任上干了仅仅一年,又称病免职了。

为何又被免职?应该是能力不济!

“破城阳中尉军”——击败了城阳中尉的军队。

在《吴王濞列传》中一句话。“城阳中尉”便是汉景帝任命邓公的职位,这句话就是汉武帝时代“时邓公免”的真正原因吧。邓公在城阳被人战败,而后就地免职了!

那么,又是谁击败了邓公呢?

这便又引出了另外一个主角——周丘。

“周丘者,下邳(江苏邳县)人,亡命吴”——下邳人周丘亡命天涯逃到了吴国。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刘濞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自铸钱,煮海水制盐。“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其他郡国司法官吏要追捕的逃犯,吴王就收容他们而拒不交出。

吴国招揽并包容亡命之徒符合邓公所说,刘濞意欲造反蓄谋已久。“如此者已四十余年,以故能使其众”——吴国已经这么干四十多年了,所以能够役使吴国百姓。刘濞从受封就准备造反?这本身也值得怀疑。

“吴王专并将其兵”——刘濞起兵造反,将兵力集中统一率领。

这又对应了吴国大将军田禄伯与年轻将领桓将军,两人提出了分兵奇袭的建议,但是刘濞害怕手下造反,弃而不用。

田禄伯请求一支奇兵直接进军长安,桓将军则希望吴楚联军不要与朝廷军攻打城池和平原对战。但凡,刘濞采用其中任何一计,就不至于纠缠在梁国,那么汉朝历史可能就此改写。

周丘:酒后失德不得用

“未渡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还未渡过淮河之前,几乎所有宾客都获得了封赏,要么是将军、校尉,要么是斥候、司马。这是针对刘濞而言,他把官职当成了封赏,根本没有考量能力,更不是激励干事创业。

“独周丘不得用”——唯独周丘没有得到重用。“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因为周丘喜欢喝酒,且酒后失德。估计周丘平常经常醉酒而且酒后失德不太招人喜欢,所以吴王刘濞也看不起他。故而“毋任”,没有委任任何职务。

其实,刘邦也喜欢喝酒,且常常赊欠,酒后失德乱性时常发生,所以司马迁毫不讳言刘邦“好酒及色”。

“周丘上谒”——周丘请求通报进见吴王刘濞。或许周丘自认为才华横溢,只是没有机会证明,所以心理不平衡,提出了面见吴王刘濞。

说王曰:“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臣非敢求有所将,原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史记·吴王濞列传》

“我因为才能低下不能在军队中任职。我不敢要求率领军队,希望大王赏赐一个汉朝的符节,一定能够报答大王。”周丘此言谦虚中透露着信心。

周丘提出希望刘濞能够赐予一个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也就是说相当于让吴王开具了一纸证明。

“王乃予之”,不就是一纸证明嘛,刘濞见周丘要求如此简单,索性就给了一个符节。“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周丘拿到吴王的授权符节,连夜骑马跑回了下邳。下邳是周丘的老家!刘邦当年沛县起义,也是从老家起家的。

“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下邳当时已听说吴国造反了,所以据城守卫。

周丘:十万人马战邓公

“至传舍,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周丘到了驿站客舍,传唤来下邳县令。县令刚进门,周丘便下令随从人员安插了一个罪名斩杀了。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周丘于是又召集了自家兄弟,以及所交好的有权有势的官吏。

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史记·吴王濞列传》

周丘虚张声势,“吴军很快将杀到,到了下邳,攻占邳城不过是吃顿饭的工夫。现在先投降,还能保全家室,有才干的人还可以封侯。”言外之意,拒不投降死无葬身之地了。下邳人竟完全相信了周丘——“无行”的二流子,亡命天涯的罪人。

“出乃相告,下邳皆下”——这些人出去后互相传扬,下邳投降了。“周丘一夜得三万人”——周丘一夜之间得到了三万人。

周丘攻占下邳简直就是刘邦的翻版。刘邦沛县起义时仅仅“收沛子弟二三千人”,相比周丘攻占下邳更容易,且势力更强大。这证明了周丘的个人能力!也证明了汉朝人心向背!

“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周丘派人向吴王报告,就率领他的军队向北攻占城邑。“比至城阳,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等攻打到城阳时,兵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打败了城阳中尉邓公的军队。

从周丘攻打方向来看,“城阳”为鄄城的可能大一些。向西北鄄城方向可以与刘濞会师,如果向北偏东(莒县)进军则是齐国地盘,岂不是破坏吴楚七国联军?

“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当周丘听说吴王战败逃走,自己估计无法和吴王共同成就事业,就率领军队返回了下邳。“未至,疽发病死”——还没到达下邳,周丘后背毒疮发作而死。

结束语:

一个亡命之徒,靠一支汉节就可以攻克下邳,拉上宗族兄弟以及关系交好的“豪吏”,能够组建三万人的队伍。而且这三万人马竟横扫千军,从下邳一路向北打到城阳,队伍壮大到十万人,并击败了城阳中尉。

周丘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对于汉朝来说,周丘攻占下邳等于秦末大乱的翻版。也就是说直至汉文帝统治时期,汉朝政权仍没有完全巩固,这又意味着汉景帝“削藩”过于冒险,过于激进。

所以,面对七国联军的进攻,汉景帝骗斩晁错纯属无奈。而晁错“削藩”建议虽然符合历史趋势,但是准备不充分,操之过急最终导致七国叛乱。再对比邓公进谏所说,晁错“削藩”建议对错与否还需要再说吗?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