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
Hi~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南宫读书会,这期我们继续来看这本书,上期我们简单说了一下随机性的问题,这期我们就来看看随机性能带给我们什么。
第一部分:适者生存要区分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学者有一个方法:科学知识分子通常能够辨别其他人的著作,但人文学者则无法区分科学家和能言善道的非科学家两者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我们不需要那么理性、那么讲究科学。只有在可能伤害我们、危及我们生存的状况中,才需要那么做。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赚钱最多的交易员往往是最差的交易员。他们对某些东西怀有信念,而且高估那种信念的精确性,他们从没想过,以前根据经济变量操作可以成功,或许只是巧合而已,或者更糟糕的是,因为经济学分析适用于过去的事件,反倒掩盖住了它的随机成分。
他们倾向于死守头寸,改变说辞。赔钱的时候他们就自称是“长线”投资人,他们配合最新情况起起落落,忽而是交易员,忽而是投资人。
许多人赔钱之后,就摇身而成为长线投资人,不肯接受事实,壮士断腕,认赔了结。没有事先规划发生亏损时的应对措施,或许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有那种可能性。
我们往往认为交易员能够赚钱,是因为他们是好交易员。或许我们应该这样看:我们认为他们是好交易员,只是因为他们赚了钱。一个人有可能完全靠随机现象,在金融市场赚钱。
对于随机问题只有一些概念的人,会相信动物必定对生存的环境达到最大的适应性。就平均而言,动物是有适应力的,但不是每一只动物都能适应,而且不是时时都能适应。
一只动物有可能因为它适应了环境而生存下来,同理,一个行业中“最好的”人也有可能来自一群人才,他们能够生存,是因为过度适应某种环境。
这里面有个不良的属性,就是这些动物不曾遭遇稀有事件的时间越久,则它们对该稀有事件的承受力越明显减弱。如果我们把时间无限延长,那个事件肯定会发生,那些物种必会遭到毁灭。它们只能适应某一时间序列,而不是所有可能环境的平均值。
第二部分:不对称性作家兼科学家古尔德曾被诊断罹患致命的胃癌,关于他能活多久,他收到的第一个信息是:这种病的存活中位数,约8个月。
在进一步研究之后,他发现实情和他最初获取的信息大不相同。主要差异在于平均存活比8个月长得多。他注意到平均值和中位数两者根本不同。中位数意味着约50%的人活不到8个月,50%的人则活了8个月以上。
这就是不对称现象,活不到8个月的人,很早就死掉了,而活过8个月的人则继续活得更久。
不对称概率是指每一件事的概率不是50%,而是一边的概率高于另一边。假设一个赌博1000次里有999次赚到1美元(事件A),有一次赔10000美元(事件B)。
赔钱的频率或概率本身完全没有用处,它必须和结果的大小一起判断,这里的A发生的概率远高于B,我们如果赌事件A会发生,赌赢的概率很高,但这么做不是好想法。
如果读者接受作者的意见,下个星期市场有70%的概率会上涨,30%的概率下跌,其中上涨只会上涨1%,下跌可能跌10%。这么一来,读者要怎么做呢?是看好呢,还是看坏?
因此,对投资人和企业来说,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件事情发生时能赚多少钱。
历史告诉我们,以前从未发生的事,后来竟然发生了,狭隘的时间序列没有教的东西,历史却教了我们许多。事业越宽广,我们学习到的教训就越多。
稀有事件总是出乎意料地发生,否则它们就不叫稀有事件。典型的例子有:你投资某种避险基金,享有稳定的回报率,不曾遭遇大起大落。直到有一天,你接到一封信,信里开门见山地说:“由于无法预见和出乎意料的罕见事件……”但事件之所以罕见,正是由于它们出乎意料。
在金融市场中,有一类交易员专门靠反向稀有事件为生。对他们来说,波动往往是好消息,这些交易员经常赔钱,只是金额不大,他们很少赚钱,不过一赚就是一大笔。
在外行人眼里,统计学相当复杂,但目前通用的统计学,背后的观念十分简单——你得到的信息越多,你对结果就会越有把握。
但有时候可能更糟糕,如果统计的东西本身就是随机分布的,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其他随机性,这时我们再怎么推论都没用,这么一来,我们从统计获得的知识并不可靠。
例如在一个摸球的游戏中,我们一开始摸出白球和红球的概率是50%,如果随着时间的改变,有个调皮的小孩在里面加入了蓝色的球和绿色的球,那我们之前的统计无论多么精确都是不可靠的。
如果人是有理性地动物,那么理性会引导他们从过去整理出可以预测的形态,并有所应对。如果理性的交易员预测到股价会在周一上涨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马上会变得显而易见。由于人们预期会有这种效应,纷纷在周五买进,到头来反而把这种情况给消除了。
第三部分:归纳法任何“可检测的”陈述都应该加以检测,可检测的陈述是指能够将其细分成量化的成分,并对它们进行统计检查。
比如有句话说:“车祸经常发生在家的附近。”
为了知道这句话对不对,我们拿车祸发生的地点与驾驶人住处的平均距离来检验这个问题。比如大约有20%的车祸发生在离住处半径12英里的范围内,但在解释时,我们必须十分小心谨慎才行。因为车祸常发生在离家近的地方,可能只是因为人们常常在家附近开车。
下面的归纳性陈述说明了不以逻辑方法解读过去的资料所产生的问题:
我刚对布什总统的一生做了彻底的统计检视,58年来,总共观察了21000次,他没有一次死掉,因此我可以宣称他长生不死,二者具有很高的统计显著性。
波普尔对科学上的理论有两个看法:
1、经过检验并以适当的方法予以驳斥、已知为错误的理论,称之为被证伪。
2、尚未得知错误或尚未遭否证,但将来可能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
如果统计学在某些事情上对我们有帮助,我会去用它,如果它构成威胁,那么我就不用它。我会接受过去能给我的最好东西,但不被它迫害。
那些能长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的交易员,他们一定要确定犯错时的成本十分有限,而犯错的概率不是从过去的资料中推演而得的。证明犯错误之后,他们会结束操作,这叫认赔止损,他们会采取行动保护自己不受黑天鹅的冲击。
由于我们只看到成功者,而由此形成对机遇的歪曲看法,比如说我们常常会认为长得英俊漂亮的人薪水会比较高,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只会注意到那些薪水较高的人,或者说那些薪水较高的人容易被我们注意到。
我们拥有的资料越多,淹没在里面的可能性越高。这些偏差可以简述为三个:
1、存活者偏差,起于我们只看见赢家,对运气持有的看法遭到扭曲。
2、不同凡响的成功最常见的原因是运气。
3、我们在生物构造上缺乏了解概率的能力。
那些看起来比较不可能像是非常有钱的人——要让人觉得你有钱且在行为上表现出有钱的样子,显然是很花钱的一件事,更别起花时间去花钱。
要过着有钱人的生活很花时间,你得找时间去买时髦的衣服、熟悉的波尔多葡萄酒、认识昂贵的餐厅。所有这些费时甚多,因而无法将心力放在真正该放的地方,也就是积聚财富。
外表看起来不像有钱的人,最有可能是巨富,反之,言谈举止看起来很有钱的人,财富流失很快,难以扭转。
我们应该记住:致富纯粹是自利行为,不是社会行为。资本主义的优点在于社会能够善用人们贪婪,而不是他们的善行,同时也不需要颂扬这种贪婪为一种道德或者成就。
在很多统计富人的书中,他们挑出来当样本的富人,大多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赢家。他们没有提到积聚错误东西的人,比如努力积攒即将贬值的货币,以及后来破产公司的股票;也看不到那些提及的有些人是因为幸运才能投资致富。
第二个瑕疵是他们的题材专注于历史上不同寻常的时间,接受他们的论点,等于接受资产价值目前的报酬永远不变。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前,投资人也是普遍这么认为的。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犯下忽视存活者偏差的错误,连专业人士也不例外,优势甚至更为严重。怎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受到的训练,只要善用摆在眼前的信息,忽视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经历的现实只是所有可能出现的随机历史中的一个,我们却误将它当做最具代表性的,忘了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好了!本期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期我们了解了随机性的其他可能,以及如何利用随机性,即在事物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相信统计,在事物发生改变的时候放弃统计。下期我们继续来看看幸存者偏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这里是南宫读书会,我是南宫敏羚,关注我,和我一起开启阅读之旅,每天进步1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