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芯生命”)更新了招股书,再次冲刺科创版IPO。
早在2021年,北芯生命便曾经向港交所递表,后因商业化不及预期、营收增长缓慢,改道闯关科创版,却依然面临5年巨亏10亿元、对赌顶压、利益输送嫌疑等诸多隐忧。
烧钱换增长,对赌协议下“赶鸭子上架”式IPO
北芯生命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企业,主要产品为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及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产品。从业绩来看,该公司连续多年深陷亏损泥潭,2020年至2024年的五年间,尽管累计营收达到了6.46亿元,但同期的累计亏损却超10亿元。
在医疗行业这片资本如洪流汇聚、研发似长夜跋涉且政策变动如风云变幻的特殊领域中,近年来,创新药研发、第三方检测服务以及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细分赛道,无一例外地深陷“烧钱换增长”的怪圈。
北芯生命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一员,同样未能逃脱“以巨额投入换取未来市场”的行业宿命。从创业之初,公司运营便开始由高昂研发成本与密集融资驱动。北芯生命第一款主打产品FFR在2021年刚开始商业化时,虽然当年公司拥有5000多万元的营收,但同年亏损就高达4.5亿元。紧接着,2022年第二款主打产品IVUS系统商业化,营收仍未破亿元,而亏损却再度超过3亿元。
为了维持研发和运营,北芯生命不得不依赖频繁融资。成立十年来,公司共经历了七轮融资。这种密集股权融资也极大地稀释了创始人的股权,根据最新招股书,实控人宋亮的直接持股比例已降至16.15%,其最终可实际支配的公司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比例也仅为29.57%。而在公司刚成立的2015年12月11日,宋亮的持股比例还高达75%。
北芯生命股权结构,来源:北芯生命招股书
北芯生命不得不着手对公司控制权保护与长期资本规划进行衡量。此次冲刺科创板,北芯生命拟发行不超过9000万股,公开发行股票的比例不低于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科创板多数公司发行比例一般在10%-25%之间,北芯生命10%的发行比例处于法规下限,即使这样仍难以确保创始团队对公司保持控股地位。
红杉、DechengInsight、国投创合以及太平保险旗下的太平医疗等投资机构,无疑是北芯生命投资者名单上的璀璨明星。这些投资机构在对外投资时,通过对赌条款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北芯生命在多轮融资的浪潮中,其投后估值实现了从最初5400万元的惊人飞跃至2022年9月最后一次融资后的53.2亿元,膨胀近百倍之巨。推高估值的背后,融资条款也明确规定了如果北芯生命在2024年12月31日前未能成功上市,则需回购投资者所持股份。不过,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可以暂时解除这一对赌条款的束缚。
在这场资本的博弈中,投资者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入股,为未来可能的增值预留足够的空间。而企业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往往倾向于设定较高的估值。因此,双方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投资者先行注入资金,但要求企业在约定时间内实现IPO或达到既定的目标;若企业未能达标,则需按协议回购股份,并可能面临额外的补偿,如以高价回购股权等。
北芯生命与上述投资机构约定一旦触发回购,投资者不仅能收回入股成本及已宣布但未分配的利润,还能获得入股成本年化12%的复利补偿。这一回购约定如同一把锋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北芯生命实控人的头顶,迫使其在产品商业化初期就匆忙踏上IPO之路。
来源:北芯生命招股书
利益输送疑云,合规审查成焦点
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上市对赌考验着北芯生命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为达到上市要求,公司采取了激进的销售策略,但部分销售费用存疑,合作推广企业0人参保,或触碰商业贿赂等合规红线。
医企的销售费用尤其是学术推广费的合规性审查,历来是IPO审核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在医疗反腐风暴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学术推广更是成为市场焦点。
北芯生命的销售费用也遭到监管层严格审查,北芯生命的问询回复显示,2021年-2023年北芯生命的会议及宣传推广费占营收比例在10.73%-27.07%,远高于同期可比同行心脉医疗、惠泰医疗等公司3.53%-8.81%的占比。北芯生命表示该费用主要用于参加学术会议、参与临床研究合作等活动。
但天眼查显示,2021年-2023年连续三年位居北芯生命的会议费及宣传推广开支前列的众智(北京)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在2023年并无人参保,其他年份参保人数也不超过4人。让人不禁对于北芯生命销售费用真实性产生质疑。
天眼查显示的众智(北京)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历年参保人数
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北芯生命近5年累计花费了5.78亿元股权激励费。特别是在产品刚刚走向商业化的2021年和2022年,股权激励费用更是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2021年达到了3.21亿元,而2022年也高达1.49亿元。北芯生命对此的解释是,这些高额的股权激励费用是为了留住核心人才。然而在公司产品走向商业化的关键时期,股权激励的定价合理性引发了市场的疑问。2021年7月,北芯生命的实控人宋亮以每股1元的价格(总计80815元)认购了公司80815股股份,而与此同时,北京华盖、红杉智盛、德佳诚誉等投资机构却以每股1286.62元的价格对北芯生命进行了增资。这一对比之下,宋亮仅以8万元的成本就获得了价值1亿元的股权,其间的差价之大令人咋舌。问询环节,上交所也要求说明当年宋亮认购是否存在变相代持。
北芯生命在历次融资中还曾出现同股不同价现象,上交所同样要求说明是否存在代持或其他利益输送安排。2022年9月,北芯生命进行第一次股份转让、第四次增资。其中增资价格为28.88元/股,转让价格为21.53元/股。2023年2月,SpringHill与淄博景炎、勤智金诚、鲲鹏一创及宋亮分别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石河子泰誉与天津同历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其中石河子泰誉转给天津同历的股权转让价格为12.78元/股,SpringHill的股权转让价格为13.33元/股。
核心产品集采承压,在研持续高投入
此外,上交所还连续七问,重点关注北芯的技术壁垒、市场空间。毕竟北芯生命所处的精准PCI中游市场被国际巨头如飞利浦、雅培、波士顿科学等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国产厂商如乐普医疗的FFR产品于2023年初也已获批上市。北芯生命在技术认可度和渠道覆盖上均未建立明显优势。
市场尚未站稳脚跟,北芯生命便又迎来集采政策的冲击,公司需要在降价与市场份额之间做出权衡,这将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以IVUS系统为例,该系统在2022年刚刚进入商业化时平均销售单价为6497元,但随后在2023年及2024年陆续进入省际联盟集采,规模化销售后价格大跌六成至2696元。若未来IVUS系统进入国家集采,其利润空间可能进一步被压缩。
北芯生命此次IPO拟募集资金约9.52亿元,主要将投入介入类医疗器械领域。北芯生命目前拥有8个在研产品项目,其中5 个在研产品项目已处于设计和型式试验阶段,1 个在研产品项目处于临床阶段,2 个在研产品项目处于注册阶段。所有产品均预计2025年后才能获得NMPA注册证。这意味着在研产品的上市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研发费用投入存在无法转化为收入的风险。即使产品成功获批并进入商业化阶段,鉴于北芯生命此前主打的产品FFR和IVUS的商业化进程缓慢,在研产品的盈利前景也并不明朗。
在盈利不足以支撑估值、回购约定悬而未决的双重压力下,北芯生命的上市之路仍充满变数。(《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